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文芳 乐小舟
手指划划屏,手机端可实时寻医问药;摁下遥控器,电视端即可名医面对面;戴上AR眼镜,医疗“小白”也能紧急施救;通过机器人,杭州医生可为边疆患者开展手术……这些交融着科技与梦想的医疗场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创新领航下变为现实。从互联网加持到机器人辅助,从借力高科技到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浙大邵逸夫医院正全方位打造新时代“空中医院”模式,让看病突破传统藩篱,再造医疗服务新格局。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坦言,我国医疗服务正从“信息化”转向“智慧化”。智慧化是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改善就医体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起到重要作用。自2013年起,浙大邵逸夫医院即从破解群众“看病繁”“看病难”关键小事入手,十年磨一剑,依次将医疗健康服务“装进”手机、“打包”上“云”、“接入”电视、“融进”机器人,系列行之有效的“空中医院”创新探索不断颠覆时空限制,一改传统诊疗流程,再造健康科普新范式,成为当前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健康共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流程便捷就诊
用智慧屏“解锁”看病难与烦
“不用到现场排队挂号,在家里通过智能手机、邵逸夫健康电视端等都能提前四周预约专家,预约时间精确到分,地铁直达医院后也几乎也不需要排队,医保付款、预约检查在一体机上一次性完成。”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就医的患者吴女士发现,如今看病竟可如此简单智能。
一直以来,候诊时间长、就诊流程繁琐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突出问题。“医学是需要温度和共情的,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环节都与患者体验紧密相关,这就需要倒逼医疗机构做出改变。”蔡秀军说。
2013年,时值智能手机普及元年,一场深耕于就医流程改造、依托大小智慧屏呈现医疗服务的变革悄然来临。聚焦百姓看病预约、挂号、付费、检查、住院、手术、出院等急难愁盼“关键小事”,浙大邵逸夫医院提前规划并于2014年在国内率先实现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化改造,一部智能手机打通所有就医环节。
移动挂号、智能导诊、智能分诊、智能候诊、报告查询、智慧药师、健康咨询、流程引导、院内导航、账单查询、在线支付、服务评价……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实现智慧化医疗服务覆盖院前、院中、院后,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病人少跑腿”,院内就医流程从4.5小时缩短至1.7个小时。
此后,浙大邵逸夫医院又率先在国内首家试点医保移动支付,把医保缴费窗口“搬进手机”,开启移动医保支付时代。同时,进一步优化门诊全流程布局,医院在新大楼设立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各楼层均配备智能自助预约一体机和人工服务窗口,从根本上解决大医院看病难题。
技术的革新、流程的改造让曾经繁复的就医变得简单高效,浙大邵逸夫医院“空中医院”的版图也正通过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渐次铺开。
从“掌上”到“云端”
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日常看病,怎样让基层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使“空中医院”进一步成为可能?“云”诊疗应运而生。
位于富阳新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社区医生凌医师正接诊一位脑胶质瘤二次复发的陈奶奶。一筹莫展之际,凌医师忽然想到当地与浙大邵逸夫医院合作开设的MDT“云诊室”。陈奶奶通过邵逸夫互联网医院与浙大邵逸夫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面对面”,最终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随后,富阳当地医院为陈奶奶办理住院治疗,社区凌医师将负责她出院后的系列康复。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前瞻布局下,一张辐射全国的“云上诊疗网络”已逐渐成形。为协同推进分级诊疗、深化便民惠民服务,自2015年起,医院上线全国首个以分级诊疗为核心、以实体医院为主体的移动智慧医疗平台——邵逸夫互联网医院,打造集数字化、移动化、常态化的“互联网+医院联盟+医生+健康产业”的新型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平台。
在未来的基层社区和乡村建设中,患者即便没有熟知的省级医院专家,也仍然可以像陈奶奶这样,通过家门口的社区医生或县区级医院,预约好指定时间地点,利用互联网“云诊室”获得上级医院的远程门诊服务,形成省级专家-县区主管医生-社区家庭医师的三级诊疗网络,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准、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邵逸夫互联网医院“云诊室”已接入270家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周服务1700余人次。平台还率先开通了省级医保在线看病配药刷医保卡支付功能,实现慢病在线复诊、药品配送到家、医保自动结算等“云诊疗”,至今已服务20余万人次。
“悠悠民生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通过云平台扩大省级医疗资源向基层供给只是第一步。”蔡秀军表示,在促进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的同时,更要让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水平更优质,“托得起”百姓期待。
5G+AR赋能“云急救”
提升基层急救水平
从“掌上就医”到“云上门诊”,信息技术赋予了医疗服务跨越地域时空的可能。为进一步弥补城乡医疗差异,真正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浙大邵逸夫医院从基层急救入手破题,通过搭建5G+AR远程急救平台,“隔空”帮偏远患者跨越山海、跑赢时间。
日前,家住普陀岛的小何在工地作业时,从高处不慎坠落,全身多处骨折,出现失血性休克,被送至普陀医院时情况已十分危急。现场实施急救的医生当即启用了5G+AR系统,向远在杭州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洪玉才发起云会诊,AR眼镜将小何的伤情和状态实时共享。
“患者骨折部位较多,骨盆受伤严重……”
“需要立即找出关键性出血部位进行紧急处理!”
