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待过的城市
----铜川煤矿那些事
铜川大视野 作者:刘 辉
小编语:“铜城无铜,出产的却是煤。此地煤闻名四方。这铜城正是因煤应运而生。这里有大西北首屈一指的煤炭企业——所产煤炭不仅满足了本省工业的需要,而且还远销全国十七个省市。”
这是《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铜川的描写,也是书中人物孙少平要来的地方。。。。。。
(一)铜川有“煤”
铜川名字里有一个“铜”字,外地人往往会以为铜川有“铜”;了解铜川的人都知道:铜川没有“铜”,有“煤”。既然铜川无铜,为什么名字里有一个“铜”字呢?这是因为县城频临的同官水,又名铜官水,河流经过的川道为铜官川,加之为了避免与“潼关”同音,所以定名为“铜川”。
铜川富煤,有煤都之称。早在新时期时代,先民们便用煤矸石制造生产、生活用具。铜川在秦代开始采煤,唐宋兴盛,到了清代有所发展,但都是小煤窑,有40多座,年产不到3万吨。抗战期间,铜川有大小煤矿60多家,总产量180万吨。1939年建成的“咸铜”铁路为中条山战役抗击日本侵略者运输了大量煤炭。可以说铜川的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1953年7月,国家将同官、新建、新泰3个煤矿合并,成立了国营铜川煤矿。1955年11月1日,铜川矿务局成立。1958年为了支持矿务局做好煤炭生产,专门设立铜川市,成为全省继西安之后设立的第二个省辖市。解放后铜川兴建的煤矿很多:在市区的有王家河煤矿、桃园煤矿、三里洞煤矿、史家河煤矿,在东区的有王石凹煤矿、李家塔煤矿、金华山煤矿、东坡煤矿,在西区的有崔家沟煤矿、焦坪(玉华)煤矿、下石节煤矿、陈家山煤矿,等等。
(二)铜川有个霸王窑
解放前铜川的小煤窑大都是私人矿主经营的,产量低,生产条件恶劣,矿工生命没有保障。听老人家讲,旧社会矿工下井时基本上都是光着身子,头上顶一个鸡娃灯,手里拿一个洋镐,身后拖一个荆笆筐子,他们正月十五下井,五月端午升井;在地面休息几天然后再下井,八月十五再次升井;休息几天之后再下井,下次升井就到春节了。
在铜川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霸王窑,它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O年)。此井开采二百余年,井口直径二公尺,井深一百一十六公尺。一首民谣说道:“下了霸王窑,进了阎王殿,只见好人进,不见活人还。”“紧三鞭,慢三鞭,不紧不慢又三鞭。”在霸王窑,有一个晾尸洞,里面白骨累累,阴森恐怖,可以说这是旧社会黑煤窑恣意夺取矿工生命的见证。
在霸王窑曾经发生过一个清代道台被误抓的离奇故事。铜川的煤炭质量好,催生了无数小煤窑。这些黑煤窑靠拐骗外地人充当苦力,煤窑工人十之八九都是被拐骗来的外地人。窑主专门雇人招揽工人,他们一见到外地人,就以介绍工作为名,热情待客,好吃好喝,然后骗到黑煤窑里干活。到了黑煤窑,这些人就成了窑奴,夜以继日地干活儿,没有工钱,没有休息,被人监视,不死不休。那么堂堂一个道台,怎么会被骗呢?被诱骗的这些窑奴多是外地人,赶巧的是这位道台老爷是外地人、外地口音,他微服私访,又没带护卫,稀里糊涂地被送进黑煤窑。窑奴一年四季不穿衣服鞋子,最多穿一条短裤下井。接触不到笔墨纸砚,稍有异常举动,就会遭皮鞭抽打,甚至被狼狗咬死。所以传递消息非常困难,但道台老爷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咬破自己手指在大煤块上写下自己的官名和姓名。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一天,同官的知县买了一批煤,在生炉取暖的时候看到了块煤上的血书,一读竟是神秘失踪3年的道台手书。联想到本地黑煤窑的猖獗,一下就明白道台的苦心用意。马上带兵包围了这个黑煤窑,救出了失踪3年的道台。
(三) 基建公司、矿务局撑起铜川半边天
在铜川有两大单位,它们都是直接与煤矿打交道的企业,一个是基建公司,一个是矿务局。可以说在因煤兴市的铜川,基建公司和矿务局撑起了铜川经济、文化的半边天。基建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建井、建地面辅助设施和食堂、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矿务局的主要任务是采煤。
