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击战的打击下仅坚持抵抗了42天便举起了白旗。德国装甲部队的强悍攻势震惊了美国人,使其不由得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对抗德国的钢铁洪流。然而清点了所有家底发现,美国陆军只有几百辆轻型坦克,并且能勉强跟得上世界潮流的M2A1中型坦克仅仅只有18辆。显然,当时的美国陆军装甲部队不具备与德国装甲部队对抗的能力。
为了快速扩充装甲部队,美军与国内的火车头生产商及汽车生产商展开合作,要求他们改造生产线,以具备生产坦克装甲车辆的能力。其中克莱斯勒公司接到了1000辆M2A1坦克的订单,但美军在研究了欧洲战场上的坦克战后,断定M2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已经完全过时,因此决定将75毫米坦克炮安装在了M2A1的车体右侧,由此诞生M3坦克。克莱斯勒公司的1000辆M2A1坦克的订单也就变成了1000辆M3坦克,其余生产的少量M2A1坦克用于装甲部队的训练。
就在这时,被德军打的丢盔弃甲的英国人向美国求助。此时英国急需大量的装甲车辆,但M3坦克尚未完成定型,且美国人只愿意生产自己研制的坦克,并不愿意为英国生产英制坦克。无奈之下,英国人只好对着几辆M3坦克的样车修修补补,根据战场经验加大了炮塔,以容纳更多的人员与电台,并改装了指挥塔以降低整车高度。美国人将英国改装的M3坦克命名为“格兰特”坦克,美军自用的M3坦克则被命名为“李”。从1941年夏天开始,几家美国工厂开足马力生产M3系列坦克,装备美军以及盟军部队,其中大部分装备了英军。
M3(李)坦克车长5.6米,高3.1米,宽2.7米,乘员7人(后改为6人)。主要武器为一门75毫米坦克炮,布置在车体右侧,炮塔上还有一门37毫米炮。装甲最厚处为51毫米,最大速度26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93公里。
在1942年3月,666辆M3格兰特坦克交付北非战场上的英军。然而英军拿到坦克后发现它们并不好用,高大的车体在德国坦克面前简直是活靶子,主炮的射界也很不理想。此前英军坦克都是40毫米或37毫米的小口径炮,一下子换装75毫米炮让装填手与炮手无法适应。最重要的是,当时英军的M3格兰特并没有装备美国最先进的被帽穿甲弹,使用老式穿甲弹的英军坦克在面对德国坦克时毫无办法。
不过英军的诺斯少校想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它们曾缴获过不少德国75毫米穿甲弹,将这些穿甲弹简单改装后即可用M3格兰特的75毫米炮发射,且足以击穿德军装甲。有了能击穿德国坦克的穿甲弹,英军对M3格兰特的好评多了起来。相比于过去英军坦克的小口径炮,格兰特的75毫米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更优秀,射术精湛的炮手甚至可以提高弹道弧度,在1公里外摧毁德军坦克。
在欧洲战场东线,苏军也得到了美国援助的M3李坦克。然而苏军对这款坦克基本没什么好的评价,他们认为M3李坦克作为突击力量并不可靠,高大的车身很容易被击中,汽油发动机也很容易被引爆。后来,苏军还将M3李坦克戏称为“六兄弟的棺材”。
虽然M3坦克被苏军十分嫌弃,但英军却非常喜欢。M3格兰特坦克为了防止乘员一氧化碳中毒,于是在坦克上安装了排气扇。虽然这对东线的苏军来说意义不大,但对北非的英军来说简直是救了亲命!北非战场炎热无比,英军的十字军坦克以及克伦威尔坦克在烈日暴晒下犹如烤箱,而M3的排气扇起到了电扇的作用,能有效的给车内乘员降温,这应该算是M3坦克难得的一个优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