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对M先生的治疗失败了吗?-来自老科先生的自我辩护
全文共四回,8897字,适合对自体心理学有初步了解,希望深入学习而不得其门而入的人。
四回的目录如下
第一回 老科先生背叛精神分析
第二回 老科先生与M先生站在一起
第三回 M先生的自白
第四回 代偿结构发展良好的终极证据
4.1 M先生对小提琴始乱终弃
4.2 M先生对青少年感同身受
4.3 M先生创办写作学校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童心大发,有此趣说系列。
为什么是趣说呢?因为只读案例,有点枯燥严肃,讲点有趣味的猜想或八卦就有意思多了。而我认为,精神分析本身是非常有趣味的东西,只不过是被掩藏在严肃的讨论文本下了。不过这些有趣的东西,许多都是我附会而成,没有根据,只为了吸引眼球,不影响对案例的理解。
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一开篇就讲结案的问题,可见结案的重要性。——如果我就这样说下去,就不是戏说了。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老科先生一开篇就谈结案的问题,可见多少有些心虚。
科胡特在其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的一些个案,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的,没有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的方式结案。这件事情,所有做经典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的人都会遇到。可能许多人遇到了也不当回事,就当是失败案例就得了。但自恋的老科先生有点无法容忍。
正因为老科先生无法容忍,所以他没有放弃个案,而是试图发展一套新的方法出来,也就是自体心理学的方法。
老科先生应该跟其他叛变精神分析的学徒有着相似的内心戏。
精神分析其实是很挑来访者的,据说需要是“四有新人”:有钱、有时间、有心理学头脑,有意愿。而且还必须是已经发展出“独立自我”的人,像传统中国人那种群聚性自我就不行。此外,还得能够有觉察力,有自我分析能力,有忍耐模糊的能力。任何学习精神分析的学徒,需要像精神分析的个案一样,要有忍耐力,要能容忍模糊,要能容忍失败。但许多人都无法容忍失败。许多人发现精神分析的适用面有点窄,不能留住所有来访者,即使留住了也未必就能起效果,所以干脆另起炉灶,发展出一些可以留住来访者,可以快速起效的方式。
虽然这些努力丰富了心理治疗的技术,但并没有改变那个现实:治疗师没办法把每一个来访者都留下来,也没办法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获得帮助。帮助每一个人的想法注定只能是一种自恋夸大幻想。
老科先生跟其他那些人的区别就在于:老科先生是学懂了精神分析的人,深得精神分析的精髓,因此他绝不愿意说精神分析的坏话。这也导致他总是遮遮掩掩,不敢直抒胸臆。当然了,从心理层面讲,叛变等于弑父,自恋的老科先生要跨出这一步,也是相当有压力的。(如果你认为老科先生并没有背叛精神分析,我会在讲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再回来跟你辩论的。)
言归正传。老科先生发明了自体心理学体系,本身就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偏离。原本他还遮遮掩掩,到最后发现,不掀桌子实在说不清楚了,干脆就直接说了。在这种情况下,老科先生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焦灼,非常不安的。时刻要防备来自其他阵营的攻击。
更加不幸的是,老科先生发现,用自己的自体心理学还是无法彻底帮助来访者。但老科先生是不服气的。所以,就写了这样一篇文字,做出一个认真地辩解:虽然分析是不彻底的,但治疗并没有失败。
这就是我所附会的,老科先生开篇就谈结案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之所以要谈这个个案,是因为有一个同行提问说:是不是原发缺陷就是无法处理的,所以科胡特没有处理原发缺陷,只帮助来访者发展代偿结构?
我认为这种表述是对老科先生的严重误解。以老科先生的自恋,他绝不会放弃彻底的分析这种可能性的。但是,老科先生开宗明义,一开始就表明了态度:你们经典精神分析把所有未能彻底完成分析的人都看作是阻抗,是在假扮健康,逃避分析,我可不这么看!我认为:有些个案不愿意彻底分析,是因为彻底的分析是不必要的,他们真的到了可以结束的时候了!
这样表述是不是很刺激?是不是很给力?
老科先生总是温文尔雅,不动声色地讲出石破天惊的东西!
当然,老科先生的勇气在于,他不仅这么说了,他还这么做了,而且还把自己的做法亮出来给大家看,不藏着掖着,是真君子也!