煤矿有平洞、斜井、立井三种类别。平洞是洞口直接通地面的水平巷道,也叫平窿。供运输煤炭、材料、设备以及通风、行人用;断面为拱形,一般为三星拱或圆弧拱。斜井是入井巷道具有倾斜角度的井,与地平面成一定坡度,向地下倾斜。其它方面与平洞相似。立井是指井筒垂直于地面的矿井,服务于地下开采,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竖直通道。在煤矿,一般分有主井、副井和风井三种。主井专门用于提升煤炭等;副井用于提升人员、材料、设备和矸石等,同时也兼作进风井;风井是专作矿井通风用的井筒,风井除作回风外,又是矿井的安全出口。
解放后尽管煤矿的生产条件较之解放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煤矿工人们的工作环境还是相当艰苦的。矿工们下井时,头戴藤条安全帽,安全帽上顶着矿灯,身穿冰冷僵硬的已经看不出颜色的工作服,脚蹬黑色长筒胶鞋,腰间挂着给矿灯提供电力的硫酸电池。那时采煤主要靠人工:用洋镐挖煤,用铁锨装煤,用藤条编的小车运煤。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采煤改为炮采:打眼放炮崩煤,人工攉煤,皮带运煤,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可是在井下干活,矿车、铁轨、绞车、齿轮、皮带,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煤尘、冒顶、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也时刻危及着矿工们的身命和健康。那时在矿工们中流行着这么一句:活着干,死了算。这是一种多么朴实可贵的煤矿工人的写照啊。
由于煤矿工人工作危险、工作环境不太好,许多人瞧不起煤矿工人,认为他们:傻、大、黑、粗。可是正是这些人,为国家的发展、为家家户户的温暖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有数据统计:铜川累计为国家开采原煤6亿多吨,产量曾一度占陕西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可以说铜川为陕西、为共和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八九十年代,机械化、电气化掘进,采煤,几乎覆盖了铜川整个矿区。可以说煤矿安全生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矿井大巷道都有风门,门上有防爆水袋,可以有效阻挡瓦斯和粉尘爆炸,井下有瓦斯检查员,一般情况下,只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的。
(四)铜川有“中国最美矿山”
现在煤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铜川西区的下石节煤矿,不仅先后获得“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煤矿”“全国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全国环保优秀企业”还在2012年被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授予——“中国最美矿山”称号。
下石阶节名字的来历,还是有出处的。唐太宗李世民到玉华宫避暑,带着两支御林军保驾。东路由大将秦琼在金锁关防守,西路由大将尉迟恭在教场坪驻守。这些唐兵、唐将每天放马,按“节”去放,所以就有了下石节、上石节之称,下石节由此得名。士兵在放马时,发现这里有一种黑色石头十分坚硬,便由敬德把此事上奏皇帝。后来唐太宗在修建长安大雁塔时,下旨塔周围地基用下石节的煤矸填起,此事在下石节沙滩的石碑上有记载。
走进下石节煤矿,你仿佛走进一个绿色的世界。下石节煤矿四面环山,矿中间是一个巨大的中心广场——欣怡广场。广场被鲜花和绿树包裹,如果不说这里是煤矿,你肯定想不到这里是产煤的地方。在这里,产煤不见煤。井下采出的煤,通过封闭的运煤矿车运到选煤楼或储煤场,在地面上是看不到煤的。
