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大侠立志传祈禳大法获得方法指南,

大侠立志传祈禳大法获得方法指南,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27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笑谈历史之二)金圣叹:娱乐至死的“行为艺术家”

肃穆、庄严的国家抡才大典——科举考试现场,一而再、再而三,多次成为他嬉笑怒骂、游戏人间的“舞台”,他设计精巧的八股文“行为艺术表演”,轻轻松松秒杀三百年后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同学,气得考官胡子乱飞,眼镜、节操,碎了一地……

稀里糊涂成为“江南三大案”之一“哭庙案”“主犯”,被昏庸无道的地方官处以砍头极刑。面对萧杀、恐怖的鬼头刀,他却出人意料地“戏精”上头,一波三折、无比丝滑的“另类砍头表演”,堪称奥斯卡小金人级别的“砍头脱口秀”,让后人一咏三叹,一举突破了伤感底色,透出无厘头喜剧特有的“笑中带泪”和玩世不恭……

作为清初第一大才子,他的临终遗言却是直白得近乎搞笑:“豆干与花生同吃,大有火腿滋味。”学术怪杰滑稽怪诞之中还颇有“滋味”的遗言,可让你咂摸出怎样的滋味?

划船不用桨——全靠浪。说起“千年浪坛”的“鼻祖级人物”,还得看咱明末清初“大怪杰”、“浪里神仙”——金圣叹!

考场上39个“动”,比“白卷英雄”张铁生更有搞笑精神

清末怪杰金圣叹,一生学问文章,有正经的,也有不正经的。先说说不正经的,金圣叹同学科举考场上,上演“行为艺术大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唐到清末,一共延续了1200多年。在封建时代,科举制是比较公平的选拔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打通了从底层到政府高层的人才流通渠道,堪称千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生机勃勃的进步性。然而,明清以来,科举制改以八股取士,枯燥空洞,繁琐复杂,越来越体现其消极的一面,成为扼杀人才、禁锢思想的统治法术。

科举,分乡试(考秀才)、省试(考举人)和殿试(考进士),其含义,早就超越了今天的全国统一高考,比起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更有登陆官场的实际好处,多少读书人,从懵懂少年,到八旬老翁,都奔波在科举道路上,有努力,有钻营,有真才实学,也有投机取巧……

明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三月三日,是清初“大怪杰”金圣叹的生日,这一天,恰好是文昌帝君的生日,据说当天出生的人,都是文曲星转世,天生的读书中举材料。金圣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惜他作为文章怪咖,早就看透了八股取士的荒诞和无聊,不愿落入八股文的“牢笼”。

金圣叹参加的是最基层的乡试,三年举行一次。连续12年内,极富“无厘头”精神的金圣叹,把庄严肃穆的科举考场,竟然当成了他游戏人生的秀场,行为艺术的表演,一次比一次玩得更绝——

第一次乡试,考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写一篇八股文。金圣叹一看这个题目,当下就乐了,他提起毛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下:“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共39个动)。”金圣叹的意思是,既然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吾四十不动心”,那就说明,人在39岁之前,还是会动心的,所以就一连写了39个“动”。考官看得一脸懵逼,一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金圣叹的“名落孙山”,当然板上钉钉。

第二次乡试,金圣叹换了个名字,又来捣乱。这次科举考题是《西子来矣》,要求根据春秋时期西施嫁入吴国一事,写一篇八股文。金圣叹才不管“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八股规矩,提笔写下:“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看到这张考卷,考官鼻子都气歪了,挥笔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意思是,这个狂生,滚蛋吧,滚蛋吧!

