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曾经的“东都襟带,三秦咽喉”,曾经关圣携兄弟“三英战吕布”,关圣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按汜水关或者可以略等于虎牢关,荥阳,按照当时东汉的情况来看,治所还应该在今天的古荥一带。
虎牢是名城,关羽是关圣帝君、盖天古佛。
虎牢名称的由来可能是《穆天子传》,这是一本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书,或者是说既有历史也有文学,似乎内容很难分得太清楚。那个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手下的七萃之士俘获了一只老虎在虎牢这个地方献给了穆王。当然正是由于把老虎养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才叫虎牢关。这样的传说似乎也并没有太大的出奇的地方,也许只是很偶然的因素罢了。从历史上看虎牢这个地方最有名的可能春秋时期制邑、楚汉之争时期的虎牢一带、南北朝时期的毛德祖守虎牢、唐朝初年的武牢(为了避讳李虎的名字,虎牢在唐朝改称武牢)之战、太平天国时北征时过玉门(今天汜水虎牢关黄河渡口一带)。大概比较有名的也就是这些了。
可惜在史书中没有关圣的影子。没有纪录其实并不代表没有,不是有人说,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小说都是真的,除了人名。这样的话当然自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似乎也是太过于偏激,自然不是我们所特别看重的观念。
在今天的科学大道和石化路交叉口向东三百米路北立了一块石碑,那是一块明朝遗留下来的石碑,长期的风化,但幸好字迹还算可以辨识,当地上街区的文化保护部门还特意仿制了一个立在傍边。这里今天是属于上街区,当然过去是属于汜水县,当然也似乎可以笼统地说是虎牢关。那石碑上的内容其实大致就是明朝时期汜水县的某为县令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关胜帝君让他为自己画一幅画像,县令某人自言自己不会画像,关老爷执意让他画。此时,县令某梦醒,提笔就画了一幅,名曰:勒马听风图。在那残破的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到关老爷的模样,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模样,画工也算是精致。内容记载的是否真实,我们不大可能得知了,或许是借助神道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罢了,也许就是巧合做了一个梦罢了。
天下的关帝庙是最多,这主要可能是关帝忠义无双的形象、官方系统的宣传和民间信仰系统的合力、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推动、中国人传统崇拜心理等等,在汜水这个地方也有不少的关帝庙(因为地理区划不断变化,现在的汜水所辖只剩一个镇的范围了),但其中有一座颇有些奇特,那座庙的位置在汜水的西边不足一公里,汜水也有人成为汜水河,但在《水经注》中确乎有记载就是汜水,汜的意思是,水别复入水也。从水,巳声。结合历史资料记载来看,汜水应该还是相当大的一条河流,可现在真得快成了水沟,真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不在小寒流。”沧海桑田,东海扬尘也就如此吧!那座庙的名字叫做:三义庙。据说是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的,不知道从何时起只供奉关圣人了。在故事中刘备是大哥,其实按照历史学家的推断,如果按年纪的话,关羽是他们三个人中年龄是最大的,不同的说法只是比刘备大一岁或是三岁。但似乎肯定是关羽要大那么一点点,但那并不重要。有时候想,这样的考据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呢?它破坏了我们心中的三国正统的和谐,也许。庙上面的匾额题的是:山西夫子,这样的说法当然没错。关羽是山西人。关帝端坐在中央,关平和周仓默默地站在他的两边,关老爷的手中拿着《春秋》。人说,文夫子著春秋,(其实孔子也是编订了《春秋》,也似乎不能说是著了《春秋》)武夫子读《春秋》。不太晓得最初说这话的人只是为了故意巧合,还是为了边的什么缘故。从现在的史料上看,关老爷喜欢读的是《左传》。春秋与左传当然有联系,但是区别还是巨大的,他们本来就是两部书。这些真的就是细枝末节,不值得一提,得意忘筌。
