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经依托红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让生活在此的群众增收致富。图为泗水乡白面瑶寨歌舞迎客。
“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这首署名为“黄孟矮”的诗,刻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才喜界的石壁上。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龙胜,其间成功推行少数民族政策,帮助当地民众铲除反动恶势力,赢得了百姓的拥护。红军离开后,当地民众自发地在石壁上刻字、保护红色遗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感激和怀念之情。80多年过去了,这些红色遗迹不仅保留了下来,红军精神更是根植在当地民众的心中,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龙胜各族人民对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龙胜一直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的高度自信,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化作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使龙胜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韦吉阳 谢永爱 吴凯旋
红军的一言一行,深深烙印在各族人民心中
近日,记者重走马堤河口到马堤界杉木坳段红军长征路,经过陡峭山道,拜谒了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参观红军岩时,红军与瑶民头领结盟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群众。
在白面瑶寨博物馆里,记者翻阅红军长征过龙胜史料得知,1934年12月上旬,突破湘江的中央第一、二纵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红三、红五、红八军团,经过龙胜东北部的江底、泗水、马堤、伟江、平等、乐江6个乡镇,历时十天十夜,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践行了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与肯定,为红军成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揭露打击敌特的破坏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参观者既能切身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政策产生践行的重大意义。
“红军进入龙胜时,正是桂北瑶民起义失败的时候。红军在瑶区安慰鼓励瑶胞,旗帜鲜明地支持瑶族同胞的革命斗争,并将一些镇压瑶民起义的地主豪绅当众枪决,为瑶民报仇雪恨;红军还开仓分谷,救济贫困百姓;号召苗瑶同胞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并把部分武器送给了他们。”博物馆讲解员动情地说。
红军尊重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红军纪律和民族政策,真诚团结各族同胞。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红军将士要严格执行纪律,买东西用银元或铜板,不许用苏区钞票;买杂粮不买大米;不与各族同胞争井水、共厕所等。对于红军的严明纪律和模范行动,各族同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从心底里拥护这支“不一样”的队伍,这是自己的队伍。
各族同胞也以真挚的热忱和实际行动来支援红军,不仅帮助红军架桥修路、当向导、筹粮筹款、保护收养伤病员等,有的甚至为支持红军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在江底乡建新村黄毛坪组,一个家族几十年守护无名红军墓的佳话流传至今。“一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耳朵被炸弹炸聋了,他也不会写字,村民们便把他收留在村里,并给他起名‘应聋子’。”一位建新村村民告诉记者,这位红军战士在他们村里住了十几年,直到去世。一户村民把他安葬在家族墓地的旁边,后辈们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每年清明、春节都去祭扫。“村里的老人常常告诫后辈,永远都不能忘记红军对我们的恩情。”
“红军岩上像条龙,岩石脚下草丛丛。红军留下好传统,瑶民永远记心中。”“唱支山歌大家听,红军路过我门前。红军过路刻下字,字上刻着保护我瑶民。红军走往岩底过,才有幸福日子到今天。”记者在位于泗水乡周家村的白面瑶寨,看到身着瑶族服饰的村民载歌载舞,把红军的事迹编成一首首山歌,红色遗迹犹在,红色精神也代代相传。
“我们瑶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游客也爱听我们唱。”周家村的瑶族群众龙回娟说,近年来,随着县、乡政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一些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址遗迹被重点修缮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当地村民想到了村口红军岩上的刻字,根据这个编成山歌唱起来。“希望游客在领略我们瑶族文化的同时,也能知晓发生在我们村里的红色故事。”
长征过龙胜,红军所宣传的革命道理、红军为穷苦人民所做的一件件好事、红军与各族群众的鱼水深情、红军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烙印在各族人民心中,化成了穷人的希望、革命的力量。
“人人有田个个有山”的诺言不断延续
历经80多年的光阴,当年那场战役,在湘江两岸留下了众多的红色印记,并积淀为悠悠的红色情怀。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军长征经过桂北所留下的一切印记,经过时间的磨砺,都已凝结成了我党我军无比光荣的历史。
“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红色资源保护。
红军长征过龙胜,虽然仅有短暂的十天十夜,但其成功推行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帮助当地居民铲除反动恶势力的善举,赢得了少数民族居民的拥护与肯定。红军离开后,这些居民自发地将这些红色遗迹保存了下来,并通过立碑、石刻等方式,纪念红军。
如今,这些红色历史遗迹依然完好,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将红军的故事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村,有一座鼓楼很醒目。鼓楼共分5层,写着“红军楼”字样。鼓楼是当地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因此,以红军来命名鼓楼,足以显现出红军在侗族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这个鼓楼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杨氏鼓楼。为纪念红军帮助当地侗族群众,当地群众后来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走进设在此处的红色遗址审敌堂,这里已成为红军长征过龙胜陈列馆,用长征精神激励后人。
