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大航海之路如何增加载货 船只载货量分析,大航海之路如何提战力攻略

大航海之路如何增加载货 船只载货量分析,大航海之路如何提战力攻略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27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福建|泉州:中国世遗清单再添一颗璀璨明珠

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 | 陈英杰摄

7月25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再添一颗璀璨明珠——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的审议,该项目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我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万多千米,还有着众多的大小岛屿。我们的祖先不仅耕耘大地,种植了漫山遍野的农作物,发展了遍布南北的畜牧业,还向海而生,是人类最早探索海洋的国家之一。在人类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就为世界海洋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认为,“汉唐时期,中外通商依靠西部的‘丝绸之路’,唐天宝之乱以后,陆路不靖,才改为海路交通。当时,我国沿海出现了四大海港(交州、广州、泉州、扬州),泉州是四大海港之一。”

10-14世纪的中国宋元时代,泉州已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东端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以“Zaytun(刺桐)”之名闻名天下,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说,泉州位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航道”和“南航道”中位,在“风帆贸易”时代,泉州夏季盛行东南风,船舶可乘风北上明州或朝鲜、日本;冬季则盛行东北风,船舶可南下东南亚。且因需等待风向转换,泉州还承担起了两个航道之间货物中转枢纽港的功能,故“驿骑通途,楼船涨海,农士工商之会,东西南北之人”皆可聚集,成闽南重镇。加之宋时国内经济重心南移,泉州逐渐成为我国南方越来越重要的世界海洋贸易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

如今,泉州还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仍在讲述当年的辉煌?

祈风石刻:

现存唯一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石刻文字记录

出泉州城区,向西北方向行7公里,来到晋江中游金溪北岸,可登泉州名山九日山。其山色苍翠,虽无黄山的突兀雄奇,也可远眺泉州城区,且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而著称,山上宋代以来的石刻有78方之多。尤其是分布在东西两峰的10块祈风石刻,为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祈风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的石刻文字记录。

最早的一块石刻记载的是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日的祈风活动:“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虽文字不长,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一应俱全。最晚的一块石刻为1266年。

九日山西峰石刻。 | 成冬冬摄

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告诉记者,我国东南沿海民间祈风活动产生很早,早在唐末五代之前。而举行祈风活动的时节却是一定的,它根据船舶按信风规律的航海时间来确定,我国东南沿海驶向南海各地的船舶,一般是“北风航海南风回”,广州、泉州地方船舶航海时间大抵为“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季冬朔”即为12月初一这天,属“遣舶祈风”。九日山祈风既是官方仪式,故每次必有地方官员出席,据统计,10块石刻记录的11次祈风,参加者有郡守(太守)、宗正(典宗)、提舶、统军、总管、别驾、邑令尹(邑令、县宰)等当地军政要员76人,虞仲房是提举市舶司。历次参与祈风仪式的泉州地方军政要员有58人,其中市舶司官员9人;宋朝的皇室宗族18人。祈风是宋代泉州守土之臣每年必须举行的“祀典”,也是主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的职责之一,目的就是敬祭海神,祈求赐风平安,欢迎蕃商来泉州贸易。

市舶司:

或为中国唯一古海关遗址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部晋江沿岸,是宋元朝廷设置在泉州专司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能为:“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在修复的水仙宫旁,有一块龟裂的石碑,上书“宋泉州市舶司遗址”。贺云翱教授说,市舶司始置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它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这一年因此成为泉州城市发展的关键年。

市舶司初建时位于泉州城外,13世纪因城市拓展而纳入城中。当时,泉州城南水门沟渠纵横,远渡重洋而来的“番人”溯晋江入城,要换乘轻舟,划入水门关口,到岸上的“海关”——市舶司报关纳税,“番舶”方可进港卸货交易。泉州市舶司执掌福建诸港近400年,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移至福州。如今,广州、杭州的市舶司遗址俱已湮灭,唯有泉州市舶司遗址重见天日,它或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汪勃研究员率领的考古队,在此处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遗迹和瓷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建筑构件共453件,主要有瓦当、筒瓦、板瓦和砖等。还出土了陶瓷器共16551件,有青瓷、白(青白)瓷、黑(酱)釉器、青花瓷等;器形主要有碗、盏、碟、洗、杯、盘、盒、壶、瓶、炉、器盖、罐、缸、杵等。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发掘出土侧面戳印有“(监)造市舶亭蒲(寿)(庚)”“……舶亭蒲(寿)……”的文字砖,证明此处确为市舶司遗址。

文兴码头。| 陈起拓摄

深度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的庄景辉教授告诉记者,宋代通过海陆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是相当广泛的,在南宋中期常到泉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就有31个,有大食(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诸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佛罗安(马来半岛西部)、真腊(柬埔寨)、三屿(菲律宾三岛)、高丽等。而元惠宗至正九年(1350年) 出版的《岛夷志略》所记载的元代与泉州通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比宋代《诸蕃志》的记载多了三四十个。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必然促使泉州这个“梯航万国”都会成了元帝国最大的商品集散港口。进口商品中香药类数量最巨,其次是衣料、宝货、食品类。至元三十年(1293年)颁布的《市舶则法二十二条》明确各地市舶司按照泉州纳税。《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入。此外商人租船装货,对于精细货物必须付该货物总价的百分之三十作为运费,胡椒等需付百分之四十四……”

市舶司为宋元朝廷带来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到南宋极盛时期,其年收入达百万缗之巨,已超过广州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