第三次乡试,考题是《孟子将见王》,金圣叹想起唱大戏时皇帝、大官出来的“肃静”场景,于是别出心裁,在试卷的四角分别写上一个“吁”,其他全是空白,愣是给考官来了一场文字直播的“肃静”画面。考官气得七窍生烟,直接吊销了金圣叹的考试资格。

金圣叹不屈不挠,换成“金人瑞”的名字,参加了第四次乡试。这次的考题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兮》。金圣叹这次的破题第一句,张口就是一绝:“禽兽不可以教谕,即教谕亦禽兽也。禽兽不可以训导,即训导亦禽兽也。”不过,这次金圣叹不但没有落第,反而被考官慧眼识珠,成为苏州乡试第一名。人生之荒诞不经,莫此为甚。

按照常理,乡试第一名,肯定要再接再厉,继续参加省试、殿试,用尽全力,弄一个“大官”当当。可金圣叹却烦透了科举考试,从此之后,在没有踏进考场一步。从此,他告别了读书当官的传统理想,一心一意以著书立说为奋斗目标。

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我们的金圣叹老兄,能用12年时间,专心致志和大清朝最庄严肃穆的科举考试,调皮捣蛋,而且坚持不懈地捣乱,不但成就了他江南狂生的名号,也让“浪中神仙”成为他挥之不去的人生标签。

“大怪杰”的正经本事:挥刀腰斩《水浒传》,大胆为《西厢记》正名

水浒传人物

聊完不正经的,再来唠唠金圣叹的正经本事。

咳咳咳,清清嗓子,要说正事了。

“百度百科”上说:金圣叹是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提高通俗文学的价值,卓有远见,被视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前人称赞白话文学大多泛泛而论,他却以细致深入的评点,证明这些作品如何优秀,能与经典名作相提并论,白话文学自此在士人间更为流行。

是不是有点虚?来点实实在在的干货。

金圣叹的主要贡献,在于文学评论。金圣叹一生博览群书,其学问博大精深。他认为,中国历代才子中,庄子当为第一才子,屈原是第二才子,司马迁为第三才子,杜甫为第四才子,施耐庵为第五才子,王实甫为第六才子,由金圣叹评定,以《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金圣叹挥刀腰斩《水浒传》,为《西厢记》正名。

金圣叹由衷喜欢《水浒传》,由于他的评点,让《水浒传》这部小说,“噌噌噌”提升了一个档次。

在金圣叹之前,《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共有120回、100回两个版本。作为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相当推崇120回版本的《忠义水浒传》,甚至认为:“天下之文章,无出水浒之右者”。

别人看《水浒传》,只是用眼,或许用一点心。我们的金圣叹金大侠则别出心裁,他直接拿出寒光闪闪的“砍刀”,对原书进行大刀阔斧的“砍头”和“腰斩”。

先说“砍头”。金圣叹最烦虚伪奸巧、假忠假义的宋江,于是大笔一挥,把《忠义水浒传》的“忠义”二字删掉,直接命名为《水浒传》;

再说“腰斩”。金圣叹根据自己的理解,他把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第七十一回以下章节全都放弃,把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作为楔子;把120回《忠义水浒传》后50回一刀砍掉,删除了梁山受招安、征辽国、讨方腊等内容,把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为《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作为第七十回;以卢俊义做噩梦,梦见全伙被缚于嵇叔夜作为全书结尾。

为何要挥刀“腰斩”《水浒传》?金圣叹凭借自己的鉴赏文章的“火眼金睛”,一下子看出《忠义水浒传》前70回是施耐庵原著,后50回则是他人(罗贯中)续作,文字不好,狗尾续貂,是“恶札”。所以他裁剪《水浒传》,使其截止于排座次,在水浒事业达到巅峰时戛然而止,并以水浒全伙被抓的噩梦预示水浒未来的走向。简单来说,金圣叹充分保留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施耐庵70回原著,少了招安之后的愤懑不平和蝇营狗苟,整部书看起来一气呵成,快马弯刀的写作风格,和现代爽文一样快意恩仇。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可谓妙趣横生。比如写人“粗鲁”,金圣叹便总结有好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当然,金圣叹腰斩水浒也和明清换代之际的农民起义形势有关。胡适也指出:“圣叹生在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得强盗是不能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

对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历来褒贬不一。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版本是三百多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之一,他的评点鞭辟入里,脍炙人口,在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王实甫的《西厢记》,被列为“诲盗诲淫”的“禁书”,即使喜欢该书的,也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一样,偷偷摸摸欣赏,公开场合则绝口不提。

评点文章以“行事凶悍、一针见血”的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一上来就大刀阔斧,为该书正名。

“人未有不好色者也,人好色未有不淫者也,人淫未有不以好色自解者也。人说《西厢记》是淫书,他止为中间有此一事耳。细思此一事,何日无之?何地无之?不成天地中间有此一事,便废却天地耶?细思此身自何而来,便废却此生耶?自古至今,有韵之文,吾见大抵十七皆儿女此事。”、“《西厢记》不同小可,断断不是淫书,乃是天地妙文。”金圣叹的言论,是不是颇有后现代文风?

