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注
一篇略微有点尖锐的文章,希望不会引起事端。如果您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猫眼还推荐您读一读这些旧文:
钱币行业的发展是否落后于时代?
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钱币行业非常落后,二十多年来始终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信息既不对称又不透明,交易性质介于合法与诈骗之间……
另一方面,钱币行业却也非常奔放……这些年出现过一些无比前沿的创举,例如已然被取缔的文交所:大家一起云购买,云拥有,云投资,再云崩盘。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在日常交易中的广泛应用,钱币行业近年来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换血。“微拍”、微信交易和粉丝经济正在逐步取代西方传入的传统拍卖、在线论坛和展销会等形式成为钱币交易的主流渠道。
近两年,国内钱币市场的中坚从业者几乎全部投身到基于社交媒体的渠道创新中去了。在钱币行业三大业务领域(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投资与咨询服务、渠道与交易模式创新)中,渠道创新已经成了门槛最低但回报最高的方向。
举个例子吧,传统二级市场中(指公开拍卖和私人零售,造币厂发售被视为一级市场),钱币的国际平均交易成本有时会高达15%-25%,但在各类微信交易中这个数字可以被拉到3%以下。面对如此悬殊的利润差,渠道创新没有理由不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绝对重心所在。
那么当下这个基于社交媒体的受众更广、交易更频繁、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究竟是发展的必然阶段还是监管疏漏的恶果呢?这个一心扑在开拓渠道上的行业未来会怎样呢?
相信大家的心里都是很矛盾的。
猫眼今天就来试着以从业人员角色的转变为线索来简单说一些个人见解与猜想。未必正确,也未必有意义,但既然我国已然成了钱币市场渠道创新的前沿阵地(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我们总也有责任为全世界的钱币市场发展总结经验并指明方向吧?
用于收藏的经典钱币是一种文化消费品,虽然它们本身也有金属价值,但更多时候其价格还是由藏家的需求决定。因此,影响钱币市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于真实藏家的比例。藏家越多,就有越多人愿意花钱购买钱币并持有,钱币市场的价格也就越稳定。
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收藏市场里,没有纯粹的币商,也没有绝对的藏家。币商囤货则为藏,藏家换藏则为商。没有人可以给自己打一个100%的标签。
一个币商,如果始终保有100万元上下的库存,每年走100万左右的流水,那么我们大概可以粗略地说,他在市场中扮演着一个50%的藏家和50%的币商的角色,因为他始终“藏”有销售额等值的库存。
同样,一个藏家如果有100万的集藏,每年平均有10万元的换藏升级,则他就扮演了95%的藏家和5%的币商的角色,因为他始终保持90%的资产不动,剩下10%的资产则进出对抵。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想象,市场上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平均的“藏家/币商”比例。这个比例虽然不可计算,但却决定着市场的平衡。如果这个比例是50%比50%,那么市场上币商在卖的钱币正好与藏家求购的钱币数量相当,市场保持平稳。其他情况可以类推。
一些对市场抱有乐观情绪的人总是喜欢强调我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大等等问题,却忽略了潜力新人也自带币商属性,如果交易成本和门槛低到一定程度,则市场潜力越大,潜在竞争越激烈,藏家比例稀释越严重,则市场前景越糟糕。
进一步理解这个比例对市场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发现逐利的全职币商在传统市场自我调节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便市场上藏家/币商比大于1(买方市场),仍然可能出现滞销和崩盘的情况。这是因为,藏家虽然可以扮演一定比例的币商的角色,但他们的消费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受众多的钱币会过热,而较为冷门的钱币会被低估,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
这时,我们就需要以利益为导向的全职币商,他们将高位的钱币卖出,然后购买低估的品种作库存,这种逐利的行为会自动地帮助市场调节。钱币市场只有在他们的润滑之下才能够顺畅地运行下去。
同时,全职币商的囤货行为也是在为市场兜底。
藏家只买自己喜欢的门类,全职币商则是哪个低估了买哪个。他们这种无差别的囤货行为恰恰保障了那些暂时不算热门的品种不至于一跌到底。所以,币商虽然赚了藏家的钱,但市场的稳定得到了保障,藏家也是受益的。
藏家有方向地收币,币商全覆盖地囤货,双方一起承担风险和税收成本,维持市场的平衡。这是门店经营和传统互联网销售时代钱币市场的基本业态和运行机制。
可是,社交媒体营销彻底打破了这种市场平衡,因为币商(以及一切带有币商属性的藏家)可以不用囤货了。
随着社交媒体和粉丝经济大行其道,币商不再必须囤货了。小资本量进一批钱币,朋友圈、交流群发一发,微拍卖一卖,整单下来只要不赔钱,最不济也是给自己赚人气。
“快销”正在成为当下的钱币市场里真正的王道。
如此的业态,币商已不必研究哪些品种被低估,值得囤货了。只要找那些比较热门的钱币,只要价格没有差很多,总是能卖出一点利润的。同时,币商不再囤货也就不再扮演兜底的角色,原本扮演市场调节者角色的币商成了潮流的助推者。热门的愈加热门,冷门的更无人问。
如此的钱币市场就仿佛一条破损的柏油马路,任由超重的货车飞驰而过,高的地方越推越高,坑洼的地方越陷越深,直至无法通行。
在一个市场中,币商买10万的钱币一天后卖出5000的利润,此后两个礼拜没有库存,他还算几分藏家几分币商?