老科先生拿出的个案就是M先生。
在讨论M先生之前,老科先生给出了自恋人格障碍的结案的两个思路:第一,分析穿透了防御结构,使自体的原发缺陷通过修通和转换内化过程得以填补;第二,分析没有穿透防御结构,而是加强了代偿结构,使患者可以借助代偿结构好好生活下去了。
这里插一句,自恋人格障碍是健康自体没有充分发展导致的,而为了应对自体缺陷,内心会发展出防御结构和代偿结构。所谓防御结构,就是为了掩盖自体的原发缺陷的;而代偿结构,在掩盖的同时后还能代偿其缺陷。而转换内化是填补原发缺陷的一种机制。
防御结构是经典精神分析本来就有的东西,老科先生就不打算多论述了。下面用M先生的案例,着重论述代偿结构。加强代偿结构这种结案方式,本身就是未能彻底分析的情况。
简单总结一下:老科先生现在要讨论结案问题,核心是要讨论一种未能彻底分析的结案情况,这种情况是老科先生使用自体心理学的方式发展的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全新思路——发展或强化代偿结构。自己发明了一种方法,是绕开核心冲突的外围解决方案,想想都挺闹心的。(实际上,老科先生已经公开表明过:自恋问题是更加根本性的问题,俄狄浦斯问题只是次生的,症状级别的问题。)
不过,如果继续看老科先生的分析,就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老科先生用详实的材料证明了两点:第一,这个个案的治疗是非常成功的!第二,没有彻底分析,不仅是出于分析师的考虑,更多是基于对个案的神入(共情)材料!这样,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
不仅如此,老科先生还从这个个案的真情告白中总结了发展和巩固代偿结构的规律,是不是很厉害?
现在介绍M先生的情况。
M先生,身为一个自恋人格障碍患者,是在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寻求帮助的。结婚六年后,妻子离开了他,所以他来寻求帮助。关系出现破裂是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的常见求助动机。但老科先生认为这不是最关键的,他自体的缺陷让他内在空虚,无感觉,半死不活。他通过施虐幻想(偶尔见诸实践)来防御这种空洞感。这才是他来求助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无意识求助冲动。
除此之外,他的条件还不错,他是一个作家。他从小就发展出对文字的敏感,写作给他带来许多快乐,为他发展自尊和健康自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前来求助时,也提出,自己的写作和想象力似乎总是受到某种限制。
这是M先生前来就诊的情况。现在,让我们跳过中间过程,直接来到结案的时候,毕竟结案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的分析工作之后,M先生主动提出要求结案。这个要求大概是真正结束的前六七个月。
老科先生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他自己模拟M先生的语气,写了一大段M先生的自白。这段自白写得非常好。因为是模拟来访者的语气,可以算是老科先生自己给自己的理论撰写的科普性质的文字。建议你一定去看一下,属于老科先生难得的精准而浅白的文字。M先生的大概意思是:我知道我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我还是想停止咨询;我已经从咨询中得到了许多的帮助,可以一个人继续走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经验的咨询师将可以从这一段话中看出,老科先生应该给来访者介绍了许多专业性的知识,或者说对来访者进行了许多心理教育。一个来访者经过充分的精神分析,通常不仅从感性层面上修通了,而且也在理论层面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精神分析的来访者后来都去学习精神分析,甚至成为了精神分析师。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推荐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师要去做个人体验。
摘一段话给大家体验一下:
我想我们的工作或多或少已经完成。我们已经充分地强化了我的代偿心理结构,以至于如今我有了活力与创造力,并且可以朝着有意义的目标工作。献身于有意义的目标与创造的行动,加强了我的自体,并给我活着的、真实的与值得的感觉。而且这些态度与活动,给予我足够的乐趣,使我的生命值得存活,并防止了空虚与抑郁的感觉。
就这段包含着专业文字,但仍然算是难得的浅白的科胡特风格的文字,我就不再多说了。因为老科先生对M先生的自白有更多的解释,非常多的解释。我在后面讲解老科先生的解释的时候。你也就能够全方位地深入地理解M先生的自白了。
说实话,我不知道M先生的自白是老科先生对来访者的原话的改造,还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好像特别喜欢创造理想的来访者,比如被大家严重怀疑的Z先生的存在。但总体而言,我能够理解老科先生。他通过来源于个案而又高于个案的方式来描述个案,一方面保护了个人的隐私,另一方面有利于提炼。