周仓为关老爷拿着刀,刀是好刀,招是妙招,在万马军中斩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那把刀必不可少,想那冷森森的刀锋,夹着呼啸的风声,何等冷艳!在《三国演义》中那把刀一名为“青龙偃月刀”,别名叫做“冷艳锯”。八十二斤的关刀,一般按汉制,汉承秦制,只是黄金称量中改镒为斤,一般物品一样用十六两为斤之斤。一斤之重也应以250克为标准。出土的西汉铁权每斤之重在250克上下出入不大者有这么几件,如满城出土的三钧铁权,每斤合249.9克;旅顺所藏的重一斤十两的官累铜权,每斤合248.3克,陕西出土的武库一斤铜权重252克;内蒙出土的一斤铁权每个重249.23克。这把青龙偃月刀也大概就是四十一斤左右。按照汉末之时,还没有马镫出现,大约是用绳子来帮助固定身体之类吧!要是在马上玩起这样的刀,力气得多大,可想而知。可惜从考古和兵器史来看,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那样的刀,想来也是很遗憾。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剑录》中有;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陶先生南北朝时的人,大约是听了别人传说,原本也是当不真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角度是说《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记载关老爷提马刺人的纪录,这样看来,关老爷不是用刀而是矛之类的兵器更合理。也许,也许。只是想来关圣不再拖刀驰马,就是怪怪的。在后世小说纪录中,关老爷是正神,是大神,刀砍那些魑魅魍魉、刀砍那些无耻小人、刀砍那些无情无意之人……一想起来,关老爷没有了那把刀,那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
《三国演义》中有“三英战吕布”的故事,那自然是精彩的故事,只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合力都不曾战败吕布,是突出吕布吗?好像不太是。许多年前,听爷爷讲过,当年三英战吕布其实是吕布败了,怎么败的呢?张三爷突然使出了暗器,一支飞镖打掉了吕布的帽子,吕布仓皇而逃跑。那个时候很替三爷惋惜,若是再低一些,反复无常的吕布就结果了。可惜那个故事并没有流传太广,听过的人并不太多,也许就是爷爷自己编的吧?故事是精彩的故事,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而且故事本身大体上可以确定为是虚构的,但是偏偏这样虚构的故事却偏偏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也许人本来就是喜欢故事,至于真实性并不太重要。
庙外有今人的石刻,说是最早的关庙云云,这样的话自然有些难以让人信服,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距离这座庙宇大约东南三十公里有一座周古寺,那座已经很古老、很残破的庙宇据说至晚建于北周时期。在庙宇里面靠近门口的地方,供奉着两位神佛,禅宗二祖慧可面东背西端坐着,关圣面西背东端坐着。这两位神仙互相看着,也不知道看了有多久,似乎不早于明朝吧?我看过某位先生感叹,家乡人把二祖给忘了,其实,关圣一直在陪着二祖,就待在荥阳的大地。
随着历史的演变,我们似乎可以说虎牢关略等于汜水关。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汜水关,斩杀华雄,那段脍炙人口文字如此让人惊艳,不妨再看一下: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端是一等等一的快意文字,这样的故事当然深入人心,当然让人过目不忘。自然少有人去探讨一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看故事、听故事的人在意的是故事是否精彩,别的不重要。按史书上的说法华雄也不是死在关羽手中的,自然不可能“温酒斩华雄”。至于华雄在历史的记载简直就是一个符号,可是千千万万的人连符号都没有,这就是历史。我们不能苛责历史纪录者,即使到了今天也不大可能有多大改观。也许我们注定都是那千千万万的一分子,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羽从许都出发寻找刘备,这也就是所谓过五关中的过汜水关,不过,这个故事从史书上找不到,找不到的内容,却一直流传,这说明文学的魅力、文字的魔力。按照故事中关圣斩杀了汜水关守将卞喜,卞喜善使流星锤。在镇国寺设下伏兵欲谋害千里寻兄的关羽,但是寺中僧人普净暗示加以解救。最后被关圣斩杀。这样的故事当然有传奇,有曲折、有冲突、有够虚假。整个行程看起来颠三倒四,不合逻辑,但也不是不可以解释,至少从故事逻辑上看是可以解释得通的。汜水现在这个地方早已经找不到所谓镇国寺的影子,也许曾经有过,本来千古兴亡事,谁又能一一记得清呢?