不仅如此,金圣叹还别出心裁,要求读《西厢记》,必须有正心诚意,读书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必须焚香读之、对雪读之、对花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

在评点《水浒传》、《西厢记》中,金圣叹认为,写作技巧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分析得丝丝入扣、让人信服,成为白话文文学评论的开拓者,直接影响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其他文学评论。

顺治皇帝福临,读过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文章后,称赞他是“此古文高手,莫以时文(八股文)眼看他。”据说,顺治皇帝的高度评价,让一贯持才傲物、狂傲不羁的金圣叹得知皇帝的评价后,顿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知己之感,“感而泣下,向北叩首”,感动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对着北京紫禁城方向,虔诚磕头。这也是金圣叹老爷子,这辈子最为“失态”的一次。

近代以来,政治运动此起彼伏,金圣叹的评价也颇多争议。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梁启超慨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杳。他评价说;“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叹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

金圣叹在“哭庙案”中蒙冤殒命,又被清末革命党尊为抗清先烈。

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中,各位新文化旗手,都对金圣叹赞叹有加。胡适先生认为“(金圣叹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在批评领域中,他的地位可能无法被超越”;周作人说“小说的批,第一自然要算金圣叹”;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钱穆先生称赞说:“看了金圣叹的评点,感觉自己《水浒》白读了。”十年文革中,由于金圣叹攻击过梁山好汉,一度被某些学者批评为反动知识分子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后人夸赞也好,贬低也罢,金圣叹不会有丝毫介怀,反而会笑眯眯地捻着胡须,对后人嬉笑怒骂,加以“直指人心、犀利幽默”的二次点评。

“砍头秀”感天动地,“浪怼”荒诞命运

刑场砍头

坊间传言:金圣叹先生点评《三国演义》时,谈到曹操令关羽与甘糜二位嫂夫人共处一室,关羽仍以礼相待,夜读《春秋》这一情节时,金圣叹认为这个细节过于虚假。当夜,关羽给金圣叹托梦,央求他“笔下留情”。金圣叹问:“何以为报?”关羽回答:“车金为报。”

一觉醒来,金圣叹仔细琢磨这个梦:车金,与车斤同音,车、斤合体,这不是个“斩”字吗?难道,我老人家要被砍头?

念及此,金圣叹感到背后一阵发凉,瞬间冷汗淋漓。

关云长的“车金为报”,竟然一语成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苏州“江南三大案”之一的“哭庙案”爆发,起因是吴县知县任维初对百姓横征暴敛,打死无辜百姓。根据苏州当地“哭庙”的习俗,当地一批秀才到孔子文庙一起痛哭,控诉任知县的倒行逆施。此事原本不干金圣叹的事儿,但苏州知府朱国治(三藩之乱中被吴三桂斩杀)对这个狂傲书生一直看不顺眼,一番操作猛如虎,“葫芦官判断葫芦案”,金圣叹稀里糊涂成为“首犯”,很快要押到刑场砍头!

深究此事,坚持“华夷之辩”的江南文人,对大清的异族统治心生不满,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通过制造冤案,对江南文人进行“杀一儆百”,威吓江南百姓的反抗心理,才是“江南三大案”的本质。

莫名其妙的无妄之灾,“当头彩”一样,“咣当”砸到头上,自己念兹在兹的著书立说事业,刚刚开了一个头,剩下的事业,一下子就成了梦幻泡影?

如果你是金圣叹,面对这一倒霉至极、无比荒诞的人生剧本,你会选择生气愤怒,还是喊冤叫屈?