在开始老科先生对M先生的神入式的分析之前,老科先生还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
老科先生解释说:M先生的原发缺陷很难处理,是因为他的妈妈在他十二岁时就去世了,而他关于妈妈的记忆也不足够。既然记忆不足,也就无法根据他的记忆重构他的原发缺陷发生的场景,能够穿透防御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
老科先生还特别强调了一种在中国喜闻乐见的形式:隔代抚养的问题。老科先生认为,如果来访者的妈妈还活着,而且还帮来访者带孩子,那就太好了。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她带孙子的方式,帮助来访者直接看到她那缺乏神入(共情)的抚养方式。由于原发缺陷主要是因父母的缺乏神入(共情)而起的,这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对错误神入或缺乏神入感到受伤的心理现象。而M先生的妈妈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不要说观察第一手的资料,连二手资料都所剩无几,实在不好弄。
此外,M先生是一名作家,写作可以满足他的自恋,提高他的自尊,所以写作是跟他的代偿结构有关的。他的写作能力受到限制,让他备受困扰。而这个限制跟原发缺陷有关。但这不是重点。老科先生认为,写作主要还是一项重要的资源,跟M先生的代偿结构相关。
以上是客观原因。我们刚才说了,老科先生是根据神入(共情)材料来决定不去触碰原发缺陷的。这些神入(共情)材料有三个方面。
首先,来访者主动提出结案,是担心一旦进一步退行,会没有退路,导致自体的彻底崩溃,并导致对心理治疗上瘾。这是一种恐惧,恐惧自己会呆在退行的地方而无法出来。这种退行的风险是来访者自己感觉到的。老科先生认为是真实而真诚的。老科先生还补充了一些证据,比如来访者三个月被抛弃,这是前语言期发生的事情。比如,如果来访者让自己重新回到神入失败的早期场景,会激发暴怒和贪婪,这种情绪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可能以躯体方式表达出来。比如,M先生的手肘起了红疹。老科先生猜测这是用躯体反应提醒他们,不能再深入了。
其次,M先生在其自白中清晰说明了自己在理性上了解,自己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且M先生也能从理论角度理解为什么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要解决的话,需要怎么做。在这个前提下,M先生仍然提出结案,这说明M先生不是非理性或潜意识的防御导致的。如果是非理性或者潜意识的防御,则M先生会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终止分析,而只是在一种强烈情绪下的停止咨询的冲动。M先生的理性及平和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最后,M先生并非突然提出终止的,他提前几个月就提了出来,并经过了反复的讨论。老科先生经过跟M先生的反复讨论,并没有发现M先生有其他理由终止分析,因此也就认定M先生终止分析的理由是可信的,真实的。
总结一下,由于科胡特并没有放弃原发缺陷,因此针对一个具体的个案M先生,科胡特决定结案,取决于以下几点:1,来访者提出结案,因为担心一旦退行,没有退路,导致成瘾,并且已经有躯体反应预警了;2,来访者清楚自己尚有未解决的问题,也在理论上理解,但仍然提出结案,表明不是非理性或者潜意识的防御;3,不是突然提出的,并且经过了讨论。结合以上几点,科胡特认为不能再继续分析下去了。
但这样的分析是否算是失败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个案都能以此为借口来宣称:我的来访者认为他已经可以自己走下去了,所以不需要继续分析了?
为了避免后来人以此为借口,跟来访者一起回避或防御分析的失败,在不该停下来的地方停下来,老科先生给出了代偿结构发展良好的充分证据。
老科先生是不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到呀?
M先生在分析并未充分展开的时候,突然提出要结束分析。老科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老科先生已经修通了自身的自恋,并没有特别关心自己的失败与否。相反,老科先生以全副身心投入到对来访者的神入和分析中。他深刻地体会到来访者对结束咨询的内在需要,并将此看做是类似自然演化的东西。他在文中这样描述结案:
它就像移情一样,是事先决定的;正确的精神分析技术所能做的,不能容许比它自然演化还多。
坦白讲,你既可以说,这有种类似老庄的顺其自然之道,也可以说有点消极或失落。精神分析对其被动性,总是有许多说法。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句话。人可以跟天道合二为一,是另一种境界的自恋体验。
老科先生不仅神入理解了M先生,而且还从M先生的自白及其拓展分析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或发现:充分发展的代偿结构是可以支持来访者好好地走完一生的。
问题的关键就来了:如何判断代偿结构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呢?
