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士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5月23日17时03分逝世,享年73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昭 冯冬宁
再强大的斗士,也敌不过时间的消磨。
在步入古稀的第三个年头,张士平撇下了他一手缔造的魏桥帝国。至此,又一代鲁商传奇谢幕——张士平之前,在国内纺织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鲁泰之父”刘石祯已于2017年1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发现,作为第一代山东企业家的代表,张士平、刘石祯身上有着颇多共同的标签。
两位传奇大佬的接连谢幕,也意味着他们的精神江湖也已日渐远去。
勤奋与精明
刘石祯年长张士平6岁。1940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因为家庭困难,高中差一年毕业便辍学,后来上了一个煤矿技工学校。
1961年,刘石祯到国有地方煤矿工作。矿工的生活中,磨砺了刘石祯坚强的意志和倔强正直、认真敬业的性格。
上世纪80年代,刘石祯被提拔为淄博市淄川区煤炭局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局长。由于工作出色,后来煤炭局变成煤炭公司时,他顺利成为一把手。
1987年,为调整产业结构,淄川区决定由当时还担任区煤炭公司经理的刘石祯“一肩挑”牵头上马棉纺厂项目(淄博七棉)。
两种产品,一白一黑;两副担子,一肩一个。刘石祯随即来到杜坡山下。1987年6月20日,“七棉”破土动工,从此刘石祯就没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刚开工不久,刘石祯80岁的老母亲去世,他只一早一晚在家处理母亲的后事,白天照常上班。
秋尽冬来,春去夏至。1988年7月16日,经过400多个紧张的日日夜夜,淄博七棉顺利投产。
虽然顺利投产,但淄博七棉却生不逢时。由于赶上全国纺织热,加上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淄博七棉仅有1万国产纱锭,只能生产21支低档棉纱,全额负债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临夭折的危险。
这种情况下,刘石祯又开始为新生的项目到处寻找出路。
磨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那个年代走出来的成功企业家大都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在磨难的历练之下,他们特有的“精明”又帮助他们发现别人很难发现的机遇。
从这一点看,完小毕业就到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工作的张士平与刘石祯的经历非常相似。
张士平1946年出生在邹平县魏桥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为减轻家庭负担,张士平完小毕业就进入邹平县供销联合社全资拥有的第五油棉厂工作。
当时的邹平还只是位于山东中部偏北的一个农业小城。由于盛产棉花,这里也是当时山东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
进入这家小油棉厂伊始,张士平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扛棉包。
根据当地普遍的说法,因为“能吃苦、最勤劳”,张士平很快被老厂长看好,并被提拔为厂里的消防队长。之后,他又陆续担任了车间主任和副厂长。直至1981年成为一厂之长。那一年,张士平刚好35岁。
由此,上世纪80年代也成为刘、张两位传奇人物,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一个开始。
刚刚成为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的张士平,当时接手的可谓是一个“烫手山芋”。就外部条件而言,由于当时邹平所属的惠民地区是个主要的产棉区,这使得当地及周边油棉厂众多,竞争异常激烈。而在内部,松散和低效的管理亦令这家只有60余人的小厂陷入亏损的境地。
而在张士平一系列精明的生产调整和内部改革之下,这家油棉厂当年便实现扭亏为盈。
随后,趁全国棉花行业陷入萧条之机,张士平又接连主导上马了毛巾厂、纺纱厂和织布厂。这些新上的项目,成为日后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规模扩张的基础。
谨慎与冒险
在他们先后进入纺织领域之后,1993年——1997年5年间,国内一窝蜂的纺织热开始迅速形成产能过剩,一大批纺织厂陷入破产困境。与此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动荡。
这种情况下,国家推出了“限产压锭”的政策,目的是实现“去产能化”。
不过,面对行业性的危机,张士平却“冒险”带领企业走上了逆势扩张的道路——在四处收购破产企业后,当时张士平工厂的棉纺织能力很快扩大到33万锭。
“在这个行业,只有大规模、低成本、好品质才可以生存下去。”这是张士平当时逆势发动凌厉扩张的一个逻辑。
正是看准这一点,张士平开始 “闷着劲扩大规模,压缩成本,一路往前冲”。
1998年,张士平将魏桥棉纺织厂改组为魏桥纺织集团(2003年更名为魏桥创业集团)。其后5年内,魏桥集团累积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锭增加到500万锭,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万台。到2005年,张士平已经把魏桥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一举奠定“棉王”地位。
此后,张士平又先后将触角延伸至热电和电解铝行业,最终完成了由油棉厂到“棉王”和“铝业大亨”的双料转变。
在张士平带领魏桥集团逆势扩张的同时,刘石祯也开始为新生的淄博第七棉纺厂寻找出路。
1988年,访华的泰国总理带着包括泰伦集团在内的几十家企业来中国考察项目合作。刘石祯在谨慎分析的基础上,决心拿下与泰伦集团合资的项目。
当时的有关制度规定,两纱两纺限制出口。因此,将“七棉”的翻身寄于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场冒险——要要想拿到这个项目,出口配额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刘石祯开始费尽周折去纺织部、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争取。为赶在8点上班准时到国家部委职能部门办公室,他深夜零点就从淄博出发,在路上和司机轮换开车,当这些部门上班时,他早已等在办公室门外。40多天时间33次进京,刘石祯终于盖完了合资所需的全部243个公章。
1988年5月12日,双方在泰国曼谷签订合资组建鲁泰纺织有限公司的协议。9月7日,泰纶公司总经理许植楠与刘石祯郑重签订了合资公司的所有文件。