金圣叹,毕竟是明清第一狂生的金圣叹,短暂的愤懑、委屈之后,他毅然决定:面对荒诞的惨淡人生已经够操蛋了,结局已然无法更改,与其喊冤叫屈,不如嬉笑怒骂。干脆,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好好来一场行为艺术大秀——“砍头大秀”!

于是乎,金圣叹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幕,当成自己最后的表演舞台,剧本、导演、主演、背景、声效,自己一身承担,奋最后余威,演出一场感天动地、震古烁今的“砍头秀”,千百年来,让后人悠然为之神往,一次又一次反复琢磨、好好咏叹……

不信?请君上眼了,好好看看这“砍头秀”四幕剧:

“砍头秀”第一幕:喝酒

押赴刑场后,金圣叹昂然而立,向监斩官要求喝酒。监斩官同意了,金圣叹一边喝酒,一边笑道:“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这开场第一幕,就把现场监斩官、围观百姓看得一愣一愣,眼镜片“哗啦啦”碎了一地。

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提醒金老爷子:人瑞兄,这不是赴宴,也不是笔会,是要砍头啊,你好歹也尊重一下,哪怕假装害怕一下,也算是“按剧本演出”,你老人家这“痛快痛快”,演得算是哪一出啊?


“砍头秀”第二幕:别子

刑场上,儿子上前和金圣叹做最后告别,一时哭得死去活来。

金圣叹心中酸楚,表面却笑得云淡风轻,他对儿子说,我给你出一上联——“莲(怜)子心中苦”,你来对下联。

老金的上联,主要表达金圣叹怜惜儿子,不愿儿子如此痛苦。

离别在即,儿子早就哭倒在地,哪有心思玩“对对联”的文人游戏?

金圣叹见状,笑着说:“算了,我替你对吧,梨(离)儿腹内酸。”

这个下联,则表达了金圣叹与儿子生离死别的苦涩与酸楚。

砍头在即,金圣叹兀自好整以暇,这种从容不迫的风骨,让我们晚辈后生虽不能至,却悠然之间,心向往之。


“砍头秀”第三幕:绝对

这幅对联说完,金圣叹问儿子:“今天是啥日子?”

儿子哭着说:“八月十五,中秋节。”

金圣叹突然来了灵感,笑着说:“有了,有了!”

原来,金圣叹曾经游览西湖灵隐寺,他找到方丈,要求翻阅佛经。方丈久闻金圣叹放浪形骸的大名,怕他胡乱批注,亵渎神圣庄严的佛经,不愿让他看,于是提出一个条件:“听说你擅长对对联,我出一联,如果你对上了,就让你看佛经,否则你乖乖离开。”

这个条件,正中金圣叹的下怀,他连声答应。

方丈的上联是:“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心中一惊:这个上联,看似浅显易懂,其实暗藏机关,前后两个“半”,中间一个“二”,实在不好对下联。金圣叹思考良久,也没有对出下联,只好悻悻而去。

刑场上,儿子说当天是中秋节,金圣叹福至心灵,顿时开了窍,他笑着说:“下联是:中秋八月中!”

“中秋八月中”,正好是“半夜二更半”的“绝对”,堪称“千古名联”。

对于这个下联,金圣叹非常得意,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亲口告诉方丈,于是他连声嘱咐儿子,一定亲自感到西湖灵隐寺,向方丈说出自己的下联。


“砍头秀”第四幕:“好”、“疼”

正当金圣叹为自己对出“千古名对”洋洋得意时,午时三刻将至,最后的时候到了。

砍头前,金圣叹对刽子手说:“你第一个砍我的头,别让我看到别人人头落地的惨状。我耳孔里塞了两张银票,一共200两白银,作为报答。”

砍头还能得到好处费?这种好事不常有,刽子手当然乐不可支连声答应。

午时三刻到了,号炮响起,刽子手举起鬼头刀,手起刀落,第一个看下金圣叹高贵的头颅。

血流如注处,但见金圣叹的人头“骨碌碌”滚落在地,他的耳孔内,果然掉出两个小纸团。

刽子手赶紧捡起纸团,打开一看,哪有200两银票?

