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让很多人了解了诸葛亮,刘备等等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这其中,有一位被演义颠覆的人物结局很悲惨,他就是周瑜。
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词,其中有这么两句,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綸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也是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写照。
《三国演义》中,周瑜被塑造成了一位嫉妒心,报复心特强的小人,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一心想要灭掉诸葛亮,到最后反被诸葛亮谋算,气的发病而死。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哪,今天我们就结合史料来分析一下。
首先,根据《三国志》记载,少年时期的周瑜就胸怀大志,全力协助孙策在江东开疆拓土,以至于孙策大喜:"得公瑾,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
孙权继位之后,周瑜更是尽心竭力的辅佐他,为江东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吴国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瑜为世人所知的就是赤壁大战,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然挥军南下,要夺取江东。江东诸臣大半主张投降曹操,唯有周瑜反对,他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孙权采纳了周瑜建议,联合刘备,形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准备跟曹操决一死战。
赤壁大战,体现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是一场势力并不对等的战争,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多胜少的战争。
赤壁大战以后,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周瑜极力维持孙刘联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令人惋惜的是周瑜正准备一展抱负时,突然一场大病离开人世。
周瑜去世之后,孙权大为悲伤,亲自穿着素衣主持葬礼,追忆周瑜丰功伟绩,称赞他:公瑾熊烈,胆识过人。后来,孙权还经常对别人讲,说周瑜为人豁达,善于知人善用,从不嫉贤妒能,这也从另一方面打脸了《三国演义》。
文学作品始终是文学作品,他不能掩盖真正的历史,周瑜是什么样的人,后世自有评论。
在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功力很深厚,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有血有肉。周瑜出场在第十五回,这一回写的是周瑜给吴候推荐张昭,协助攻打太史慈等事情。一直到了三十八回,周瑜才第二次出场,主要写了他干的三件大事,第一劝阻孙权送子到许昌做人质,第二,官封大都督,第三,狙击黄祖。
赤壁之战之前的这些描写周瑜的事情,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尊重客观历史的,从赤壁之战开始,周瑜的两面性格被作者充分展示出来,嫉贤妒能,气量狭小,意气用事,被作者不遗余力的全方位描写,最终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小说中,周瑜的这种性格就已经决定了他可悲的命运,也正是他这种两极分化的个性,才彰显了诸葛亮的睿智,才能。
影视剧中,个人认为新版《三国》刻画周瑜要比老版好了很多,至少在性格上,周瑜逼迫自己,涌动着一种紧迫感,造就了他嫉贤妒能的个性,也昭示了他可悲命运的结果,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周瑜少年得志,大权在握,年纪轻轻就执掌大权,成为东吴一根强有力的支柱,江东群臣对他恭谨有加,就连鲁肃也对他唯命是从,吴候孙权亦是也得让他半分。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是造就他可悲命运的原因之一。
文学作品可以夸大来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的主角是诸葛亮,自然要用周瑜这样的人物来承托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就像曹操跟刘备,作者只有将曹操塑造成一代奸雄,才能衬托刘备的宽厚,那只是作者认为刘备才是正统。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周瑜的命运都是以悲剧收场,探究根本的原因,还是周瑜性格上的缺陷,尤其是两极分化的性格,导致悲剧发生。
真实的历史中,周瑜的才能并不亚于诸葛亮,只是天妒英才,终究没有一展抱负,也算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了。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周瑜这个人物,映射了现代社会很多这方面性格缺陷的人,只有放开胸怀,豁达对人,微笑面对生活,一切都将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