在洪玉才的指导下,最终发现颌骨骨折引起的颌面部血管损伤是造成大失血的关键。现场医生迅速采取了对应的治疗手段,小何很快转危为安。
这一幕画面的实现,依托于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牵头研发的5G+AR远程急救系统。基于此系统,基层医生穿戴上可移动AR设备,可立即远程连线省级医疗专家实现交互通信,即时获得前沿医学指导。
在基层急救工作中,医生最需要的就是快速高效的综合判断,这套5G+AR系统为省级医疗急救资源向县域动态延伸、实现城乡联合诊疗找到了最优解。“无论省级专家在医院、家里还是路上,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以第一视角看到基层患者急救情况,通过‘千里眼’身临其境般提供远程救治指导。”洪玉才说。
此外,这套5G+AR远程急救系统还将人工智能融入其中,在舟山的“共富方舟”上,哪怕出海的轮渡失去网络信号、身边没有医生在场,系统所植入的AI医生也将实时指导现场“医疗小白”对患者实施急救。它还可以在非急救病例的日常诊断中发挥作用,协助慢病管理。
舟山东极岛居民王女士就是新技术的获益者。她受下颌不适困扰已近十年,病症碍于当地医疗条件和出岛不方便等因素一直没有得到确切诊疗,疼痛严重时几乎无法进食。幸运的是,一次到岛上卫生院看诊时,医生用新引进的5G+AR设备直接连线至浙大邵逸夫医院专家,在专家指导下用AR眼镜对王女士进行了检查操作,不到一刻钟便有了明确的诊断。
据介绍,自2022年年初试运行以来,这套智慧系统已覆盖杭州、宁波余姚、舟山普陀等地多家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十余万山区海岛居民。目前,该系统也已在亚运场馆投入运行,全方位保障亚运。
手术也能隔空做
这项革命性技术彻底打破医疗时空
AR赋能、输出技术是浙大邵逸夫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上云”向基层倾斜的战略筹谋,而远程手术的突破则进一步延伸了远程医疗共享的应用边界。
今年2月,蔡秀军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中国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胆囊切除术。主刀医生梁霄身在位于杭州的远程手术中心,通过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隔空”向万里之遥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手术室内机械臂发出手术指令,成功为当地患者杨女士实施胆囊切除术。
6月,蔡秀军教授团队又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肝脏切除手术,用极短时间完成了从远程胆囊切除到远程肝脏切除的技术跨越。
以往,杭州专家前往阿拉尔市实施手术,需要先搭乘八个半小时的中转飞机到塔里木机场,再坐半小时汽车赶到医院。如今,相隔5000公里,浙江、新疆两地医护团队携手创造了我国肝胆外科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机器人手术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开展,但其实基层也有很大的需求。”蔡秀军坦言,“我国山区、海岛和边疆等地医疗资源非常不均衡,我们希望能通过常态化的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模式,让顶尖技术辐射到更多基层百姓。”
截至目前,两地已联合开展了3例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值得一提的是,操作用到的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款运用5G技术实现超远程手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其核心软硬件已打破技术壁垒,全部实现自研自产。
不久前,浙大邵逸夫医院作为唯一的5G+智慧医疗项目展示单位亮相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5G发展成就展”,现场展示了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操作,受到全球瞩目。
这种远程机器人手术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进一步破解了优质医疗服务扩容下沉所面临的距离、人才、时空等限制,节约医生和患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极大地拓展了从门诊到手术“全流程空中医疗”的可能性。行云流水般的5G传输,再加上越来越精密的机器人,放眼未来,同一位医生在同一天同一地为分散在多地的病人进行“空中”手术不再是天方夜谭。
“空中医院”也通过数字电视屏幕进入千家万户。今年7月28日,浙大邵逸夫医院与华数集团正式上线“邵逸夫健康”数字电视专区,将健康科普、预约挂号、视频问诊、健康档案、医院动态、门诊信息等综合服务集于电视大屏,将服务窗口“搬进”百姓客厅,为浙江1600万数字电视家庭提供线上线下全程医养健康服务,成为提升基层百姓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平台。
深耕人民健康是医院发展的根基,也是公立医院永远的初心。过去十年,浙大邵逸夫医院一步一个脚印,聚焦“关键小事”,着眼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从互联网到机器人,跨越时空、山海与边陲,谱写了一部 “空中医院”助力健康共富路的精彩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