1993年鲁泰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引进织布设备,开始生产色织布。1997年鲁泰纺织成功发行B股融资1.5亿港币,扩大色织布生产规模,成为当时亚洲6大色织面料生产厂家之一。2000年,鲁泰纺织又发行5000万A股融资8.9亿元人民币,新增年产高档色织面料3300万米,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基和全球顶级品牌衬衫制造商。
30年间,鲁泰纺织由一家小纺织厂,发展成为淄博唯一一家A、B股上市公司,且产能规模、技术优势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以纺织服装为主、电力和医药为辅,构建起一个综合性的纺织帝国。
回头看,无论是魏桥集团还是鲁泰纺织,它们今天的成就与其掌门人不满足于小富即安,“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无关系。
低调与高调
低调是两位传奇鲁商的共性。
张士平和刘石祯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习惯“只做不说、埋头苦干”,为人十分低调,很少抛头露面。
外界盛传,张士平一直用一部200多块钱的功能手机,怕丢失或者坏掉后找不到同款,他甚至还还买了10台做备用。偶尔,张士平也会拿出一部iPhone拍照,除了拍照也只是发挥另一功能,向旁人展示上面的铝材来自魏桥创业。
张士平不用电脑,没有微信,但他200元的手机就是一个面向员工的投诉热线,他经常会收到来自于普通工人的短信。
张士平日常出差,一般都是一个人拎上包就走,不带随从。张士平曾表示,他非常看不惯有了职位、财富或权势就带上一大班随从讲风头和排场的人。
由于异常低调的作风,张士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隐富之王”。
刘石祯的作风也异常低调,甚至他低调的作风也深深影响到了鲁泰纺织。
“鲁泰纺织极少接受宣传部安排的媒体采访,包括央媒在内的媒体正面采访也不行。”当地宣传系统的一名官员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于当地官方安排的“成就类”的报道,鲁泰纺织一般都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非常严格”为由坚决推掉。
虽然作风低调,但2006年至2016年间,刘石祯个人累计捐资1100万元,向所在的淄川区高龄老人发放慰问金。2016年9月的重阳节来临前,处在重病期的刘石祯依然拿出100万元并亲自送到政府,用于敬老金的发放。弥留之际,他反复叮嘱家人,不开追悼会,后事一切从简。
虽然个人处事低调,但在公益方面,刘石祯却不吝“高调”为当地的企业家们树立榜样。
而事实上,习惯“只做不说、埋头苦干”的张士平也有高调的一面。
每年的正月初八,邹平当地官方都会召开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座谈会。在这个会议上,张士平往往一改其低调之态,会当众表示确保年度纳税数额达到“多少亿元以上”。
同样,由于上述座谈会是当众给纳税大户发奖赞扬,并且遵循“三谁原则”,即:谁交税多谁坐最前排,谁贡献大谁最先上台、谁纳税多谁最先发言,这样的氛围令当地企业家竞相发展、竞相纳税。
“什么是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我总结起来只有两点,那就是积极交税和充分就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分组讨论上,张士平曾高调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魏桥集团缴各级政府税金突破百亿元,达到109.23亿元。这个数额,占到了邹平当年税收总额的50%以上。
精神江湖
勤奋与精明、谨慎与冒险、低调与高调。张士平、刘石祯两位传奇大佬身上的这些标签,在令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第一代山东企业家中当之无愧的地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梳理发现,山东第一代企业家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踏上艰辛的创业之旅。今天,他们中的大部分虽然已过花甲之年,有点更是年逾古稀,但他们依然奋斗在实业的第一线。
山东第一代企业家群体,学历不高,出身也大多贫寒,他们尝尽人间冷暖、洞察世间曲直。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艰难蜕变中,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都得到了淬炼。
这也使得他们普遍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为人先的闯劲,在艰难的摸索中,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成为催生企业裂变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商业素质。
比如,创业初期,山东有位第一代企业家曾背着煎饼和大葱,夜宿火车站,全国各地闯市场;还有位山东第一代企业家为了企业转型,几乎耗尽家底研发上马环保节能新项目。
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浓厚的工业情怀,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实业。
比如,张士平就曾明确表示,魏桥集团不碰金融,也不玩房地产。
“我们做房地产非常有优势,第一批入选可以做民营银行的企业名单上,魏桥也是第一个。但不管外界怎么引导,我都不进入这两个行业,因为我很有自知之明。”张士平解释说,魏桥集团的核心层和几百名管理骨干,包括他自己,都不具备驾驭本行业之外产业的能力。
以张士平、刘石祯为代表的山东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努力发展企业的同时,还对社会积极贡献。他们在为自己积累财富的同时,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发扬他们的精神,并进而加速推动企业乃至整个山东经济转型的进程,这将成为官方和企业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深度转调期,山东企业家更需要企业领袖的精神鼓励和带动。”有山东企业家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价说,受益于一贯的冒险精神,张士平和刘石祯在蛮荒之地上缔造了自己的商业传奇,对比两位鲁商的旗帜式人物,现在有些山东企业家思想不够解放,不但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更缺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魄力,甘于”小富即安”。
英雄离去,从来都令人扼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更大范围内重振山东企业家精神,又何尝不是对逝去的他们的最好纪念?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齐鲁壹点】创作,在今日头条和齐鲁晚报网、齐鲁壹点客户端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