明朝末年,著名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表示:“天下只有三家人家,山东孔家、江西张家、凤阳朱家……”
因为当时处于明朝时期,“凤阳朱家”指的是朱明王朝。
“山东孔家”则是指孔子“衍圣公”一脉,由孔子的嫡系子孙一脉相承,到了明朝末年,衍圣公孔衍植是孔子的第64代孙。
上述两家人家,“朱家”代表着朝廷,而“孔家”代表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正统,张岱口中的“江西张家”指的是谁呢?为何能够和朱、孔两家并列呢?
中国古代三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其中,佛教是外来户,而道教和儒教长期并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岱口中的“张家”,正是两千多年中国道家正统、一脉相承的“张天师家族”。
张天师家族影响了中国180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张家和孔家并称为“南张北孔”。今天,笔者来和大家分享这一神秘的家族,以及它传承到63代后的尴尬。
在此之前,笔者郑重声明,道教并非迷信思想,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本文时给予尊重。
西汉初年,开国功臣张良被后人称为“谋圣”,张良助刘邦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他不恋权位,痴迷于黄老之道。张良死后,他的后代也精通此道,代代相传。到了西汉灭亡、刘秀建立东汉时,张良的第7世孙张大顺是其祖先张良的铁杆追随者。张大顺“好神仙之术”,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陵”,希望这个儿子能够袭承先祖之志,登陵成仙。这个叫张陵的孩子,因为开辟了道家天师道,因此后人称他为“张道陵”,又称“张天师”。
张道陵幼年时,聪慧过人,7岁那年,他能把一部《道德经》倒背如流。后来被举家到太学读书,张道陵在太学读书万卷,天文地理、河洛谶纬无所不通。当年太学有一千多名学子,大家都钻研儒家学问,张道陵却叹息儒家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这个哲学问题,于是,张道陵决定放弃儒学,改学黄老之道。
26岁那年,朝廷任命张道陵任江州令,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那里多山川,张道陵常常到深山中思考人生,不久他辞官,专心修道。朝廷珍惜张道陵之才,汉章帝、汉和帝两位帝王先后派人找到张道陵,想聘请他入朝为太傅,张道陵无意仕途,他只想游历名山大川,访道求仙。
后来,张道陵和他的几位徒弟一起来到江西云锦山,云锦山风景秀丽,是修道之所。相传张道陵在云锦山盘桓数年,结庐而居,并且在此地炼丹。因张道陵道术有成,云锦山经常有龙虎出没,因此云锦山被后人称为龙虎山。这也是江西龙虎山是道家圣地的原因。(下图为龙虎山天师府)
约在公元142年(汉顺帝时期),张道陵声称他得到了太上老君下凡亲传,让他为民间扫除妖魔,救护万民,张道陵因此创立了道教,并尊老子为道教祖先,以“道”为最高信仰。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名为“正一盟威道”,又称“天师道”。张道陵广收门徒,在四川、陕西等地一度十分风靡。因入教需要纳五斗米,因此又称“五斗米教”。当时天师道按照区域,可划分为24个教区,规模非常庞大。
根据道教传说,张天师活到了123岁羽化“成仙”,他临终前,留下丹药、斩邪二剑、“阳平治都功印”传授给了他的长子张衡,并留遗命,张家子孙世代继承他的衣钵。
张衡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张道陵的儿子张衡仅仅是第二代“天师”,和那个造地动仪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可不是同一个人。道家关于张衡的记载很少,第三代天师张鲁却是一位名人。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年刘备要取益州,主要敌人有两位,一是刘璋,二是张鲁。张鲁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在道教史上,却不可忽略。当年,张鲁盘踞汉中,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把汉中治理得民风蔚然。
张鲁治理汉中的方式非常奇特,他在治内不舍管理,全部以教法来治理百姓。例如,教法规定:百姓如果犯错,会被原谅三次。到第四次的时候,则会重罚。如果犯的是小过错,则需要修一百步路来赎罪。
这种治理方式,和现在的“驾照扣分”有些类似,出人意料的是,张鲁所治理的汉中,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犹如一片世外桃源。
