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基金行业的“幸福时光”来了,但基民们准备好了吗?,你下定决心长期投资基金了吗?,

基金行业的“幸福时光”来了,但基民们准备好了吗?,你下定决心长期投资基金了吗?,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26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解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真相

本文内容来自《基民的投资行为》视频课程的部分案例精选。


我们经常会想一些问题:


既然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股票类资产的回报要远远高于债券类资产,那为什么——很多家庭、个人并没有选择投资于股票市场?


为什么众多投资于股市的投资者积极参与股市,每天读书看报学习,到营业部报到、看软件盯盘,但到头来——投资业绩还不如指数的表现?


为什么许多基民把主要的关注度都放在某只基金的过往业绩上,虽然——过往业绩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非常有限?


为什么资产价格的长期趋势非常清晰,但就是有那么多投资者——为了短期的蝇头小利而完全忽视市场的长期规律,捡起来芝麻,丢掉了西瓜?


寻找它们的原因,其实本质上就在于我们说了几万遍的“基金赚钱,但是基民不赚钱”。但是为什么造成“基民不赚钱”呢?


经过一些投资者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也就是说,我们的真实投资收益其实是有两部分组成的:除了基金本身的盈亏,我们投资者的行为也会对最终的投资收益产生重要影响,对有些人来讲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换句话说,怎么解决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偏差,才是改善基金投资“到手收益”的关键元素之一。


而这些投资行为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所以,要改变投资结果,就得提前改变投资行为,最后本质上还是改变认知,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且有逻辑的思维框架体系!


我们这里给大家精选了几个代表性的行为偏差,并结合基金投资过程中的实例,让大家也感受下那些可能“偷吃”我们收益的不当行为。



一、追涨杀跌


在一份限定人数的驾驶能力调查问卷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高于平均。这个实验要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过度自信”的问题——指的是人们做判断时高估自己判断的准确性,或者我们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的判断更加准确。人们往往过于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的成功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自己的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在我们大量的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的研究的背景之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散户投资者在市场投资里面都表现出一种特别强烈的趋势——过度自信。表现在,投资者对于自己的信息,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于自己的金融素养——可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过分乐观的判断。用“邓克效应”来解释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控制幻觉”也可以辅助解释这个现象,它指投资者花在基金投资的时间较多,就会自认为自己的专业程度也比较高。


适度的自信是好事情,但过度的自信就有可能变为人性的弱点,尤其在投资中,会导致一些错误的行为,比如过度的交易、操作激进、看问题片面、忽视风险、否定专业价值、听不进劝、事后诸葛亮等。这里面的最典型问题就是:追涨杀跌、拿不住!


投资者常习惯对于今后的事态发展进行简单的线性外推:看到过去发生什么,投资者也会预测、判断今后会发生什么。很多人会倾向于将股票、基金或者市场的收益外推到将来,相信过去代表了未来的表现。那么在这么一个大体的环境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散户特别愿意买最近涨的好的,最近消息传的比较多的,最近其他的朋友正在买的股票、基金。



【案例】


很多散户在买基金的时候,也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追涨杀跌现象。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在判断和选择一只公募基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影响他能够选择股票和基金的原因,是这支基金或者基金经理在过往的业绩表现怎么样?很多散户都会比较简单的把一只基金的过往业绩当做是今后业绩预测的最可靠的信息,很多人甚至把基金的过往业绩当做唯一评价和选择基金的一个标准。


但纵观过去50年在全球各个资本市场的大数据的研究,无论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 A股市场的研究,都发现无论是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趋势,1年、5年、10年,我们都没有发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对于未来的业绩有可靠的预测能力。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公募基金经理是有一定的投资的风格和能力的,随着市场的波动和风格的切换,有些基金可能会在一段时间表现非常好,但是随着市场的波动和风格的切换,可能这些基金经理今后的表现就未必那么出色。


不过,大量的散户往往是看到了去年的优异业绩,就决定满仓或者重仓杀入,但是可能因为这种市场的自身的调节和随机行走的这种特质,我们会发现反而是很多买了明星基金的一些投资者,在今后的一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不但没有获得超额收益,可能反而是投资业绩未必尽人意。


除了追逐冠军基金、短期业绩涨的好的基金这些误区之外,每年的基金发行数据也跟我们揭示了,追涨杀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巴菲特曾经经常喜欢讲,我的价值投资的理念非常的简单,无非就是说“当别人贪婪的时候我就恐惧,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就贪婪”,但是我们看到: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他们反而恰恰是那种贪婪和恐惧的这种背后的推手。



