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人认为老萨是吃错了药——这是推翻封建制度的伟大革命,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怎么能和乱扔烟头这种事儿挂上钩呢?
这件事应该不会惊动这位国父,辛亥革命第一声枪响发生在武汉,当时中山先生还在美国。不过所谓“孙先生此时在美国洗盘子”属于恶意造谣,武昌起义当天他刚刚入驻丹佛的一家酒店,预定第二天发表演讲为同盟会下一次起义募捐。
而武昌起义的枪声,恰恰很可能与一次乱扔烟头的事件有关。
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它只是可能性之一,而现场当事人回忆众说纷纭,事故原因计算起来一共有两种可能性。
1911年10月,湖北武汉的两个反清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义——这两个组织和孙中山的同盟会属于平行关系,甚至在革命的思路上都不太一致。同盟会总想先打下边境一省,这样好从境外获得支援,而武汉这边则认为应该截断长江,一下子把清王朝分成两半,至少在长江以南造成群龙无首的状态,革命同志就可以跟着揭竿而起了。
事实证明他们的路数是对的。
这位留着和孙中山方向相反胡子的革命家,经常被人家当成孙中山的兄弟——孙中山本名孙文嘛,而他也从不否认,所以武昌起义也被一些人谣传为孙中山幕后组织。实际上,他是湖北人,与广东人孙中山五百年前也不是一家。
不过,但从简历来看,如果发动起义,孙武的资格应该还在孙文以上。他曾经就读于湖北速成武备学堂,后来和唐才常一起搞过自立军,甚至到日本学习过军事。与之相比,孙文的专业则是医学,白担了一个“孙大炮”的诨名。
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颇有力量,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后,孙文联合另一个革命组织文学社的领导人蒋翊武,决心共同发动起义。不过武昌起义真正爆发,却不是他们领导的,而是新军官兵的自发行动。这其间的变化,都是源于一起事故。
孙武和蒋翊武等预定的起义时间是10月16日。但是,10月9日,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的起义指挥机关政治筹备处,却因为孙武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了爆炸而暴露。
同志们只来得及救走负伤的孙武,巡捕赶来后搜到起义人员名册、印信等,迅速通知清朝政府方面,结果清政府顺藤摸瓜,又接连破坏多个地下机关,抓捕并杀害起义领导干部刘复基、彭楚藩、杨宏盛等。孙武、蒋翊武均遭追捕,失去对起义的控制能力。
10月10日夜间,担心清王朝按名单抓人的部分新军官兵自发策动了起义,攻陷楚望台军械库,随即占领整个武汉三镇。武昌起义引发连锁反应,辛亥革命就此鼎成。
这么说来,至少从形式上看,辛亥革命的爆发,竟是来自于宝善里那一声意外的爆炸。否则以当时革命党人多少次起义无一成功的概率而言,孙武他们的策划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结果呢,这么一个群龙无首的暴动,竟然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问题,就说到这次爆炸上了。这次事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谈起这次爆炸,有位历史学者曾略带无奈地对笔者说,清末颇有一批留日的军校学生,其中不乏蔡锷、张绍曾这样的优秀军事人才,可是也有一批速成的学生并没有学多少真正的军事课程,只适合当“乱党”。
他们留学时间很短,语言基础也不好,大多上课吃力,倒是把日本下级军官和浪人的狂热学了个通透。而从军事角度,指挥陆海军的本领学起来时间太长,造炸弹就容易多了,很多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孙武未必是这样,他会造炸弹倒是真的,但似乎并不是太熟悉操作,所以酿成了这次事故。