公元215年,曹操在击败马超之后,南下击败张鲁,夺取汉中。曹操深知张鲁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没有杀张鲁,反而封张鲁为阆中侯,张鲁因此迁居邺城,这也促使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后来刘备杀掉夏侯渊,夺取汉中,张鲁这个人物,似乎淡出了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战乱不休,为了避世,许多世家子弟选择加入五斗米教,例如“书圣”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许多人都知道,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机,其实,在佛教发展的同时,道教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因为天子姓李,尊老子(李耳)为祖先,而道教则尊老子为教祖,因此,道教得到了皇家的器重。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第12代天师张恒先后得到了多次召见。
开元盛世期间,唐玄宗先后三次召见第15代天师张高,并允许张高在长安城设置祭坛,还免除了龙虎山周围的赋税。此后,几乎历代唐朝帝王都会召见当时的“天师”,各有封赏。有了朝廷这个靠山,道教在唐朝蓬勃发展。
张天师家族能够延续1800多年,并不是靠搭上朝廷的东风这么简单,因为这个家族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其独有的风骨。
宋朝是文治时代,也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达成“澶渊之盟”后沉迷于道教。公元1015年,宋真宗几次派人前往龙虎山,终于请来了第24代天师张正随,并赐他“真静先生”,从此之后,宋朝的历代天师都被皇帝赐为“先生”。
宋仁宗在位时间较长,身为宋真宗之子,宋仁宗曾召见第25代天师张乾曜,问他如何才能飞升成仙?
张乾曜回答说:
此非可以辅政教也!陛下苟能还淳返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平矣……
意思是说,皇帝不应该追求成仙,应该无为而治,用最简单的方法为百姓谋福,才是王道。
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一个奇才,此人除了当皇帝不专业,在书法、绘画、诗词都是翘楚,同时,宋徽宗还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宋徽宗曾派人请第30代天师张继先,询问如何长生不老?张继先回答说:
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
意思是说,求仙问道,是“野人”才追求的事情,皇帝有皇帝该干的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天师家族之所以能够传承多年,除了他们崇尚道教外,还因为他们家族有“不媚”的风骨。他们不会为了讨好帝王而失去自我。
宋徽宗曾向张继先请教北宋的国运,张继先说:
“赤马红羊之兆,请修德”。
意思是,在马年和羊年将会有凶兆,应该多修德积福。
公元1126年,金人南下,势如破竹,宋徽宗紧急退位,让儿子宋钦宗登基。这一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农历马年。
第二年,金兵攻陷开封,北宋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大臣等几千人被金人掳走,这一年,是靖康二年,也就是农历羊年。张继先所谓的“赤马红羊之兆”全部应验。
靖康之耻发生之前,宋徽宗派人到龙虎山请张继先入京,试图让他用“法术”破敌,张继先拒绝无果,只得启程。
岂不知,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兴亡,不能寄托于一个“方外之人”,张继先被逼无奈,启程赴京,遗憾的是,在金兵攻下开封那天(1月9日),他死在了半路上。
南宋时期,天师道亦得到朝廷的重视和封赏,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召见第36代天师张宗演,任命他为“嗣汉天师”,从此,“天师”这个名号,除了是道教内部的称呼外,还成了朝廷册封的官方称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帝王。朱元璋云:“朕乃天子,世间焉有天师?”于是,改天师为“真人”,并任命第42代天师张正常掌控天下道教事宜。
公元1506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他在召见第48代天师张彦頨时问:
“卿之祖非神仙乎?朕闻神仙长在,今还可见,亦可学否?”
简而言之,明武宗是问怎么才能成仙?