矿区被一座正面写着高高兴兴上班,背面写着平平安安回家的门楼一份为二:一个是生活区,一个是生产区。生活区的面积要比生产区大得多。在生产区,除了机关办公楼、区队办公楼、信息调度楼和澡堂外,几乎没有什么建筑。因为煤矿生产主要在地下进行。来到井口,入口处右侧是一个澡堂,有三层,大概2000多个更衣柜。工人们在这里换上作衣去下井,从井下回来,在澡堂洗完澡后再换上干净的便装回家。可以说干干净净上班去,干干净净回家来。通道口有矿嫂服务中心(平价小超市);通道内有地面候车室,配备有液晶电视机和读书角,职工更换作衣后,在这里候车入井;通道内还有矿灯自救器超市,超市设有20多架矿灯智能充电架,有近2000台矿灯和自救器。职工自己保管、自己充电、自行领取,每一个柜子的显示屏上都显示有矿灯取走、正在充电或矿灯充满等字样,工作人员通过矿灯柜上的显示器就能统计出井下有多少人在工作。工人们入井时还要进行虹膜考勤,所以一个班有多少名矿工入井一目了然。另外每名矿工身上都有定位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及时施救。
井下大巷道干净漂亮。有的被刷成白色,有的被粉成蓝色,有的被漆成红色,有的被油成黄色,异常绚丽。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乌漆麻黑,粉尘弥漫。在井下有饮水机、超市,工人们可以吃到热乎的食物。井下还有供矿工休息的地方,那里有书籍杂志,特别温馨。不像过去,班中餐是两个干烧饼,几根青椒,沾着盐吃。
现在的工作面全是机械化操作,下石节矿有职工2000多人,用人最多的早班顶多有300多人,机械化率达到100%。。井下还安装有监控系统,工作场景被实时传递到地面的信息调度中心楼的大屏幕上,一目了然。甚至在矿务局的调度室里也可以看到各个煤矿井下工作面的情况。
井上的生活区,绿化面积达80%。。有广场,有食堂,有商店,有文化宫(可以演出、放电影)……别看下石节是一个矿,它却像铜川一样有一马路、二马路,甚至还有三马路。单元楼、窑楼有几十栋,最多时矿上职工家属加起来有上万人。在下石节、崔家沟、玉华、陈家山这几个矿,还有像乡镇那样的集会。下石节是周一的会,每逢集会,卖吃的、卖穿的、卖用的,一应俱全,非常热闹。
这里产煤不用煤。过去一到冬天,家家户户被煤熏得黑乎乎的,现在接通了天然气,安装了空调,整个矿区干干净净的,空气特别清新。过去“企业办社会”,医院、学校、商店一应俱全。现在医院、学校都移交到市上。煤矿一心一意抓生产和文化建设。矿上还经常举办煤矿春晚;工会、团委,经常举办书画摄影展,安全展,煤矿安全有奖问答等文化活动。
随着煤矿的发展,煤矿工人的收入也逐步提高,现在一般工人一个月收入都在八九千元以上,班组长一个月一万多。家家都有车,还有许多人在“铜煤”买了房,每到休息日都回去居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说:诗乃吾家事。(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在煤矿,“煤”乃吾家事。煤炭是铜川许多家庭的“祖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和煤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家人当中一个人在煤矿上班的,两个人在煤矿上班的,三个人在煤矿上班的比比皆是。老矿工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下石节矿的小王她的爷爷是矿工,她的爸爸是矿工,她的公公是矿工,她的丈夫是矿工,她现在在矿宣传部工作,也是矿工。
矿工的文化程度也由最初的文盲、小学文化,到后来的初中、高中、技校,再到现在的大专、本科。小王现在就是本科文凭。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煤一代、煤二代,现在到了煤三代了。可以说煤,煤矿,已经融入到了铜川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现在煤矿都是机械化采掘,安全系数很高,工资待遇也很好。许多人选择终身在煤矿工作,他们都当中有许多人发展很好,从一线干到管理层,有的还干到矿级领导。
在距下石节煤矿不太远的焦坪镇,有一个玉华煤矿,也是一座现代化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100%。它毗邻陕西著名的旅游胜地玉华宫,青山绿水,环境优美。2012年8月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完成扩改建工作后,每年产煤300万吨。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国家特级安全高效矿井”“陕西省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在这里有花海,有菜园,有猪场;在这里有蓝天、白云,有西装、白衬衣,你根本看不出,这些西装革履、精神抖擞的人,就是昔日的“煤黑子”。
(五)铜川有煤矿遗址公园
