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羊皮筏子的分类形态
——靖远羊皮筏子文化大观综览之一
武永宝
靖远人与黄河之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离开了黄河来讨论靖远人的人文境况、生存状态都是毫无意义的。
黄河将靖远大地从中间一劈两半,分成南北两部分。按照民国时期靖远所辖范围来判断,黄河流经靖远几近220多公里,几乎占到黄河流经甘肃总长的近一半。黄河流经甘肃境内总长度约580公里。而且,黄河所流经的靖远区域内都是人口极其稠密的地区,两岸城镇、村落不断,人口众多。不像上游桑园峡、大峡、乌金峡和下游黑山峡人口稀缺,甚至几乎百里无人。就普通的民间民生而言,靖远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飞渡黄河,南北往来、互动尤其频繁。被黄河劈开的河南板块、河北板块与黄河三者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靖远。三者不可缺一,黄河应该是靖远版图和靖远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自古以来,靖远南北的人们婚丧嫁娶,南来北往讨生活,就必须依靠诸如羊皮筏子之类的渡河工具,方可成行。所以,羊皮筏子之类的渡河工具与靖远人之间的关系,那可是非同一般的密切。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须臾不可分的,也毫不夸张。
靖远又是名闻天下的“丝路明珠”和 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著名的古渡口。古丝绸之路从中原逶迤而来延伸至此,大批的商队一拨一拨由此渡河通往西域,其咽喉地位的性质由此可见一斑。古人将靖远这种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比喻为:“关陇锁钥”。的确名实相副。《旧志》载:“商贾不绝,日奔塞下。”这反映出历史上东西方商队来往靖远之频繁,反映出古丝绸之路曾经的繁盛和辉煌。明代,朝廷在靖远设卫城,曰:靖虏卫,靖远和兰州彼此唇齿相依,靖虏卫拱卫着省城兰州,拱卫着驻守兰州的肃王,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这中间,羊皮筏子之类的渡河工具,又是发挥着不可想象的重要作用。无论商用、军用无不如此。尤其作为军用,羊皮筏子常常充当着原始、古朴的“军舰”,使得激烈的军事战争更具传奇色彩。小小的羊皮筏子有时甚至决定着军事战争的胜负,改写着西部的历史。其作用岂敢小觑乎?
由此观之,羊皮筏子足以成为靖远黄河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情线,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靖远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同时,也成为靖远的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片!
靖远地区以石板沟古渡口为中心,自古以来,我所考证、知道的与羊皮筏子有关或类似的渡河工具有如下几类:
1.一只羊皮胎单挑
一只羊皮胎单挑,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只羊皮胎作浮力去横渡黄河。这样的方式,一般叫“浮水”。这是靖远民间土语的叫法,通俗叫法应该叫做游泳。一只单个的羊皮胎在这里仅仅起到助力,或浮力的作用。这往往是年轻力壮者,且水性极好的把式,方可做得到。没有十足把握,一般人绝不敢做这般冒险之举。
临行前,渡河壮汉面对黄河默默祈祷一番,然后,置羊皮胎于黄河激流中,汉子则紧紧抱住羊皮胎用双足,间或也用手拼命踢腾、划动,以抵达彼岸。渡河壮汉与已无生命体征的羊皮胎形成了生死依存的关系。
壮汉与羊皮胎在黄河激流波谷间高下颠簸窜动,往往看得人心晃晃悠悠、惊心动魄,每每生出无限畏惧来。若是失手大意,就会被狂暴无羁的黄河恶浪吞噬掉性命。不是赶着去办要紧事,一般人们不会轻易这么做的。这绝不是单纯的为了在黄河里玩耍、戏水,或是表演“浮水”(游泳)的技巧。若是为了休闲、戏水、玩闹,人们大多都会选择在黄河水流平缓的洄水湾之处,或是黄河主流之畔的小小支流——小河道里,那里水性平缓、稳定,玩耍起来要安全得多。
只有那些“烧包头”、“二愣子”一时兴起斗气,才会无事贸然用此法在黄河里嬉闹的,此等行为无疑是在和阎王爷玩着死亡游戏。若是再加上其水性不高,后果是就相当严重了。这样的人,没有几个会幸运平安上岸的。
渡河去的壮汉,其目的无非是:
1.去相亲,或是单独瞄一眼心上的姑娘。甘肃花儿中有《尕妹妹的大门上浪三浪》之曲,大抵反映了此类情况。当然也不排除关系发展到非同一般的地步,冒险涉河去幽会情人等等。
2.去对岸收菜。黄河人家,有时候在对岸黄河沿边无主的湿地播种一些蔬菜之类,食用时,必须临时游到河对面去采摘。花儿中有这样的句子:
黄河沿上的白菜谁种来?