成皋或者也可以笼统替换为汜水,这个地方秦末汉初的时候,自然大大有名,可到了东汉末年,早已寂寂无名了。有曹操错杀吕伯奢的故事,大约是有两种版本,其一就是曹操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其二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们觊觎曹操的财物反被曹操所杀,不过,这好像总是让人不太认同。只是那个时刻,我们的关圣不在,若在,马快,刀也快,人也快,那曹孟德的人头安在哉?想来实在可惜。
汜水日夜不休从三义庙前流过,只不过她不再碧波荡漾、流水如碧、浊浪排空、一泻千里。但关圣默默听那水声,不曾烦恼,他那卧蚕眉不曾挑起,他的丹凤眼不曾忧愁,他手中的《春秋》还在读。
许都
许都,从今天来看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但是在关圣活动的那个时代,那里的繁华自然非同凡响。
帝尧时期许昌古称“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夏朝曾建都阳翟(今许昌禹州)。东汉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建安区、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
关圣自然是待在许这个地方不少时间,但似乎确切的时间历史学家也没有确定下来,但那似乎也不重要,但是确实是在那一段时间曹操对关圣还算是优待,当然目的是希望把关圣招到自己的麾下。《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臣松之以为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
上面一段文字似乎在陈寿、裴松之看来可能是有问题的,但是似乎还真有些可信,因为它符合我们关圣的脾气秉性。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当然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关圣的骄傲的脾气当然受不了曹阿瞒嚣张,这至少在逻辑上自洽的。《三国演义》自然把这段文字大加渲染,也很是脍炙人口。以关圣的勇猛,若有此机会,一举击杀曹操也并非难事。
许,似乎当然是个不太大的地方,关圣在征战之余也肯定踏遍四方,许的一山一水也留在他的心中,只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多年以后,有了春秋楼。据说那是关老爷夜读《春秋》的地方。只是那建筑风格却确定无疑是明清时期的风格。那实在是一令人有很多沉思的地方,我们试着把我们代入到那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之时,看似平静而繁荣的许都。夜,漫长而燠热,还有两位嫂嫂在。关圣在读书,读的是春秋,大义春秋,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这人故意制造关圣和嫂嫂的接触机会,这当然更突出曹操的狡诈和无耻。这是文学的塑造人物的需要,或许无可厚非,可是实际上呢?按史书上,刘备的妻子似乎有不少,死的也是很快。有没有关圣护送这两位,书上没有说。虽然书上有的也不一定有,书上没有的也不一定没有。至少是存疑的。这样的故事当然或许是秘密社会团体崇拜关圣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关圣自然也是有妻室的,但是在史书上也没有说很多,似乎史学家已经觉得那些人并不重要,简直是可有可无,无损于人物。似乎有一条史料是这样的:《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只是裴松之补充进来的,看来似乎是真的,至少不是一个人这么说。这一条似乎有损关圣的英名,我们忠义无双的关圣怎么可以为了一个女人而求曹操,而且是一个别人的女人!只是曹操这个老色鬼更是见了美色如饿虎扑食!在别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本色,也符合曹操的一贯作风。至少别的史料中曹操还有善待曾经是秦宜禄老婆的儿子的片断,曹操还颇为自傲,向来也是令人绝倒。假若这是真的,自然是和陈寿纪录中的文字形成抵牾,所以陈寿自然不可能采用这一条史料。也正因为缺乏细节的材料,无法看到其真正的事实。其实事实重要吗?或许不重要。假如是真的,假如那绝世的女子只是我们关圣的意中人,也正好是在思念着关圣的可怜女子。我们遥想我们的关圣的意中人,如隔在云端、天人永隔,有人写诗,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纵使我们关圣武功盖世似也只能仰天长叹。
曹操好色确定无疑,无须纠缠于史料。但是关圣的这一条疑似的史料,却有些蹊跷。蹊跷的文字自然有它的迷人之处。在这个故事中的这几个人物,不妨来探讨一下。最为悲催的是秦宜禄,这家伙被张三爷给弄死了。大约是因为三爷瞧不上他反复无常的作风和品性,反正就这样出场,就那样结束,一切都是平淡。也许无论是乱世号令是盛世,平庸者也许永远都是这样的收场,似乎秦将军也并非不是那么不出众,但是至少而差了很多。差了很多就不能多说些什么东西,总而言之,这就是很悲哀的过客。虽然谁又不是过客呢?但是在这其中的区别实在是天与地的差别。曹操在这故事中实在是很脸谱化的人物,一贯的脸厚心黑。关圣是另外一个悲伤的脚色,他的悲伤也是无可抑制的。作为一名属下,他鼓足了勇气,向领导提出了一个实在不算太高的要求,简直是易如反掌,可惜领导出尔反尔。他又能如何?难道可以效仿那些刺客吗?好像也是方法之一,可惜,那实在是如此艰难的事情。我们关圣心中的悲哀岂不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悲哀?当然前提是这件事是真的。而故事中的女主角没有名字,没有态度,也许只能随波逐流,当然也许全不是那么回事,谁知道?讲别人的故事往往不过是借别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罢了。其实隐含的还有一个人,在别的地方是出现的,那就是秦朗,从前后的史料来看似乎就应该是秦宜禄和他这个曾经的老婆生的儿子,后来成为曹操的名义上的儿子,似乎曹操对他还不错,这也算是对这个故事中的女主的安慰吧!
