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1-05
用手机看
天下行业三百六,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梨园曲艺界也是如此,戏班演出时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打点,也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人员配合,戏曲界对所有的人员,归纳为"七行七科"。按照旧京制度,七行七科隶属于梨园行会组织"精忠庙"管理,精忠庙作为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归属朝廷内务府辖制。
行科的区别,登场演戏的人员,名曰行;协助演出处理事务的人员,名曰科。每当演出时,七行七科的人员必须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今天就来说说,戏曲界的"七行七科"。
七行七科的名称,不是传统就有的,是从 1924年成立梨园公益会后,各行人员才开始的。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之间发生碰撞,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后,全国各界都向往维新之路,戏剧界也向往吸纳进步思想,改良行业质量和演员水平。基于这个思路,1912年,当时著名的名旦"响九霄"田际云和须生名家谭鑫培、花旦演员余玉琴三人倡议,将旧京戏界总会改组为"正乐育化会",作为民国后处理戏曲艺人的生活福利,调解艺人、戏班之间矛盾、纠葛的机构。会长公推谭鑫培担任。
"正乐育化会"具有现代社团组织的性质,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新社团摒弃了旧社会的一些规矩藩篱,简化了组班开业的手续,没有经营经验的临时性班社也可申办,还有一些投机性班社,只在节令时候搭班演出,也在批准之列。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能审查通过的。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京剧演员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等人倡议发起了"北京梨园公益会",组织义演活动,建立救济基金,对生活困难的演员实行救济。在此期间,一些文化学者参与其中,与知名演员组成学术团体,相互探讨、交流、传习艺术,比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先生,与戏曲界很多名伶艺人都是至交好友。在这种趋势下,促成了戏剧界对从业人员的科学分工分类,实行登记、发会员证的管理方式。
戏剧界对演员的角色划分称为"行当",七行,即生、旦、净、丑、杂行、流行和武行,七个不同的演员行当,具体来讲:
生行,包括老生(须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因为扮相俊美,行内术语叫作"俊扮"。京剧原有末行,因与生行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所以并入生行,只说生旦净丑。单说红生一类,在京剧行当中独树一帜,需要有花脸功架、武生功底和老生念唱,可以说是最复杂的生行门类,典型的红生角色是关公。
旦行,是指青衣(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花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产生的一门,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点,能够兼演青衣、花旦两个行当。彩旦俗称"丑婆子",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重白轻唱,以滑稽和诙谐的为主的喜剧角色。
净行,又称文武花脸。文花脸分为铜锤、架子两支,铜锤花脸比较偏重唱功、架子花脸偏重于念、做。而武花脸,又叫武净,则偏重于打,武净对腰腿、把式和身段要求极高,必须有个强健灵活的身体才能顶得住。《战马超》、《金钱豹》等都是武净的招牌拿手戏。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丑角的化妆面积小,只在面部中心区域,又称为"小花脸"、"三花脸",一般插科打诨居多,负责全场搞笑的角色,传说戏剧祖师爷唐玄宗最爱扮演丑角,因此,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中国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丑角名家萧长华先生。
武行,是给武戏配戏的次要角色,比如武戏中专门演武打、翻滚,摇旗串场的上下手演员。
流行,又称文堂行,指的是台上的龙套演员,他们主要跟着主帅集体走动,队形、部位时常变换,故而称为"流",也叫"跑龙套"。主角表演时,他们在台上没有什么动作,以静立为主,所以也叫"文堂"。
杂行,包括各种辅助角色的演员,如宫女、丫鬟、车夫、船夫、刽子手等配戏角色,都属于此类。
参与戏剧工作的,除了七行演员以外,还需要能够处理相关事务的人员,这些人员即属于"七科"类别。七科分类如下:
经励科,负责邀请演员,联系剧场的管理人员,类似现在的经纪人,俗称管事或头儿;
剧装科,负责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旗靶箱的箱倌儿们,也就是所谓的服装组;
容妆科,负责旦角梳头、贴片子的梳头桌师傅们,就是化妆师;
盔箱科,负责给演员勒头、戴盔头并管理冠、帽、盔、巾的盔箱师傅,即道具组;
交通科,负责在演出前通知演员戏码,在演出中负责请人、催场等联络工作的人员,可以叫总务组;
剧通科,负责在舞台上搬置桌椅、传递道具、喷洒火彩、协助演员赶场的人员,算是剧务或检场;
音乐科,负责音乐伴奏的文武场乐手,包括鼓师、琴师、大锣、小锣、铙钹、月琴、三弦等人员,就是伴奏队。
剧团戏班的财务,则由班主自己兼任,或者由戏班东家和挑班的头角推荐妥实的人来担当,就不在七行七科之内。
一个戏班,有了七行七科,凑起五脏六腑,算一个完整的单位了。只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将",就是整个戏班的灵魂——总管事。这样一个人物,必须对梨园戏曲界的各种规矩行当门儿清,而且还要掌握市场需求,乃至各个邀戏的主家口味习惯。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
从戏码安排来说,每天戏班安排什么戏文,戏班里的演员谁去什么角色,戏码演出的先后顺序,哪个倒二,哪个压轴,都由这位管事主持。至于派戏不许雷同,扮相不许重样,更是分内之事。遇到班中角色不足分配,管事人可推荐人选填补缺位,甚至可以自己临时赶场,叫"救场"。
有这样的重任,管事就得有自己的绝活,一方面得充分了解班中角色员工的长处秉性,哪个擅长某戏,哪个性格最为贴合,以便分派戏码角色时,搭配得力,达到最佳效果;脑子里要记得近期的戏码单子安排,便于随时调节场次,还要兼顾调节角色出场频次,保证重点角色的出场得宜,劳逸平均,不会怨愤。
除此以外,还要熟悉戏文历史,善于处理关系,防止出现"翻场"尴尬。比如头一个折子是《空城计》,下一个绝不能安排《回荆州》,只因历史事件前后倒置,被人耻笑外行,这叫派戏翻场。还有一种叫台上翻场,在演出途中,演员之间互相指责,或者对乐队失误进行批评, 引起演出中断,这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情况。
除了内部事务,管事还要关注同地区的演出市场情况,了解其他戏班的派戏内容,以免重复冲突,引发戏班之间的矛盾。或者某班正演出重头戏,本班亦要派硬戏与之抗衡,以免同行竞争落败,影响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