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近五千字的长文,全文阅读需要花费十分钟。
如果你赶时间,可以只看加粗黑字部分与动态图。
1545年一个寻常日子,汉城一个没落的两班家庭中,诞下了一名男婴。已经是两个儿子父亲的李贞给刚出生的第三个儿子起名“李舜臣”,意思是舜的臣下,让他做圣王的忠臣。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襁褓中呱呱啼哭的男婴,数十年之后,将会成长为朝鲜民族的英雄。
1587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用大棒加萝卜的方式,征服了日本六十六国。丰臣秀吉并不满足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大明王朝,后者在处理倭寇海患上的疲软表现,让这位嗜血的战国征服者看到了机会。日本和大明相隔绝远,无法渡海直接进攻,于是距九州只有十几个小时航程的朝鲜半岛进入了丰臣的视野。他派遣使臣前往朝鲜,提出“假道伐明”的无理要求。
李氏朝鲜一直以来,都以小中华自居,毫无疑问是当时大明最忠诚的藩国。对于日本蛮夷提出的无理要求,断然拒绝,并向北京发出了警报。
狂妄的丰臣彻底被激怒,他命令属下的大名做好进攻朝鲜的准备。1592年5月,一支十六万人的部队在九州北端的名护屋集结完毕。几日后,作为先锋的三个军团抵达距离朝鲜更近的对马岛。
1592年5月23日,一万八千七百名日本先锋军团,乘坐四百多条船只离开对马岛,向七十多公里以外的釜山进发,拉开了壬辰战争的序幕。
日本人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攻陷了釜山,朝鲜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被日本人强大的战力所震慑,驻扎釜山东北机张的朝鲜左庆尚道水军竟然将战舰全数凿沉,主帅逃往内陆。驻扎在巨济岛的右庆尚道水军本打算撤退,却因为将几条渔船当成了日本海军,也将多数战舰凿沉,剩下四艘战舰仓皇向西逃跑。
日军在一天之内登陆朝鲜,顺便将朝鲜水军三分之二的战力消灭。
相继登陆的日军三个军团,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分三路直扑朝鲜国都汉城。从釜山前往汉城约四百五十公里,道路崎岖难行,遍布城镇,而且朝鲜人的抵抗态度也颇为坚决。但这些似乎对日本人毫无影响,日军两个军团于6月12日攻进汉城,仅仅用了二十天的时间。这种速度可以与几百年后的德军闪击波兰媲美。
朝鲜皇帝在日本人进入国都之前,逃往了平壤。不堪一击的朝鲜军队让日本人自信心爆棚,他们认为很快就可以征服朝鲜,继而进攻明朝。坐镇日本的丰臣秀吉甚至已经考虑起了征服大明后的人事安排。天皇将移居北京,自己完全退隐,并定居在宁波。
在太阁殿下幻想的同时,日本水军完成输送军队的任务后,终于腾出手来,沿着朝鲜南部海岸,向西进发。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噩梦。
此时距李舜臣担任全罗道左水使不过一年的时间,这位年近五十的将领此前一直在北方边境与女真人作战。对官场腐败和拉帮结派深恶痛绝,使得这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一直无法升迁。直到朝廷感觉到日本的威胁,及儿时好友柳成龙出任左议政之后,才把他调往南方,担任水军统帅。在1592年6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里,李舜臣将证明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1592年6月13日,就在日军攻陷汉城的第二天,李舜臣带领着自己的水军驶出母港丽水,6月16日抵达巨济岛南端的玉浦,与日本水军遭遇。接下来的两天里,李舜臣接连击败三队日本水军,本方未损失一艘战舰,未阵亡一人。6月18日,一名信使带来了汉城陷落的消息,朝鲜遭受如此大的侮辱,李舜臣抱头痛哭,稳妥起见,他决定返回丽水本营,等待下一步命令。
毫无疑问,这是战争开始以来,朝鲜人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可以想象皇帝和大臣见到捷报时高兴的神情。但同时,李舜臣毫不隐晦指责朝廷抵御无方感到为难。他这种直白固执的性格,将使他在几年之后身陷囹吾。
微小的损失并没有引起日本人的重视,因为从逃回的日本人口中得知,朝鲜水军的战舰不足五十艘。日军很快集结战舰再次西进。