叶叶儿咋这么嫩来?
没抹胭脂没抹粉,
尕模样咋这么俊来?
这是一组男女问答式花儿。有女孩子对此答唱道:
黄河沿上的白菜我种来?
叶叶儿嘛濛上水来?
娘老子把我亲生来,
俊模样天势(造)就来!
可见,黄河沿边两岸之畔的湿地种各类蔬菜,很常见。蔬菜一般更喜水,黄河沿边水涨水落,各类菜受水滋润,生长旺盛。
3.收庄稼。这种情形更为普遍,黄河人家两岸都有地,收获季节必须游到河对面去先行收割。之后,再用大筏子运送回家。
4.收瓜果。河滩里多种水果、瓜菜之类经济作物。靖远名儒张慎微老先生《兰州春秋》一书中屡有记载,羊皮筏子从上游或是南北横渡运送西瓜、冬果、香水梨等。
5.串门、走亲戚。
6.远行,去往他乡,以及其它诸如山中狩猎等等,不一而足。
2.三链子——最简易的羊皮筏子
三链子,顾名思义,就是用三只羊皮胎组成。把它们串在一起,彼此相连,就成了所谓的“三链子”。
生活在黄河边,渡河前往对岸,人们往往受条件限制,有一只羊皮胎,就单挑,有三只就因陋就简用它们组成最简易的羊皮筏子。因为渡河去做事、讨生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生存需要,所以,人们要利用一切手头所拥有的资源去行事。
三链子的组合比较奇特,三只羊皮胎的一端被水手用羊毛绳子紧紧捆绑在一起,另外一端则自由散开,三只羊皮胎于是便形成等角度的三角形状。然后,渡河汉子即可爬于其上横渡黄河了。三链子显然要比一只羊皮胎单挑渡河,其稳定性要高许多,安全系数也得到大幅提升。若是再有条件者,干脆在串起来的三只羊皮胎上绑上一块门板,则可悠哉悠哉的用划板子划到河对岸去。
当然,三链子——这种最简易的羊皮筏子失事遇险的概率还是相当高的,出没在黄河浊波里,稍不留神,就跟一叶浮萍似的小小“三链子”羊皮筏子,就会被浪头打翻失事。小时候常听老人讲,谁家的某某乘三链子过河,被水“吹走了!”再也没寻到任何踪迹。等等。
人们无论用何种方法横渡黄河去河对岸,其目的,都是相通的,一致的。
3.亮窗子——羊皮筏子的雏形
“亮窗子”——羊皮筏子最简易之一种。方方三四尺大小,构造非常简单,使用极其灵便、迅捷。可谓小巧玲珑。
民国年间的靖远人家,除了大户人家和有特别讲究的人家之外,无论上房、耳房、厨房、厦房、厢房、库房、柴房、高房等等,其窗户格子,都是价廉物美的白杨木所做的小斗口般大小的方格体系组成。小斗是一种计量粮食的工具,方方五寸大小,五寸深浅,呈口大底小之状。每小斗约盛5斤粮食左右。记得我奶奶老说:“按(量,或买进之意)了一锅儿米!”一小斗,民间口语也叫“一锅儿”。我的老奶奶民国七年生人,已故去多年了。老奶奶王氏所说的“一锅米”,
就是这小斗量过的一小斗米,这约四五斤黄米下锅,可够当年七八口人家,一家人做“糁饭”食用一餐吧。
上房屋子往往八八六十四,或是九九八十一格窗,耳房一般六六四十六格窗。窗户一般可以拆卸下来,置于地上,就是活脱脱一具等边的正四边形方格木架。拆卸下来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便于干活,比如快速贴上窗户纸,然后再迅速组装于窗户框上。
大户人家和讲究的人家,其门窗用料基本是上好的木材——红松之类。窗棂格子的造型也是比较讲究的,变化多端。纵横上下,横竖搭配,图案精美多彩,类似于今天的那些仿古建筑造型吧。完全不似普通百姓人家那般实用、简易。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所建故居窗户系用红松做成,父亲当时说这个造型名曰“户张口”,可以推开上半部分,垂挂悬空,便于透气。其方格都是小小的长方形方格纵横交错组合。父亲说,旧社会地主等大户人家门窗组合就是如此。
说了上述这么多靖远民国故居窗户建筑风格的事儿,与靖远“亮窗子”式的羊皮筏子有何关系呢?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那可是大有关系的。