爆炸的第一种可能性是孙武的责任事故。根据党人谢石钦回忆,孙武当时造的是铁壳炸弹,预先造好一个个像椰子壳一样的铸铁外壳,然后在里面放上自制炸药,最后在开口处安装引信,使用时拉拽引信后投出。
当时孙武在宝善里14号楼上造炸弹,身边放了七八个成品和半成品,谢石钦认为这样不安全,孙武不以为然,反笑谢石钦是书生胆子小。谢石钦比较谨慎,便自己动手搬运炸弹到楼下,刚下楼,上面便一声巨响,发生了爆炸。
他回忆爆炸的原因是孙武“搅拌火药用力过猛”,引爆了炸药,而也有人回忆是孙武制造炸弹时硫酸放多了引发的爆炸。
老萨看到此处,倒吸了一口冷气——制造炸药的手法多了,但手工能造出来,而且直接用到硫酸的,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硝酸甘油。
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实验室里硝酸和硫酸的瓶子倒了,恰好和下面的甘油混合,结果形成了一种黄色的油状物质,如今人们把它称作硝酸甘油,是心脏病急救的首选药物。
不过,当索布雷罗把这三样东西混合,准备通过搅拌制造它的时候,却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化学家被炸得昏了过去,实验室也几乎荡然无存——事后人们才注意到,硝酸甘油是一种威力强大而又危险的爆炸物。
诺贝尔的父亲和哥哥就是被这个玩意儿干掉的,但也正是诺贝尔发明了用硅藻土或硝化棉花纤维吸收硝化甘油,才把它便成了一种相对安全的炸药。
硝酸甘油威力强大,制造简单(由于这玩意儿的危险性,为了制止模拟犯罪,老萨把它的分子式已经做了一点小的调整……),孙武看起来就很像是在用硫酸制造这个东西,然后用相应物质吸附降低其危险性,变成可以装填在炸弹中的炸药。考虑到索布雷罗就是在搅拌硝酸甘油时发生事故但没有死,孙武的情况和他还真有些相似。
不过,民国时期的史料很难信任,为了挣钱制造吸引眼球的报道几乎是当时记者的通病,所以这个搅拌爆炸说未必准确,毕竟当时谢石钦不在爆炸现场。
在爆炸现场的只有孙武,他的助手王伯雨,还有一个叫刘同的起义者家属(他哥哥是另一个起义领导干部刘公,他本人则干脆是打酱油的)。根据维基百科,事后他们也曾回忆过出事经过,但语焉不详,只有一句话重要——事情是刘同抽了一根烟造成的。
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清季的革命党人活动起来颇有些理直气壮的味道,肃亲王参加北京革命党人的秘密会议还捐钱,同盟会香主吴禄贞替清廷带兵,都是看来荒诞却写在历史上的事情。所以,起义的秘密机关来个刘同这样的吃瓜群众旁观,孙武等人竟然完全不当回事。
但是,这位吃瓜群众可能是闲得无聊,竟然一边看孙武造炸弹,一边抽起烟来!结果烟头一丢(也有说是烟灰一弹),正丢进还没装引信的一个炸弹里,于是……
这里面其实有个问题——硝酸甘油虽然脾气暴躁,却并不容易被点燃。但这问题并非无解,当时经常有把黑火药与硝酸甘油炸药混合使用的情况,孙武也许就是在黑火药中加入硝酸甘油来增强其威力的,结果革命却被这位旁观者给引爆了。
顺便说一句,孙武这帮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前造的炸弹,后来证明质量不怎么样,宝善里机关被破获之后,根据叛徒口供清政府随即摸到了小朝街85号,这里是起义的军事指挥部。当时在机关的革命党人奋勇突围,曾经担任过哥老会刑堂堂主的刘复基自告奋勇担任阻击,他冲到楼梯口向下面的巡捕投掷炸弹,结果……没响,刘复基不幸被捕。
几乎与此同时,负责运送弹药的另一名革命党人杨宏胜也遭到清军侦探追截,情急中他向清军投掷炸弹以图脱身,结果炸弹在近距离爆炸,反而把他炸伤,杨宏胜也因此被捕。
他们两人和同在小朝街被捕的彭楚藩,面对清朝官吏大义凛然,当夜就被杀害,史称“武昌首义三义士”。
那么,宝善里爆炸的两个说法,是搅拌过度,还是一根香烟引发的革命呢?
反正都够荒唐的,但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居然就是被这么个荒唐的事情给玩死了。人心所向,还真是只要一根香烟就能颠覆一个王朝的。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