1592年7月8日,收到情报的李舜臣决定开展第二波攻势。很快,朝鲜水军在泗川遭遇日军。李舜臣试探性的进入狭窄的海湾诱敌,日军很快上钩,悉数追赶着进入开阔水域。的朝鲜水军反戈一击,在日落之前,将这支日军全数歼灭。7月9日清晨,李舜臣根据情报,向东航行,在唐浦击溃一支日军。7月12日,等到增援的李舜臣带领舰队赶到唐项浦,再次击溃日军。而本方并未损失一艘战舰。
正在李舜臣在朝鲜南海岸势如破竹的时候,朝鲜陆军丢掉了平壤。皇帝北逃至宁边,那里距离大明的国境仅有一百五十公里。但日军迅速的推进,已经是强弩之末,军队的伤亡十分严重,补给也越来越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打通通过朝鲜南端,进入黄海的海路。太阁丰臣秀吉亲自下令,日本水军全力打通北上航线。
收到日本水军再次集结的消息,李舜臣再次决定主动出击。8月14日,朝鲜水军在见乃梁遭遇日军。李舜臣并未发起进攻,而是下令后退到闲山岛附近开阔水域,展开鹤翼阵迎战。日军从海峡内鱼贯而出,双方混战在一起。日军损失惨重,渐渐向见乃梁撤退,朝鲜水军紧追不舍,直到入夜方才停止追击。次日,接到斥候报告的李舜臣向盘踞在安骨浦的日军发起进攻。日军在港口内坚守不出,李舜臣将舰队分成数队,轮流攻击敌人,到太阳落山时,日军舰队已变成一片残骸。
接连的胜利让朝鲜水军士气高涨,战争爆发时紧急修造的战舰大量完工,加入了战斗序列。与四个月之前相比,朝鲜水军战舰增加了三倍,这使得直接进攻日军集结的釜山成为了可能。
9月29日,李舜臣带领水军离开母港,顶着强劲的东风,在海面上前进,10月5日抵达釜山港外。停靠在港口内的日舰近五百艘,但显然抵挡不住朝鲜水军强力的攻势。接下来发生的是之前海战的再现,只是这一次的规模更大。当第二日李舜臣带领朝鲜水军撤退时,海面上到处漂浮着船只残骸,一百三十艘日舰被摧毁,而朝鲜人的损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下图是几次重要战役双方的统计。
无论这些数据是否有被夸大的嫌疑,都不能否认,1592年6月-10月间朝鲜的南部海域,是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军的天下。日本水军毫无招架之力,沿海路向平壤输送补给的计划,只能成为一个幻想。
同样要注意到的是,对于弃船逃往岸上的日军,李舜臣并没有太多办法。离开战舰坚固防御的朝鲜人,面对手持铁炮的日军,毫无胜算。李舜臣虽然能控制海岸线,摧毁日军战舰,但并不能给与日军致命一击。
(备注:有人说李舜臣夸大战功,理由是他既然能击败日本水军,为什么不能封锁日军补给。这纯属纸上谈兵,毕竟战舰携带的补给也十分有限,无法长时间保持封锁。另外,对于十几万日军而言,在拥有千万人口的朝鲜弄些补给,也不困难。)
进入1593年,大量的明军从辽东进入朝鲜。缺乏补给的日军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迅速败退,到六月中旬,已经退回到釜山附近的南部海岸。收复朝鲜大半国土的明军停下脚步,双方在军事进入相持,重新走到了谈判桌上。
伴随着双方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谈判的过程十分曲折。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已经被禁止。日军为了安抚明朝使者,不断将军队运回日本,仅在釜山附近留下了数千人。局势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逐渐安定的朝鲜慢慢回归正轨,朝堂上激烈的党争也随之重新开始。
李舜臣在1593年末被授予三道水师统制使,掌管南方水军。他儿时的玩伴柳成龙现在已成为领议政,这是朝鲜文官的最高官职。为此,他受到了另一党派官员的强烈攻击。加之日本水军避而不战和朝廷禁止,朝鲜水军再也无法取得像1592年那样的战果,让他的处境更加危险。1597年3月,认为李舜臣有不臣之心的朝鲜皇帝宣祖下令将其革职,压回汉城受审。廷议的结果是革职罢官,发配往庆尚道,当一名普通士兵。
在李舜臣押往汉城的同时,大海另一侧的日本,太阁丰臣秀吉殿下正怒火中烧。几位大名在和谈上违反他意志的行事,使他感觉受到了侮辱,他决定再次出兵朝鲜,对那些不乖乖匍匐在他脚下的朝鲜人予以惩罚。接到命令的军队分批渡过大海,到1597年6月,聚集在釜山的日军已多达十一万人。
等到朝鲜南部的作物全部收割完毕,双方的大战随即开始。1597年8月20日,接替李舜臣成为统制使的元均,带领朝鲜水军向釜山进发,在绝影岛附近遭遇日军。随后的大战是朝鲜水军的灭顶之灾,到8月28日,成功撤出战场的朝鲜水军只剩下区区十二艘战舰,包括元均在内的多名高级军官战死。
日本水军大获全胜,陆军立即向西推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将席卷整个全罗道,然后继续北上,直到遭遇到南下的明军。