——敲黑板,这是老科先生这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相信大部分读者还没有看到这部分,已经被老科先生长篇大论搞得头昏脑涨了。就像一个要去朝圣的教徒,半路就被累趴下了,根本没到达目的地,更不要说是否从其中学到东西了。不过,老科先生已经极尽照顾了,在不同的段落不停地进行概括和说明,试图将他的文脉梳理地清清楚楚。
老科先生给出了M先生的补偿结构发展足够好的证据,也就是他所谓的三个事件:1,购买小提琴;2,转向跟青少年的关系;3,开办写作学校。
熟悉精神分析的人可能会感到吃惊。老科先生给出的证据竟然是三个外在行动。精神分析强调内省而非通过行动来缓解内在的心理冲突。老科先生怎么可能不懂这个?他早就预料到可能会带来的指责。因此,他特别强调,这些并非“付诸行动”(acting-out),而只是“行动-思考”(action-thought)。因为这些行为不是防御,而是基于心理发展需要的前进运动,是发展的成果而非阻碍。
4.1 M先生对小提琴始乱终弃
第一个关键事件:M先生买了一把昂贵的小提琴。
老科先生在这里有点虚晃一枪。因为,老科先生的真正想法是:购买小提琴并没有那么关键,最关键的是M先生马上就放弃了演奏小提琴的想法。恰恰是这种放弃,表明了M先生的进步。
这是为什么?
因为M先生在分析过程中早就开始重新拉小提琴了。演奏乐器这件事情,是童年表现癖的复活。许多人都有演奏乐器的梦想,其实是童年表现癖的反映。
——关于这一点,逼着孩子去学乐器的父母,要好好觉察下。
一个在童年不被父母理解和赞赏的人,表现癖会受到压制。M先生可以在分析过程中开始演奏小提琴,是在表达他表现癖的挣扎。老科先生称之为“精神分析式家庭作业”。当M先生可以演奏小提琴,而不再恐惧于他人(母亲)对自己的不感兴趣,也不担心自己会因为过度兴奋而晕头转向,则表明他在表现癖方面有所修通。
老科先生认为,这为他最终抵达写作的成就做好了准备。因为表现癖对应着母亲的镜映,而通过修通表现癖,可以获得作为艺术家的稳定理想表象。这就为他跟随理想化的父亲做好了准备。他的父亲在文字方面颇有天分,而他也是一样的。这符合老科先生给出的治疗自恋人格的基本脉络:先处理镜映移情,才处理理想化移情。通俗来讲,就是先处理跟母亲的关系,再处理跟父亲的关系。
但是,毕竟拥有音乐天分的人是极少数的。
——关于这一点,逼着孩子去学乐器的父母,要好好觉察下。
而一个人最终可以放弃这种基于童年表现癖的幻想,迈入更加实际的生活领域,则是更有力量,更有活力的表现。
关键的时刻就这样到来了:M先生演奏小提琴的热情达到了最高潮。他购买了一把昂贵的小提琴。这表示M先生允许自己享受表演,并且配得上昂贵的小提琴。
至此,小提琴的使命已经完成。因此,M先生在购买了昂贵的小提琴之后,就决定放弃演奏小提琴。
这样的结果,在一般人看来,会觉得匪夷所思。了解了内在的心路历程,才会觉得:唯有如此才是理所当然!
——想一想,一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行事,会有何感想?大概率会觉得:这孩子真不负责任!你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怎么这么没有韧性,不懂得坚持!太浪费了,你这个败家子!
确实,人的内在发展并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会按照外在的道德律行事。
内在有其自身的行事原则——理解这一点着实不易!
4.2 M先生对青少年感同身受
第二个关键事件:M先生在情感上投入跟一名青少年的关系。
这样说很容易引起误会。确实,老科先生早就料到这一点。对于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人而言,首先想到的就是:M先生在跟青少年谈恋爱。老科先生特别强调:绝非如此!
实际上,M先生投入的情感是一种叫做“另我移情”或者“孪生移情”的东西。大概的意思是:人们为了克服孤独感,总是期待有人跟自己一样,期待有个同伴或者兄弟姐妹。一起上厕所的姐妹,一起打游戏的兄弟,大概属于这种情况。
M先生为什么会特别想要接近这一名青少年呢?