藏家买10万的钱币两周后卖出总价值的70%,自己只留30%收藏,还能算几分藏家几分币商?
这样的市场中藏家/币商比例会是多少,是否还有稳健的需求?没有稳健的需求,只剩下对预期的炒作,钱币的价值由什么保障?当下的钱币市场正在逐渐变得不可预测,这是一个让人绝望走向。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那些真正的好藏家,真正留得住东西的藏家,只能独自面对这个机制越来越不健全、越来越少人兜底的市场。同时,他们的工资是税后的,但卖给他钱币的人未必照章纳税,这让他们在公开的竞拍中也处于相对意义上的弱势,加上无法获得对称的信息,形势对他们更显不利。
换言之,越喜欢钱币,越守法,就越处于不利的境地。这个市场正在告诉我们,不要做藏家,要以卖为主,以藏为辅,将自己承担的风险与成本分摊出去。
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币商和带有币商属性的藏家从来就没有动力去做什么文化推广。
洗发水厂商之所以会去推广洗发水,是因为他们自己是洗发水的生产者,具有定价权。推广越充分,自己的产品卖得越好。最后,推广所增加的成本还可以从产品价格里补回来。
钱币行业则不同,我们很难独占一个品种。一个币商在售的钱币,别的币商和藏家也都有。你做推广,全网跟着一起受益。最终,价格相同,你因为做了推广反而成本最高,利润率比那些搭了你的顺风车的币商低。
然而,在实体市场和传统互联网营销平台,币商受限于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障碍,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售卖固定的库存。在这种情况下,推广和自己库存相关的钱币、历史、文化、收藏知识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售卖库存。因此,文化宣传就显得有意义了。
可是社交媒体时代,钱币市场的交易成本极大地降低,流动性大大提升,新生代币商已不必被库存所束缚了。
在铁打的流水面前,一切都是虚的。从推广一个品种到最终获得经济收益,这个周期实在太长。做什么都不如多走一点流行的品种。一边是每月走10单群众基础好的热销大路品种,另一边是数年磨一剑地为一个品种造势然后还不一定能卖出利润。在高频交易如此盛行的当下,你会选哪一边?
所以在当下的市场上,我们看到如此一番壮观的景象:
普通微拍每周一组共和飞龙大头小头船洋,高端微拍每月一次签字共和签字飞龙签字大头下五星三鸟。实在不行,宁可走通货,也快过研究辅币毫子的细微版别或者古钱外币。
这些个畅销品种端的是一个群众基础好,拿出来谁都认识。没有知识成本,没有推广成本,也没有滞销风险。而在售卖这些同质化的品种时,反正最终价格都差不多,你比别人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
所以,大家在朋友圈看到售卖钱币是不是都是这样吆喝的——
“出”
“喜欢喊我”
“好品好状态来捡漏”
“便宜,私信询价”
都说收藏是文玩,是文化产业,你看出文化了吗?