“泉舶”“福船”:

德化瓷青阳铁远渡重洋

在泉州开元寺内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记者还见到了1974年考古人员在后渚港发现的一艘宋代沉船。庄景辉告诉记者,宋元两代,我国造船航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泉州土特产中就有“海舶”一项,《诸蕃志》中称之为“泉舶”。这艘宋代沉船,底部结构呈尖形,船型为小方头阔尾整体短肥,底部为2重木板而舷侧为3重木板,便于抵抗风浪,适于远洋运输,泉州民间称之为“福船”。古船陈列馆内的这艘沉船,长约30米左右,为可载货200吨的中船,载货量抵得上700头骆驼的总负重。

贺云翱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让宋元外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与汉唐途经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有了很大的不同,瓷器、铁器等不便陆路运输的大宗产品逐渐超过量轻价高的丝绸而远销海外。

陈建中曾任泉州市博物馆馆长,他告诉记者,闻名世界的德化瓷产地就在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的德化县,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器的杰出代表。德化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分别创烧于宋代,有多处作坊遗迹、大量的窑具和瓷器。宋元时期,德化瓷器大宗销往东南亚的是宗教用瓷和日用瓷,以及供富贵人家用的装饰瓷。从东南亚出土的宋元瓷器来看,德化生产的青釉瓷器大多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日常生活用瓷,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一些排挡中至今仍保留使用德化出产的大口碗的习俗。在海运中,瓷器还是海船理想的压舱物,故受“蕃舶”“泉舶”的欢迎。因此福建北部出产的黑釉瓷、江西景德镇和浙江处州等地的名窑瓷器,也经由泉州港汇聚出海。

德化内坂瓷土加工作坊。 | 郑永集摄

从泉州出口的不仅有大量瓷器,还有金、银、铅、锡、铜、铁等各类金属器。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泉州市文旅局等联合对安溪县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地处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五阆山余脉,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早在五代之时,安溪就有“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的说法。自北宋时期,官方就在此设置青阳铁场,《宋史》中亦有(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的记载。经考古发现,该冶铁遗址是泉州地区宋元时期块铁冶炼的代表,其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可生产块炼铁、生铁和钢,自有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板结层的冶炼处理技术。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教授认为,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该遗址还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成为泉州申遗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也为宋元海洋贸易留存下了的珍贵的产业记忆。

余晖中的万寿塔。| 贾福山摄

22处古迹遗址全面呈现泉州海洋商贸中心风貌

——对话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

文汇报:泉州这次申遗的主题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有哪些古迹遗址提供支持?

黄明珍:承载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整体关键价值特征的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组成。它们是: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开元寺内印度教石柱。| 成冬冬摄

文汇报:请介绍一下这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互相之间的关联构成又是如何呢?

黄明珍:在10-14世纪空前高涨的世界海洋贸易热潮推动下,宋元泉州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高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经济——社会系统,从而构建起杰出的世界海洋贸易商贸中心。本系列遗产记载着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来自宋元时代中央政权、当地本土官绅民众和海外“蕃商”的世界性多元社群合力开创了特有的产-运-销跨行业整合的海外贸易体系,沟通造就了该时期世界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辉煌。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泉州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海港和码头群构成了其面向辽阔海域的门户,而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运输网络水陆复合,可北上闽北浙赣,东进福州,西出厦门,呈现为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高度整合,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

具体来说,这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大体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首先是制度保障:主要是体现共同保障贸易运行的官方和民间制度的建筑与场所,有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其次多元社群,体现独特社会结构的世界性多元社群的公共建筑及宗教场所,主要有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上述两大板块的交互还体现为城市结构,说明宋元泉州有着功能复合的贸易中枢、滨江商业区的繁荣发展和中外多元文化的共存;第四板块是商品产地,体现强大的出口商品制造能力的手工业生产基地,主要由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体现;第五板块是运输网络,说明泉州已有运输能力强大的海陆复合的交通网络,由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构成,它们既有陆运桥梁、水运码头,还有依然矗立在山巅的航标。这前五大板块覆盖了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经济体系中管理、生产、运输、交易、消费、服务等核心环节,实现了一个产—运—销功能齐全、港—城—腹地一体化空间结构与复合景观的大系统,堪称整体布局完备。

老君岩造像与清源山。| 陈英杰摄

文汇报:曾有一位于1271年8月抵达刺桐城的意大利犹太商人雅格·德安科纳在《光明之城》中写道,“在这里你可以听到100种语言。外国人多的不得了。”“在这个城市,各种宗教都有……”可见宋元泉州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城市。

黄明珍:是的。宋元时期,伴随着海洋贸易来到泉州的外商及其族群,使泉州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世界性特征,出现“南北融合,中外交汇”的文化特点。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商人、使者、贵族、僧侣、旅行家等各界人士,他们所带来的儒、释、道与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文化与信仰、生活习俗以及商业与技术等知识,在泉州精心营造了富有鲜明个性的宗教和文化建筑——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天后宫、草庵摩尼光佛等,成为具有强大文化象征和凝聚力的社群精神纽带。多元宗教的和谐相处,形成了泉州独特的人文奇观。1991年春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专程到泉州考察,总领队杜杜·迪安博士在考察后称草庵摩尼教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全过程中最伟大的发现。他认为:“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在泉州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看到泉州是一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平共处的城市。”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成冬冬摄

作者:本报记者 郑蔚

图片:泉州申遗办提供

编辑:付鑫鑫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