定睛一看,两个纸团分别写着两个字:“好”、“疼”。

原来,金圣叹自知砍头之后,自己便没有性命,也没有机会喊疼,于是提前写下“好”、“疼”,作为自己最后的悲鸣。


“砍头秀”四幕剧,可谓构思精巧,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余音绕梁。三百多年后,这个四幕剧,仍然发泄着金圣叹对惨淡的人生、悲怆的命运的无声抗议和犀利反击,传递出力透纸背、震古烁今的高密度能量,让人悠然神往。

“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吃”,究竟是何滋味?

临刑前,金圣叹向监斩官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临终遗言。

绝代才子,举世钦佩。金圣叹的临终遗言,究竟能写下何等绝妙好辞、精华佳句?

但见金圣叹拿起毛笔,笔走龙蛇,“唰唰唰”写下几个大字:“吾儿切记:豆干与花生同食,如火腿滋味。”

清初“大怪杰”的临终遗言,就这?就这?就这?

如此简单明了的临终遗言,不但儿子看的目瞪口呆,看得监斩官、刽子手和围观群众,顿感新奇、诧异,个个一头雾水。

据记载,由于苏州百姓对金圣叹的遗言奉若神灵,大家一股脑涌进市场,抢购豆干、花生,一时之间“洛阳纸贵”,这两样商品价格大涨。苏州百姓都想亲身体验金圣叹的“临刑秘籍”,到底是不是火腿的滋味?

金圣叹的“美食遗言”,让无数人倍感诧异,一代才子面临屠刀,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多年,仍找不出准确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在书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烈士的临终遗言,仿佛找到了答案。

须知,瞿秋白同志不仅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长期和鲁迅先生诗酒唱和、并肩战斗。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逮捕,面对敌人酷刑,他坚贞不屈,蒋介石亲笔批示:枪毙瞿秋白!

临刑前,瞿秋白写下临终遗言——《多余的话》,讲述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既有对革命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还有知识分子的幽默“自黑”。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余的话》即将结束时,瞿秋白突然话锋一转,留下最后的诡异遗言:“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转瞬之间,鲜活的生命,即将被罪恶的子弹暴力剥夺。临刑之际,瞿秋白最后的感叹,竟然是“豆腐很好吃”,究竟做何解释?多年来,诸多革命党史工作者、文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果我们把金圣叹的“豆干与花生同食,如火腿滋味”,与瞿秋白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两下对照,我们不难得到答案,临刑前,在将死之人眼里,这两种寻常滋味,其实就是——

活着的滋味!

无独有偶。曾经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政治家李斯,曾以《谏逐客书》,在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秦二世时期,赵高“指鹿为马”,诬陷李斯谋反,处以腰斩极刑,灭三族。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临刑前,对一同赴死的儿子,感叹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翻译成大白话: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再次走出上蔡县城的东门,一起抓兔子,可惜永远做不到了。

正如金圣叹所言:割头,痛事也!

一个破蹦乱跳的寻常生命,即将在瞬间灰飞烟灭,也会玩命挣扎;何况金圣叹、瞿秋白、李斯,三位文坛先贤,面对死刑这种无妄之灾,多少辉煌灿烂的事业,转瞬间成为梦幻泡影。

三位先贤的内心,究竟是何滋味:痛苦?愤怒?无奈?酸楚?各种滋味,五味杂陈,一时之间,难以分辨。

临刑前,所谓豆干与花生同食、豆腐很好吃、牵黄狗捉兔子,其实都是留恋同一种滋味:活着的滋味,是人间烟火味,看似家常便饭、寻常滋味,只有在即将失去时,才能体会这些滋味的珍贵。

人间至味是清欢,或许,直到人生落幕之时,三位先贤才真正找到活着的真实滋味。

有人评价,金圣叹是喜气洋洋的悲剧艺术家,此言不虚。

活着,是如此美好,哪怕只是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平平淡淡的人间烟火味儿,才是活着的滋味!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