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网民的年龄层也越来越低。
出生于信息时代,如今的小孩子,可以说个个都是互联网深度用户。
在低质内容的浸染下,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满嘴说着当前的网络流行语。
各种互联网恶俗烂梗,更是随手拈来。
家长教育他,他说:“啊对对对。”
家长批评他,他说他是“大冤种”。
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他张嘴就是“我服了你个老六”。
考试时,回答厉害的近义词,他毫不犹豫写下“666”……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它像病毒一样,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家长和老师们在头疼不已的同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网络恶俗烂梗对孩子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
短视频因为用法简单、算法精确、极易沉迷等特点,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儿,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在各种五花八门的视频内容,和网络潮流的冲击下,他们受到了极大影响。
网络用语是张口就来,各种互联网烂梗,也成了他们之间的口头禅。
孩子们不仅在生活中,把这些恶俗烂梗当口头语,脱口而出。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也离不开这些恶俗烂梗……
在一众被“祸害”的老师中,语文老师首当其冲,受到了网络用语的影响。
在用“巴”字造句时,孩子的一个“上巴”,让语文老师瞬间陷入了沉默。
知道这个梗的老师,能够理解“上巴”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人中。
不知道的老师,看到这个词语,简直是一头雾水。
毕竟,“上巴”根本不算一个词语!
用“佛”字造词时,学生的回答是“买了佛冷”。
佛冷不冷不清楚,老师倒是被这个答案给冷到了。
这个梗出自于一首英语歌曲,歌词的谐音是“买了佛冷”,因此流行了起来。
除了组词受到影响外,孩子在成语方面,也深受网络用语的侵蚀。
一个“精神小伙”,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这些孩子的答案,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后背一凉。
成年人自是知晓,这些答案是网络用语,根本不是正经的书面语言。
可是,孩子们却不知道!
孩子将从网上学来的网络用语,当做正经的词汇和成语在用。
甚至连“么么哒”,都被孩子写进卷纸上……
不只是语文老师崩溃,英语老师也深受网络语言的“祸害”。
“emo”指的是一种低落、忧郁的情绪状态。
孩子试卷上回答一个“emo”,让老师真的emo了。
在写作文时,90后的孩子在扶老奶奶过马路,00后的孩子充满个性,10后的孩子在“拴Q”。
不仅是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遭到了网络流行语的入侵。
如今故意写错别字和同音字,也成为了一种流行。
互联网时代出现一些网络用语,十分寻常。
可是你,除去那些鲜少有正面积极意义的网络用语外。
大多数都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以及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
这些网络流行语,大多带有贬义和侮辱的含义,用词也是不伦不类,因此被称为恶俗烂梗。
这些毫无意义的恶俗烂梗,在学生群体间大肆流行,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几乎只有负面的。
不仅影响了孩子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连教育领域也被污染。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互联网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除了恶俗烂梗外,还有很多!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并且缺乏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和分级。
在观看短视频内容时,许多孩子受到成人化的内容影响,言语和行为都趋向成人化。
有些短视频账号,故意编造一些故事。
这些故事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故意编写的唬人和离奇,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毫无益处。
还有一些账号,为了吸引关注,获取流量。
套着科普的外皮,实则是胡编乱造。
为了博人眼球,他们制作出一些猎奇的故事,给孩子们虚假科普。
还有一些账号更加令人发指,用孩子们熟悉的卡通人物,当做故事的主角。
利用孩子们对卡通人更无的喜欢,故意炮制出一些毁三观的视频内容,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这类内容被称为“儿童邪典”,曾被相关部门彻底调查过,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
可是此类内容,仍然存在于短视频平台中。
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伪装,他们的视频内容不再暴力和涩情。
但是,他们依旧利用孩子所熟悉的卡通人物,制作出扭曲未成年三观的内容。
这些乱象,都不是个例,而是时时刻刻围绕在孩子身边的“网络苍蝇”。
他们就在家长的眼皮子底下,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恶俗烂梗和互联网乱象,已经侵袭了孩子的世界,对孩子的三观和身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家长和社会都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网友表示,应当禁止孩子接触网络。
这个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毫无用处。
对于出生于网络时代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互联网的朝夕陪伴,骤然掐断孩子的网线,只会引得孩子的逆反心理。
并且,错的不是网络,网络只是一个工具。
错的是某些使用这个工具的人。
想要整治互联网乱象,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要改善青少年的语言环境。
针对于五花八门的网络内容,也需要实行未成年和成年人的分级管理,还孩子纯真烂漫的网络空间。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短视频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对于视频内容审查和监管不严,没给青少年营造纯净的网络环境,是助纣为虐的“帮凶”!
平台应该进行彻底整治,将不良内容驱逐出站。
对青少年所接触到的内容,也要进行筛选和正面引导。
对于成人内容和未成年内容,进行分级管理,不要让孩子刷到一些不适宜的内容。
最后,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各位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
在日常引导和改善孩子对网络用语的认识,丰富孩子的课余活动。
让大自然和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心灵,而不是放任孩子整日与手机为伴。
学校和教师同样也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规范孩子的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
清朗孩子的互联网空间,不只需要国家、教师、家长的重视和努力,整个社会都要树立起相关意识,担起责任,净化孩子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