在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傲背村,有一座矿井,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方案,由西安煤矿设计院承担技术设计,西安煤矿基本建设局工程公司施工,1957年始建,1961年11月建成投产,矿井设计能力120万吨,是铜川矿区煤炭生产的大型骨干矿井之一,也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它就是——王石凹煤矿。曾经的王石凹煤矿以“矿井规模大、生产能力大、井筒直径大、矿车容量大、主副井提升绞车大、选煤楼选运能力大、风井扇风机大、井下主排水泵大、风机能力大、办公楼面积大”等“十大”闻名遐迩。
王石凹,新中国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苏联专家设计并投产的样板煤矿,它曾经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创造了无数的荣誉和辉煌。在2015年,王石凹下马了,它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关停后的王石凹似乎成了一个死凹,偌大的一个矿区静悄悄的,与昔日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一个以煤矿为主题的——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已经开始筹建。全国煤炭企业众多,但是以煤矿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在全国并不多见。
铜川虽为煤都,但是除了在煤矿一线工作的人下过井外,大都数铜川人并没有下过井,他们对井下充满着好奇。打造煤矿遗址公园,不仅可以满足众多铜川市民(包括外地人)的好奇心,还可以进一步传承铜川的矿工精神,也利于铜川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我们可以在地下3000米的巷道内,实地参观煤炭开采的流程,切身感受一下父辈们的艰辛和力量;我们可以在矿井下进行地心旅游;可以乘坐矿车开启梦幻之旅;可以在井下的咖啡屋喝咖啡、用餐;我们还可以在迷宫一样的巷道打CS,满足军事发烧友的军事梦想……
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把铜川煤矿工人的奉献精神永远传承下去。2018年工信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王石凹成功入选。
我们从工业社会的遗存中走过,走向后工业社会。我们怀念过去,我们走向未来。
(六)铜川有精神
铜川,不仅有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这样的名胜,不仅有“一杰四圣”这样的历史名人,铜川还有无数个具有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矿工”。
在铜川北市区有一个桃园煤矿,因1958年建矿时那里有一片桃园而得名。1965年2月2日桃园煤矿井下压风机房着火,压风机司机冯玉萍为扑灭烈火、保护国家财产被严重烧伤,后来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因煤而生,因矿而兴的铜川诞生了许多像冯玉萍这里的英雄、劳模。有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的王石凹矿工张金聚、党的“十大代表”梁思云,有曾荣获全国“十大杰出矿工”“五一”劳动奖章的下石节矿工徐群贤、全国劳模居林华、全国煤炭工业劳模刘生江,有写《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铜川焦坪煤矿技术员姚筱舟,有在铜川煤矿体验生活的作家路遥。
在铜川,省部级的矿工劳模不下百人。他们薪火相传,秉承煤矿工人的不怕苦、不拍累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矿工精神”——艰苦奉献、乐观向上、包容开放、创新奋进。这种矿工精神已经深深地根植于铜川的根脉之中,可以说这种矿工精神就是“铜川精神”。
我们从历史走来,从一个工业化城市向休闲旅游城市迈进。“矿工精神”把我们从“1958”引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