惊慌失措的朝鲜皇帝立即重新启用了李舜臣。面对几乎全灭的朝鲜水师,李舜臣完全有理由拒绝,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位固执而富有谋略的朝鲜将军,带着几名随从立即赶往全罗道南部,在那里聚集起残破的朝鲜水军,总计十三艘战舰。然而,就是这区区十三艘战舰,在几周之后,将会创造世界海军史上的一段传奇。
1597年10月26日清晨,由三百艘战舰组成的日本水军出现在鸣梁津南端。这是位于朝鲜本土与珍岛间一条狭窄的水道,最窄处不足二百五十米,跨过这里就能进入黄海。借着海流的朝向,日本战舰分批鱼贯进入海峡。当第一批驶出海峡出口时,朝鲜水师出现在了他们视野中。
十三艘朝鲜战舰一字排开,背靠黄海,面对着几十倍的敌人,他们已无路可退。李舜臣的旗舰率先出击,其余战舰紧随其后,在这个值得纪念的秋天早晨,化身死士的朝鲜兵官杀进了日军舰阵。
日军船数众多,但碍于狭窄的海峡,无法发挥出优势。他们试图将朝鲜人赶出海口,但毫无效果。交锋的日舰损失惨重,却无法动摇李舜臣分毫。随着时间推移,海流的朝向发生了转变,日本水军抵挡不住鸣梁津强劲的逆流,慢慢后退。朝鲜水军却如虎添翼,将日舰逼向海峡南端。最终日本人放弃了进攻,留下三十一艘战舰残骸,退出了海峡,往东撤退。
天时,地利,人和。李舜臣在鸣梁津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从战略的角度,这场战斗并不十分重要,但其展现出的勇气值得敬佩。就连李舜臣的死敌日本人,都将其视作武士道精神的化身。
1957年11月,为了应对在朝鲜北部不断集结的明朝大军,日军再次退回到釜山沿岸。双方在长达二百五十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对峙,互有胜负,但都无法给对方决定性的打击。
这样的僵持持续到了1598年9月,太阁丰臣秀吉的去世,日本人失去了继续留在朝鲜的理由。日本派出使者,请求停止战争,然后撤离朝鲜。明朝官员很乐意接受,这意味着大明的军队不必要在异国他乡流更多的血。但朝鲜人反应激烈,持续六年的战乱,让他们对日本人恨得发指,他们不希望踏足朝鲜的任何一个日本人活着回去。
1598年12月5日,李舜臣统帅朝鲜水军再次出征,目标是围困倭桥的日军。与之同行的是从福建、浙江等地赶到的大明水师。明军水师有意放日军一条生路,但被李舜臣愤怒的拒绝。12月14日,驻扎在泗川的日军为了营救被困的友军而孤注一掷,三百多艘船只开始在露梁津东面集结,这些船只大多来自九州萨摩藩,是日本水军的精锐。
12月15日凌晨,日军开始穿过露梁津,联军舰队列阵于开阔水域,大战爆发。联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日军,但日军为了返回故乡,奋死一搏。战况十分激烈,即便是双方主帅,都不得不白刃肉搏,数位高级军官因此而丧命。
日军逐渐支撑不住,开始沿海岸向南逃窜。李舜臣穷追不舍,决心不放过一个日本人。正当他在船头指挥舰队全速追赶时,一枚流弹从盔甲防护薄弱的腋下进入他的身体。李舜臣抓住身旁两名副将,命令“勿言我死”,然后永远闭上了双眼。
战场硝烟散尽,日军逃遁远去,联军舰队无疑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大明军官报告的战果是“两百艘日舰被消灭,一百艘被俘,斩获贼首五百颗。”而朝鲜却失去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英雄。
1598年12月24日,最后一艘日本船只离开朝鲜返回故乡,持续七年的壬辰战争到此结束。
李舜臣的遗体被送回老家牙山,沿途的朝鲜百姓痛哭流涕。汉城朝廷追封他为右议政,以表示对这位为国捐躯的将领的认可。1643年,李舜臣被追谥为忠武公,谥号带有这两个字的人,历史上渺渺无几。
李舜臣所统领的水军从未超过两百艘,对比古代动辄指挥几十万大军的众多名将,着实有些难登殿堂。在壬辰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远远不如正面战场几位明军统帅。
但在国家危难关头,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足以让他堪称伟大。随着时间推移,李舜臣逐渐变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民族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他的人格慢慢被朝鲜民族神化。任何关于他的缺点,都会被朝鲜和韩国人自然而然的忽略。
这样的人物,中国也有,比如说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