四只羊皮胎和一个拆下来的方格窗户木架组合起来,再配上一个白杨木划板子(桨),就组成了一具最原始、最完备的小小羊皮筏子。当年民间将这种最小、最简易的羊皮筏子俗称“亮窗子”!“亮窗子”可以看做是那些巨型大筏子的雏形。它已经具备了靖远羊皮筏子最基本的一些元素。
没有贴任何窗户纸的空荡荡的方格窗棂,可不就是“亮窗子”吗?这个名字,大概源于此吧。将它来命名一具似乎互不沾边的小型羊皮筏子,若是不了解深层内情、由来的话,的确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莫知所云。
“亮窗子”是对只有四只(偶尔也有六只)羊皮胎组成的简易羊皮筏子的专称,大小只有一方窗棂那般大,一般只能乘坐一、二人,最多不超过三个。主要用途是去往河心岛上种庄稼,以及在河边普通劳作或是发洪水时在河边捞取“飞财”等等。
“飞财”顾名思义,就是黄河里从上游流淌来的不义之财。黄河发大水,就有鱼儿被黄泥汤般的洪水弄晕,因缺氧而糊里糊涂漂上岸来,筏子客可以俯拾捞取。算是“飞财”之一。也有上游人家遭灾,家具、什物、钱财等等被洪水冲卷下来,筏子客们一哄而上争抢之。碰到这种情形,走运的筏子客可是要美美发一笔了。这种情形下,人们所使用的水上驰骋争抢的得力工具就是“亮窗子”,其灵活性、机动性、轻巧性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比拟的。惯常人们在黄河边所看到的,那些肩扛湿漉漉的羊皮筏子四下里转悠的,绝大多数就是这种“亮窗子”。筏子客一旦发现河里有“敌情”(飞财),会立马迅捷地置筏于水中,奋力划动“亮窗子”直朝“敌情”扑去。有时众筏子客会展开冲击竞赛,这种情况就看谁的水性好、技艺过人喽,谁就会抢得先机,中得头彩。
笔者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瞅,那个货(人)又掮着‘亮窗子’在黄河边去寻‘光阴’(飞财)了!吃惯的野狐子比狼来的利,这货让河里的飞财给吃上瘾了!”
由此可见,“亮窗子”乃是羊皮筏子中之重要一员,作用不可小觑哦。
4.正规的羊皮筏子——排子
“亮窗子”说起来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里的“正规军”或主力军是 “排子”。 “排子”是黄河两岸的人们运用得最广泛,并有着极其重要的商业意义的渡河工具。这俗称为“排子”的家伙,才是正规的真正意义上的羊皮筏子。“排子”是当地土语之俗称。究竟如何称其为“排子”,而非其它,实不可考。给人猛然间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一二十只羊皮胎一排排整齐排列,与方格白杨木骨架组合成一具完整的羊皮筏子,“排子”的命名大概与此不无关系吧。
很显然,“亮窗子”只能看作是羊皮筏子系列中的杂牌军、乡勇之流,要说羊皮筏子里的正规军、主力军,那只能是“排子”,或是那些大型巨筏了。“亮窗子”和它们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排子”一般由十只至二十只羊皮胎组成,宽约六七尺,长约一二丈余,再配以胳膊腕子粗细的白杨木方格骨架组成。就个头而论,“排子”要比“亮窗子”大好几倍。是个大块头。就载重量而言,“亮窗子”那更是望尘莫及的。“排子”一般能载十几人渡河。
养这样一只“排子”,可是要花去一笔不菲的费用的。羊皮胎里时时要更新、灌入一两麻子油和一大把雪花盐来润滑,同时,一二十只羊皮胎对普通人家来说,购置也是不简单的。当然,“排子”之所以成其为“排子”,肯定是有其独特用途的。“排子”一般主要用作商务,是可以生财的。惯常只作为摆渡南北往来顾客的工具来使用,这是最常见的商业用途。当年西域和中原的商队互通有无,就靠无数“排子”来飞渡黄河南北的。“排子”无疑是成就丝绸之路伟业的不可或缺的其中一环。大批的商人,大宗的货物被“排子”分别送往不同目的地的河对岸。
