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古代的金榜题名指的是殿试还是乡试,

古代的金榜题名指的是殿试还是乡试,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23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古代高考制度之科举知多少?

古代状元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研究人才选拔制度。因为适合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今天小编就来讲一下我国自商周到清朝末年以来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商周时代都是用分封制管理国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社会格局,此阶段官吏基本上都是世袭制。东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经历春秋战国时代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才一改分封制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

周天子分封诸侯

汉朝时期,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在汉武帝时期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这种选拔制度就是察举制和征辟。察举制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首先由乡举里选为依据,然后由国家进行考核最终而确定是否有真才实学。察举的内容可以是孝廉、明经、文学、兵法等方面,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举孝廉。而征辟则是一种由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具体是指高级官员任用属吏,一般由三公府与州郡征辟。

举孝廉

汉朝末年,军阀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察举制难以为继。三国时代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则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最后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但发展到魏晋交替时期,中正官各州郡士族所垄断。此后三百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所垄断的政治局面。比如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等。

九品中正制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发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在隋炀帝时制定了科举制。这一历史创举,可以说促进了中华文明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唐朝、宋朝、明朝等世界同时代的东方帝国,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另一重大发明,我觉得也不为过。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改革与宋朝、鼎盛于明清,灭于清末。在隋至清这1300多年期间,科举制一直是封建时期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唯一制度。

私塾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主要有两种明经和进士,明经具体说主要是我们知道的四书和五经,考试方法为贴经和墨义,而贴经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填空,墨义可以理解为问答题;进士主要是诗歌和辞赋,需要有文学才能。生源由京师或州县学馆出身送往尚书省考试的生徒和自学经州县考试及第后送往尚书省考试的乡贡两种组成,由乡贡入京考试一般称为举人。考试分三级,州县考试为解试,尚书省考试为省试,礼部考试为选试。常科及第后还需要进行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进士及第一般称“登龙门”,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还增加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贡院

宋朝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第一,增加了录取名额,分为进士及等、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进士;第二,考试制度改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每三年考试一次,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第三,开始糊名和誉录,以防徇私舞弊,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高考。

科举考试制度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第一,生源只有进入学校才能参考科举考试,在明朝诞生了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四大书院;第二,考试内容只考进士科,取消其他考试科目;第三,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三年考试一次,通过乡试的一般都秀才,第一名称解元,通过会试的成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排名次,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其他两甲第一名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金榜题名”。一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这三次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自科举实施以来,1300年期间一共有15位连中三元的文科状元。

科举示意图

明朝后期以后,科举制臻于完善,但也出现了不合时宜之处,乡试和会试主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格式固定、结构死板、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也要求对偶。它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沦为了统治阶级专制的工具。

金榜题名

清朝科举制度和明朝基本相同,但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可以不参加科举直接做官,另外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末期弊病太多,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到光绪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对中国发展乃至世界人才选拔制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科举制无疑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从我国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到欧美各国文官制度都是采取定期公开考试的办法进行录取。

第二、科举考试不论出身,都能参加。这一制度不但为国家扩宽选材范围,还提供能让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对于维系社会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举考试对国民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也起了推动性的作用,也对华夏传统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第四、科举考试为我国历朝历代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间接催生出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这些人都是我华夏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和璀璨夺目的根本所在。

我是壹壹,一个喜欢华夏历史和文化的理科生。讨论问题喜欢结合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作为切入点。喜欢我的观点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同时还可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