二、频繁交易


实际上,盲目的跟风追涨与频繁买卖是共生的,频繁买卖对收益的负面影响,都与跟风追涨等行为密切相关。


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特别是那些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往往更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所迷惑,投资决策被与估值或者公司基本面没有关系的噪音所影响,对于市场中真正有用的信息关注不足,任由各类认知偏差驱动自己的投资行为,导致投资业绩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对这些消息,在做决策前,我们应该多问下自己:


第一,这是不是一个私有的消息?你是不是只是市场上很少的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人尽皆知的话,那么这个市场上其实已经对这个消息可能带来的股价的波动可能已经完全充分的反映和定价了。)


第二,消息是不是正确和准确,它是不是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价值和真正的意义?(拒绝假消息、干扰多余信息)


人们在信息收集和认知过程中受到有限注意力的约束,因而会过多地关注明显信息而忽略隐晦的信息,因而产生注意力驱动的交易行为。


第三,尤其是散户也必须要清醒地问自己一句,这个消息是不是及时的,你是不是第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还是在这个之前其实可能已经全世界都听到这个消息了。(你可能变成了最后一个接棒的)


【案例】


很多投资者在买基金的时候,也是听消息:


听听哪个基金经理比较有名,听听哪个基金公司最近在做活动,看到了哪一个基金公司在地铁里面打的广告,那么这些信息和消息固然提升了广大基民对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或者某个特定基金管理公司的关注程度。


但与此同时希望大家也意识到,这些信息不太可能帮你提供任何有助于你选择一只正确的基金,获得优异的投资业绩的任何的信息。


这种信息更多是吸引你的眼球,吸引你的关注度,吸引你的这种对于消息的敏感程度,而关注这种消息,可能并不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任何更加优异的业绩。


通过行为大数据研究,我们会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个人基金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往往与市场的短期表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短期的市场表现更容易被回忆,更具有代表性,对投资者的情绪刺激更为强烈。然而,短期的市场表现,往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噪音,因此非常不适宜用来进行类比推论、做出预测。


“追涨”的冲动是长期存在的,而卖出行为主要是投资者对市场短期下跌的应对,但面对长期熊市,“躺平”是更常用的应对方式。


趋势行情下,个人基金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的倾向。


三、高看“小概率“、”短期”,低看长期的力量


人对于概率的反应也有一些非线性,对于小概率会反应过敏,对大概率则会估计不足。这一现象导致阿莱悖论,但却是人的真实心理反应。例如:中彩票概率虽小,总有人去做发财梦;出车祸概率虽小,多数人还是愿意买保险,让保险公司盈利。小概率事件被高估,大概率事件被低估,这也是我们投资中最常见到的事情。


短期不利因素的存在,市场明显的回撤,这些都让投资者产生畏惧甚至有离开市场的冲动。


高瓴张磊曾在《价值》一书中说道:“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资者,往往做到了既看到眼下,时刻做好打算,又目光长远,不为一时一地而自乱阵脚。”


投资更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不高估短期,也不低估长期,这才是多变市场中不变的真理。


不少投资者频繁地查看基金每天的业绩表现,然后在这种更即时的反馈中进行投资决策。但在投资里,“及时行乐”的人往往最后并不快乐,往往能够享受延迟满足的人却更容易获得意外之喜。


投资不是分秒必争,也不是见者有份,更多时候,需要在上涨时“耐得住寂寞”,明确趋势;在调整时“坐得住板凳”,看透市场。基金投资短期或许可以靠运气,长期必须得靠实力。


“一年五倍者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者却寥若辰星”,总的来看,好基金仍然是长期持有的前提条件,它也许并不会帮你完美地躲过所有的回撤和波动,但一定能在长周期的维度下,为投资者创造出超越市场的优秀回报。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区间2009.1.1----2023.1.16)


四、从众心理(羊群效应)


为了避免天敌捕杀,羚羊总是聚集在一起。一有风吹草动,羚羊群就会一起飞奔起来。每一只羚羊都在密切关注其他羚羊的一举一动,一只羊动,其他羊会立即跟进,因为不想落后变成猎物。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指代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多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已有私人信息的行为。



导致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信息不对称、集体带来的安全感、推卸责任的心理需要,以及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自信心等个性方面的特征,等。


在投资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通过观察大多数人的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或是过度依赖于舆论而模仿他人决策。


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意见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认同此意见人数的多寡。羊群行为说明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这样,个人非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表现。


具体表现为:


市场大层面上看,牛市中投资者一哄而上,熊市中的一哄而散;


从投资基金层面看,表现为众多追逐名列前茅的基金,却忽视自身投资目标和投资组合的构建。


另外,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在证券买卖过程中都存在追随他人投资行为的倾向,当这种羊群行为演变成一致的群体行为时,将使金融资产价格产生系统的偏离,从而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但反过来想,这也是A股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


【案例】


从基金行业整体数据来看,市场大涨,基金申购量也会大幅增长;市场大跌,基金赎回量也会大幅增加。这同样是从众效应、跟风操作的结果。客户不仅交易频率高,而且有看行情择时的倾向,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这类行为极大地影响了盈利体验。



五、风险偏好的随意漂移

大部分基金持有人,对于自己的风险偏好并不了解。超过一半的投资人会在前一笔投资结算后,调整下一笔投资的风险。也就是说,上一笔投资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下一笔投资的风险偏好。之前的投资赚钱,下一笔投资就是高风险的;之前的投资亏钱,下一笔投资就是低风险的。



调查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人会在前一笔投资结算后调整下一笔投资的风险。


●盈利了结后,近一半人选择投资同样风险的产品,15%的人愿意尝试更高风险的产品。


●亏损割肉后,选择同样风险产品的人比盈利情形少,10%左右的人短时间内不再投资,更极端的会选择以后都不再做基金投资。


●如果盈利了结后亏损了,再做下一次投资选择时,有部分人会进一步提高风险偏好。


这背后反映了三种心理效应:


赌资效应,基金赚钱后,感觉赚来的钱不是自己的,亏了没事,赚了更好;


风险规避效应,亏钱后就不想承担风险;


翻本效应,有些人亏了很多钱之后,反而要提高风险偏好,希望搏一把回本。


2015年,股灾前,很多投资者属于第一种情形,风险偏好不断提升,杠杆越加越高。股灾后,投资者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风险偏好下降,赎回基金或转换为低风险基金;另一部分人风险偏好提升,购买更高风险基金或提高杠杆,企图把亏了的钱再赚回来。但这些行为的偏差,最后都会付出代价。



六、过早止盈止损、售盈持亏


过早止盈止损的底层逻辑,在于投资者往往缺乏合理的盈利目标和风险预期。


当投资者缺乏合理的风险收益预期,对盈利产生“落袋为安”的心理时,容易提前兑现浮盈,损失更长时间的投资复利。


同理,投资者面对短期的市场震荡,由于没有目标容易产生恐慌心理,过早止损从而丧失了市场超跌回稳时本可收复的失地。


总体看,过早止盈止损会打断基民的累计投资时长,从而影响长期收益。投资者真实盈利状况显示,持仓时间越长,投资者平均收益率水平越高;因此,从某种程度看,守拙是基民穿越牛熊的法宝。


至于什么时候可以止盈、什么时候需要止损,什么时候可以调仓换基,很多课程里都有介绍,这里不重复讲了。


这里面还有个附带问题就是——售盈持亏。这里面是“处置效应”的心理在作怪,就是已经亏损的投资者,总想着回本后再卖,在亏损状态下卖出,是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因为存在「损失厌恶」的心理效应。


国外有项研究数据,大部分投资者往往会过早套现盈利的股票或者基金,而一直持有亏损的股票或者基金。因为人们对盈利和亏损的处置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偏好确定的利润,而对于已出现的亏损则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想想,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赚钱了拿不住,而被套了之后就装死,成了被动的长期投资者?



而我们想要告诉投资者的真相是,基金的处置逻辑,是要基于对基金未来表现的判断,而非基于浮盈还是浮亏。


彼得·林奇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如果你长期在花园里浇灌杂草,而拔掉鲜花,那你将得到满园的杂草。所以,不要“拔掉鲜花浇灌野草”,而是要——长期持有优秀的基金,赎回那些不符合你的基金评价体系的“差生”,养成持优赎劣的好习惯。


后记:


知道了这些行为偏差之后,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对照理论,研究个人投资者可能的心理缺陷和行为缺陷;


●反思、总结自己个人的心理误区和操作习惯:记录交易;


●在交易中总结,并尽量避免犯错;


●找别人来纠正、指出自己的误区和错误;


《基民的投资行为》这门视频课程,还有更多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原因拆解,以及结合基金投资的实际案例,大家春节假期有时间可以抽空去看看、充充电。让我们在来年的基金投资中,不仅要回本,更要能创造长期的佳绩。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