平日里,“排子”在渡口处摆渡,其主要功能是用来载游人、顾客往来过河的,以方便大家的出行。河边乡下人去往靖远县城必须乘坐“排子”渡河去,方可达此目的。别无二选。摆渡过河,客人是要付费的,这就产生了经济收益。生意好的时候,这样的正规羊皮筏子,可以使得主人一家在当地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这样功劳可就大了去了。谁家要是能养起“排子”,在当地可是有身份的象征。久而久之,渡口常常用“排子”摆渡的几户人家,便渐渐垄断了这个行业,摆渡的利益几成为禁脔,他人想插足其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排子”也会被人家婚丧嫁娶租用,或者运送粮食器材等物租用。既然是租用,费用也是不菲的。所以,民国时期,我的家乡糜子滩、碾子湾一带拥有“排子”的家户,在当地算是被人羡慕的“好人家”呢。
1949年,解放以后,筏子客们和他们的羊皮筏子都入了社,强行收归集体所有。后来,公社里又召集大家来黄河边有组织的摆渡,收入归集体所有,但给筏子客们记工分,作为将来其在集体中分粮、分红利的依据。来回在黄河上摆渡,似乎要比在田地里苦干潇洒一些,但不见得轻松多少。所以,人们好像更乐意于干筏子客的工作。新社会所从事水上这行当的人家,说起来还是旧社会过来的那几户人家。不仅如此,后来的后来,水上兴起摆渡柴油机铁皮船,水手竟然还是旧社会那些筏子客的后人。可见,职业习性具有强烈的家传或遗传性质吧。
“排子”常规做为商业渡河工具,乘坐上面,那是颇有些惊险、刺激性质的。第一次乘坐,且从未见过黄河这般水势浩大情形的旱塬上的人,往往被眼前的阵势和惊险吓得哇哇大哭。而由于乘坐筏子不留神落水丧生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方面的故事,在别的文章里早有叙及,这里容不赘述。
5.河中巨无霸——大型羊皮筏子
民国年间,兰州、靖远一带盛产鸦片、水烟、牛羊毛、皮张、中药材等等土产,这些东西急需运往外地销售,这便有了黄河筏运业的兴起。黄河水上航线运送这些东西主要靠的就是巨型羊皮筏子,水手们也是职业筏子客。这种巨型羊皮筏子须用五百只羊皮胎和碗口粗的白杨木椽组成,宽约五六米,长约二三十米。可载货二三十吨。
这种巨型羊皮筏子乃是众多形状各异的羊皮筏子中的巨无霸,单就个头而言,乃是前面那些小型羊皮筏子无法比拟的。这种巨筏所配备的筏子客把式,因运送物资的重要性,以及复杂的黄河水情或其它人为因素不同而各异,正常七八人足够,特殊情况下须十二三人方可。比如,筏子客们曾参与运送抗日军火物资,这种情形下为了保证货物万无一失地被运送到蒙绥抗日前线,大掌柜就会考虑增加筏子客的人数。
这条黄河航运线基本以兰州为始点,以包头为终点。这种组成超级大型羊皮筏子的数百羊皮胎中间,间或有十具或八具牛皮胎存在。牛皮胎或充气,或直接填装满牛羊毛于其中,紧扎其口,算是一物二用。
有关这方面的文字,我已经在自己不同的篇章里讲得很多了,比如2006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行走大地》一书里辑入的拙作——散文《礼赞靖远民国年间筏子客》,还有本人创作的已经公开发表的中篇小说《西部国风》、《虎豹口》,以及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等等,这些文章里都有叙及,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