张彦頨的回答,和他的历代祖先一样,奉劝帝王放弃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老老实实为百姓谋福才是正道。后来,嘉靖帝、万历帝都信奉道教,道教在明朝的地位日崇。
也就是从明朝开始,“江西张家”有了和“山东孔家”分庭抗礼的资本。所以,在本文开头提到张岱才说天下有三家,分别是朱家、孔家和张家。因朱家是皇家,不能类比,所以张家和孔家并称多年,时称“南张北孔”。
其实,在“南张北孔”的背后,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某一个形态,同时,也是道家发展的一个新高度。
明末清初,顺治帝入关后,决定学习汉人尊孔,在尊孔的同时,他也没有为难道教,只是,满人信奉喇嘛教,对道家多少有些疏远。乾隆年间,朝廷甚至取消了道教天师入宫觐见的资格。直到道光年间,才恢复天师入宫,那是因为道光年间第57代天师张存义帮清廷祈雨成功。
公元1912年,溥仪退位,身在江西的张天师家族没有了朝廷给的“天师”封号护身,被江西都督李烈钧取消了相关待遇。后来,袁世凯恢复帝制,曾短暂恢复龙虎山“天师”称号。袁世凯病逝后,张天师再一次被北洋政府冷遇。
公元1924年,第62代天师张元旭病逝,他的长子张恩溥继承了衣钵,是为第63代天师。
沧海桑田,1800年的张天师家族,遇上了时代的大变革。由于战乱,张恩溥多年颠沛流离,1949年,蒋总统准备前往台湾,在临行前,他特地交代,必须带上3个重要的人物一起。这三个人分别是:
(一)孔子第77代孙,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
(二)第七世活佛章嘉呼图克图。
(三)第63代张天师张恩溥。
这三个人,被蒋总统称为“价值万金”,因为他们分别代表着儒教、喇嘛教和道教。
就这样,第63代天师张恩溥被裹挟离开了大陆,来到了台湾,在台湾成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尴尬的是,张恩溥走的太急,把祖传的圣剑和玺遗失在了路上,只剩下张道陵亲传的“阳平治都功印”还在身上。
随着张恩溥年事已高,他开始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按照祖宗规定,天师之位一般由嫡长子继承。于是,张恩溥早早开始培养他的长子张允贤。张恩溥每日教导张允贤道术。据说,这位叫张允贤的接班人极具天赋,然而,慧极必伤,1954年,张允贤因心脏病死在了张恩溥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同时,意味着接班失败。
张允贤去世后,张家人立即联系张恩溥的次子,然而,对方对修道毫无兴趣,一心想在大陆做一位科学家。无奈之下,张家人只得找到了张恩溥的堂侄张源先,1969年,张恩溥去世,两年后,张源先宣布出任第64代天师。
只是,张源先的天师也没这么好当。后来,一位叫张美良的人自称是张恩溥之子,并且他拿出了“阳平治都功印”,在众人的惊呼之中,他宣布自己才是第64代天师。
同时出现两个64代天师,一个是张恩溥的堂侄,一个是“亲儿子”还有信物,到底哪个才是正朔?这个存在巨大争议。
无独有偶,正在二人相互攻击时,一个叫张道祯的张姓旁支迅速举行了继任仪式,宣布自己才是第64代天师。
这下好了,原来是“二人转”,现在变成了“三国演义”。三位天师都有自己的铁杆支持者,而且都有信物,都对外宣称自己的权威性。总之,第64代天师之争,现在还在继续,到底谁是正统,已经说不清楚。
说来也玄妙,在易经中,八卦可生64卦,而正统的张天师,只传承到了第63代,冥冥之中注定不能圆满,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
在中国,道教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的“黄老学说”,到后来的天师道以及其他分支,道教文化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汉朝的“文景之治”里有“黄老”的影子,中国的易学里也和道教相互交融,时至今日,中国的道教信徒仍有3万多人,全国道观两千多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道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可忽略。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归根结底,劝君王向善,维护百姓才是他们心中的“道”。
道教传承约两千年,张天师家族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不必执着于第64代张天师到底是谁,因为随着宗教民族制度的改革,张天师家族的“世袭制”被打破是迟早的事情,这是发展的必然。
相信,在我国宗教制度民主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发源的宗教,它的发展,早已获得新生。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道教也已再次融入时代主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