币商不推广不担当教育角色,钱币行业的文化宣传工作又是何人在做呢?答案很心酸,是藏家。
藏家自己承担自我教育的工作,同时藏友之间互相教育,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购买欲望,以便币商和带有币商属性的“藏家”可以卖更多更贵的币给自己……
公正地说,“微拍”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对于拍卖的资质要求奇高,对境外拍卖公司的限制极苛刻,对“文物”概念的限定极宽泛,对流向境外的资金管控极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外面的平台进不来,我们的东西出不去,拍卖行业被几个巨头垄断着。委托传统拍卖公司出售自己的藏品,你的交易成本有时可以达到30%甚至40%,比国际平均高出5%-25%。
在这样的环境下,微拍的出现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庶民的胜利”。
然而,即便“微拍”是进步和胜利,它也仍然可能对这个行业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这其中对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的破坏又是最可怕的。
猫眼并无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当下的“微拍”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但你认为虚假成交、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内线交易、串标、顶价等等正规的公开市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在这个没有监管没有审计甚至没有税收的领域里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同时,微拍对信用的保障方式也非常耐人寻味。
接触过微拍的泉友大概都在朋友圈里见过微拍群主公示“鸽子”的行为。所谓“鸽子”就是拍而不买或者以无理取闹的理由要求退款的人。微拍群主在自身经营行为也未必合法的情况下,对这种行为最直接的回击方式就是予以公示,使其丧失在行业内的信誉。
“鸽子”固然可恨,但这种解决方式究竟有多妥善也很微妙。我们终究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为了行业的稳定与发展,“诅咒式”执法总不是办法。
文章写到这里,也已经大概把猫眼心中所想写得差不多了。
钱币行业有三个核心业务: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投资与咨询服务、渠道与交易模式创新。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钱币市场是一个鱼塘,那么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就是撒鱼苗,投资与咨询服务就是投喂饲料,渠道与交易模式创新就是收网捕鱼。
鱼苗撒得多,将来鱼就多,市场面就大;饲料投喂得勤,鱼就长得壮,未来收获就多;最后,网撒得大,捞上来的就多,直接收益最明显。
不撒鱼苗不喂饲料直接撒网总是最容易的,只是鱼塘再大总也有捞干净的一天。如果未来钱币行业的发展方向依然是渠道为王、一味求快求多,那么即便钱币收藏是一项文化根基深厚、群众基础极佳的文玩门类也总有失去原动力的一天。
另外,社交媒体交易和粉丝经济并不是我们一国所独有的。虽然很多人这样认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海外,instagram上有无数的币商经销钱币,facebook上更有无数个邀请制的钱币交流群组,有一些甚至要求会员付费。
所以,不是只有我国钱币市场面临着社交媒体的冲击。这里面唯一的不同是,许多西方国家的税收制度更加完善,从银行户头把控公民的进出帐,能够更有效地约束那些基于社交媒体的交易中的逃税和虚假成交的行为。
从结果上来看,许多当下已经做大做强的微拍群势必会走上正轨,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行业龙头。到那时,就会有更多新人用非法或者打擦边球的方式想方设法地超越他们,就像他们曾经用微拍这种处于法律边缘的方式超越了传统拍卖公司一样。
那时,他们大概也会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监管,让钱币行业走向正规化吧?
最后,让人遗憾的是,上文第二节提到的那个悖论在钱币行业将永远存在下去——钱币行业需要有人生产内容,以增加钱币的文化价值;但另一方面,在钱币行业生产内容的人永远处于利润上的劣势。
因此,从根源上来说,钱币市场必须对交易施加限制(例如降低流动性,逼迫币商通过推广的方式才能销售),以阻止这个悖论的发生。只是现阶段,猫眼并不觉得“微拍”抑或“微信交易”这类不惜违法来压低交易成本的新方式具有创造稳定的新秩序的潜质。
当然,也总会有人像曾晨宇、陈力、杨然、XG、龙马、最后的骑兵或者猫眼这样,因为喜爱而成为钱币文化的歌颂者和赞助人。在这个“交流群”和“朋友圈”经济时代,就算钱币圈子里越来越少收藏的味道,至少我们都还在。^_^
另,总有泉友来问,但猫眼真的没有建任何交流群,你可以直接找到猫眼,只要不是违背行业道德的与钱币相关的问题,猫眼都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