因为这名青少年对M先生的心理成长非常有帮助。——我们的心理需要什么,我们的身体需要什么,其实我们自己是最清楚的。潜意识会引导着你去寻找。罗杰斯总是引用一个实验:让一帮婴儿去吃非人工制成的天然食品,婴儿会选择身体最需要的食品。罗杰斯称此为身体智慧。大概我们身体需要什么营养成分,吃富含这种营养成分的食物时,就会觉得特别美味吧。
老科先生含糊其辞地讲出了这名青少年的两大特点:第一,青少年跟他自己的父亲的关系非常健康,正是M先生渴望的父子关系。这让M先生特别羡慕,且想要接近,通过“另我移情”可以替代性地发展其心理结构。
——这有点像替代性满足,但这种替代性满足协助发展出了内在的心理结构,所以,就不是一般性的替代性满足?替代性满足的问题很让老科先生头疼。老科先生对此态度暧昧,在他身后留下了大量的讨论空间,是后科胡特时代自体心理学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
第二,青少年对M先生有公开而明显的崇拜。这就让M先生可以出现在被理想化的父亲的位置。这可以促进M先生将外在理想化父亲加以内化。
除此之外,M先生还描述了一个关键性的情感体验。在他跟青少年一起看球赛的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的前女友,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前女友身上时,青少年并没有嫉妒或受伤。
这个体验,让他获得了不可胜数的欢乐。——老科先生特别强调是:是欢乐,不是享乐!欢乐是整个自体的深度的体验,是一种更加广阔的情绪;而享乐则是自体的某个部分的体验,只是纯粹感官性的。
M先生之所以获得如此不可胜数的欢乐,是因为他终于从找一种性欲的和嫉妒的父子关系摆脱出来,在青少年全新的关系模式中,体会到了解放和自由的感觉!
顺便说一下,你可能会好奇:青少年跟父亲的健康关系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健康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老科先生的描述如下:
一方面父亲尊重他的儿子,以成熟的方式与他互动,把儿子看做独立于自己的个体;然而另一方面,父亲感觉与儿子是亲近的,不会从他身上抽离开来。而这男孩至少在M先生的眼中,是骄傲、独立、自体肯定的,且温和而尊敬地对待父亲。
寥寥数语,已经将最重要的内容全部说清楚了。佩服,佩服!
在修通了表现癖暨与母亲的镜映关系之后,进而修通了跟理想化的父亲的关系,将理想化父亲内化,从而让自己可以自足,就为M先生的最后一跃最好了准备。
4.3 M先生创办写作学校
第三个关键事件,M先生创办写作学校。
这是朝向有功能的自体的最后一跃,也是M先生感觉准备好结案的逻辑前兆。
M先生自体的力量终于被整合起来,要完成最后一击。就像老科先生说的:他正动员其所有的力量,以追求一项困难的任务。
写作曾经给M先生带来最多的自尊。而理想化的父亲意象也支持他在文字表达上的雄心。所以,学校的内容是跟写作有关的,是很容易预料和理解的。
而他在学校的设置方面,也别出心裁,特别符合他的心理成长需要。
首先,教学意味着他把自己放在父亲的位置,而学生就像是他的孩子。这显然是上一个关键事件的一个升级版,是对理想化父亲角色的进一步内化巩固。
其次,教学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将他们的意念分解成可处理的部分”,以及透过“增加他们对文字意象的感受力”,来学习如何把意念转变成写下来的文字。
——如果我不介绍背景,说这个教学是心理学教学,估计也没有人会反对吧!
这个过程很像是一个觉察意念,然后将意念语言化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用老科先生的话说,是目标-抑制的、释放-延迟的、替代-提供的心理功能。
老科先生进一步发挥说:这意味着M先生知道自己存在心理结构上的缺陷,因此通过教给学生这种心理功能,从而帮助自己填补这个空洞。
至此,M先生终于越过了原发缺陷,不用去管从不共情的母亲那里受到的伤害,通过加固理想化父亲带给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开启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不容易啊!
尾声:一些补充
我为什么选择这一篇文献来解读?
因为我认为这一篇对我们来说,可借鉴性非常高。坦白讲,在这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中,能处理原发缺陷的可能性非常小。要知道,老科先生的精神分析可是以经典精神分析方式(每周3-5次)进行的,仍然无法触及原发缺陷。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能够触及童年早期语言期的创伤,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在我们的心理治疗场景中,通过激活和增强补偿结构来帮助自恋不足的来访者,恐怕才是更常用的操作。
PS:老科先生对我而言是神一样的存在,调侃只是为了传播的便宜之道而已,特此声明。
PS2:小时候听课听历史,都是单一视角的。我发现单一视角特别不利于知识迁移。如果同样的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则会呈现出多棱体的光芒。
PS3:我们可以对比下克莱因在《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中所说的话。一,“因此在终止分析之前,我必须自问:生命第一年中所体验到的冲突与焦虑,是否都已经在治疗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分析与修通。”二,“当这些正向的特质被充分地建立起来时,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认为,分析的结束并不是过早的,尽管它可以会再次唤起急性焦虑。”
PS4:因为是趣说,遗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留言指出,也欢迎留言提出问题。
PS5:这是趣说系列的第一篇尝试,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请你多少赞赏一点,好让我知道:第二篇是值得继续写下去,写完它的。谢谢!
文字:刘永广
排版:荔七七
图片:网络
深圳红树林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