不仅如此,龙坪村红色文化资源还在红军楼、审敌堂的基础上变得更为丰富多样。醒目的中国工农红军石雕军旗庄严矗立在寨子高处,昭示着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红军石板路上时常会有人们追寻红军足迹的身影;红军楼广场上一片莺歌燕舞;思源泉边流水潺潺,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断发挥出红色文化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和精神传承作用。
在龙胜,很多少数民族村寨保留了不少红军标语。在泗水乡的公路边有一块状若长舌、舐云舔雾的龙舌岩。1934年红军长征过龙胜时,在这块巨石下刻写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标语至今清晰可辨,这块龙舌岩也因此被称为“红军岩”。龙舌岩旁还修起了一座供游人乘凉的红军亭。
如今,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的红军岩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的白面瑶寨,古朴的木制“半边楼”整齐立在半山腰的斜坡上,坡下是荷田和菊园,禽鸟相戏其间。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一年超过数十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让白面瑶寨村民人均增收超过6000元。当年,红军曾向当地瑶族群众许诺,要让大家“人人有田,个个有山”,如今村民们欣喜地说:“红军当年许下的诺言实现了。”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打造“红色”品牌,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路子。昔日的穷乡僻壤、深山老林,如今依托红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活在此的群众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从1948年11月在白竹山成立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龙胜支部开始,龙胜党组织就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自治县成立70年来,党的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为龙胜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架起一座座金桥。
传承红色基因,打响龙胜红色品牌
红军长征过龙胜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红色记忆,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一直激励着龙胜各族同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龙胜立足县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挖掘本地党史“土专家”,以“苗、瑶、侗、壮”4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在学习与实践中接受精神洗礼,激发实干担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更鲜活、更生动。
“当年红军经过我们伟江的时候,曾在我家借住,他们离开的时候,一名女红军看到我姑妈在大冬天里衣衫单薄,立即把一件蓝花的棉袄给我姑妈穿上……”党史专家曾波用苗话深情诉说道。当天,曾波受邀回到家乡,用苗话向当地党员、群众讲述当年红军经过伟江的革命历史,以及他祖父曾庆东与红军结下的不解之情。“从小到大我也一直听我父辈讲述当年我爷爷与红军的故事,今天我也想把这个历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传承红色基因,希望我们伟江的党员把红军的长征精神投入到为民办实事中来,为建设伟江‘醉美苗乡’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泗水乡白面瑶寨是党的民族政策首次成功实践的地方。在红军岩旁,当地党员围坐在一起,一边细听着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友用瑶语给他们讲述党的历史以及红军长征途经白面瑶寨的故事,一边观摩着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等红色标语。听到动情处,瑶嫂们在红军岩上唱起了山歌:“唱支山歌大家听,红军路过我门前。红军过路刻下字,字上刻着保护我瑶民。红军走往岩底过,才有幸福日子到今天。”
“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讲党史,在讲的时候会更加生动和熟练,能让我们的党员更加觉得有亲切感,更能让大家接受,也更能记住我讲的内容。”李运友说。
步入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侗寨,一面硕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显得格外耀眼夺目,这是龙胜打造的第一个红色文化村的标志性建筑。平等镇红军小学的学生们来到红军楼前,聆听龙坪村老支书吴成干用侗族语言为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周恩来指挥红军战士和群众粉碎国民党特务纵火烧寨的阴谋,让同学们近距离地了解红军和侗族同胞的军民鱼水情缘。
“第一次听到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语言讲述红军楼、审敌堂的由来和故事,感觉很亲切,也让我更加深刻了解到发生在我们这里的那一段历史故事,我们会牢记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作奉献。”平等镇红军小学学生说。
白竹山是龙胜镇城关村的一个壮族村寨,也是龙胜极具红色教育意义的旧址。当年桂北游击队员宾赐福借助当地树木繁茂、山高路陡的地理条件,在这里成立了龙胜第一个党支部,以星星之火,为龙胜的革命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讲好党支部的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讲解员吴国鼎说道。当天吴国鼎慷慨激昂地和当地党员、壮族同胞重温当年的那一段红色历史,讲述龙胜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历程,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波澜壮阔的奋斗场景。“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发扬先驱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努力打造‘龙胜四季果园’,走出我们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白竹山党员郭义均如是说。
龙胜县委负责人表示,湘江战役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用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史中的“真理”故事、“人民”故事、“奋斗”故事,进一步打响龙胜红色品牌。
(本版图片由龙胜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