霸陵桥,名字绝对够诗意。或许在许这个地方本来是没有的,只是三国故事的生命力太强大,所以许这个地方也就有了这个桥。或许本来这个桥在长安吧?在桥边有关圣辞别曹操的故事,很是有些味道,故事也许重要的是味道和温度。
在一些唱词里面有《关公辞曹》的片断,不妨摘抄一点点。
河南曲子《关公辞曹》:
曹操(唱):
在曹营我待你哪样不好?
顿顿饭四个碟两个火烧。
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
厨房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京剧中关于这个情节的唱词是这样的:
曹操(西皮快板)
在曹营我待你恩高意好,
上马金下马银美女红袍。
保荐你寿亭侯爵禄不小,
难道说你忘却了旧日故交!
曹操(唱):
曹孟德在马上一声大叫,
关二弟听我说你且慢逃。
在许都我待你哪点儿不好,
顿顿饭包饺子又炸油条。
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燎灶,
大冷天只忙得热汗不消。
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
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
搬蒜臼还把蒜汁捣,
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
我对你一片心苍天可表,
有半点孬主意我是屌毛!
曹操(唱):
曹孟德骑驴上了八里桥,
尊一声关贤弟请你听了:
在许昌俺待你哪点儿不好?
顿顿饭四个碟儿两个火烧,
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俗套,
灶火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摊煎饼调榛椒香油来拌,
还给你包了些马齿菜包,
芝麻叶杂面条顿顿都有,
又蒸了一锅榆钱菜把蒜汁来浇......
不喜欢的是京剧里面的唱词,虽然看起来文字工整,但有些文艺腔,更何况那个汉寿亭侯也只不过是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爵位,但是似乎关圣不讨厌。其他的唱词大体相同,看来也是互相借鉴的结果,但都有创新,都是一样的接地气,很有平民生活气息,也许是应了贫穷制约了我们的想像力吧!也许本来就是给和我们一样贫穷的人说故事需要的,你唱得阳春白雪,也只能是曲高和寡。不由得起了《李娃传》中的郑生沦落街头,以唱挽歌为生,唱《诗经》里面的诗句居然万人注目,简直不可思议,但却让人叹息不已。除了京剧中的唱词外,其他都提到了曹大嫂,这样的形象亲切,就比如普通人家来招待尊贵的客人那样,女主人一通忙。但在现实中曹自然不太会让他任何一个姬妾给关羽哪怕盛一碗水。这是现实。但是我们需要浪漫的故事和飘逸的想像,来抵抗这生活的重负。
总之,关圣是要走的,曹操似乎也是知道,他若是要留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是说曹深明大义,站在贬曹的立场是说曹收买人心罢了。《三国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曹操这个姿态当然很难得,关圣当然也很无奈,当是既然要讲义气就还是要报答一下曹操,至于颜良忠贤奸佞都是无所谓了。
关圣走了,义无反顾。他走的时候不知道又没有回头看一看,看看他曾经呆了那么久的地方。应该没有,以关圣那样铁铮铮的好汉,心硬如铁。只是那时天色如何,定是残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