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末代王朝的统治者,满族有着一层神秘色彩,其风俗文化到底如何呢?
满族大致起源于长白山一带,是长白山土著民族。
从满族自先秦以来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截至清代以来,这种发展轨迹被认为是从先秦的肃慎开始,经过了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一脉相承的发展阶段。
关于满族先人肃慎与长白山的关系,早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之国”,“不咸山”就是现在的长白山。
这之后从两汉以来,肃慎人便分化为挹娄和勿吉人,并在长白山地区更广泛的分布,到了北齐时期,便被称为靺鞨,其分布东界到海边,南界到长白山南部地区。五代之际,靺鞨主体则被称为女真,直至元明清时期,女真(满洲)人也主要居住在长白山地区。
长白山地区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与独特的天然条件,使满族在这里定居发展,满族的文化也从这里生根发芽,到后来盛开出那样一朵娇艳美丽的民族之花。
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和文化传统,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长白山地区群山密布,川河纵横,同时还有较为广阔适于农耕的平原,夏暖而冬寒,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森林资源。这种生存环境条件,使满族的传统文化具备了渔猎、放牧与农耕三种文化类型的元素,从而使满族文化具有了民族的独特性与特殊的张力。
《晋书》:“肃慎氏,夏而巢居,冬则穴处,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后汉书》:“挹娄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北盟录》:“女真人耐寒忍饥,不惮辛苦,以食生物。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为炕。”
以上的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在靺鞨人之前满族主要为穴居,从靺鞨人开始满族兴建屋舍作为居住地,女真人则发明了火炕,房屋的建筑形式也由木制向砖瓦结构变化。到满清时期,满族的民居则可以总结为一句顺口溜“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
这种民居风格也正是由于长白山的气候决定的,是满族先民顺从自然的一种智慧。长白山地区一年里春季、冬季的风较大,而且多为西北风或北风,为了避风保暖,满族传统的民居无论有几间房,大多都是只在东向开门,形状类似一个口袋,也自然被俗称“口袋房”。
火炕则是长白山地区冬季取暖的主要设施。为了能够增加散热面积,满族人民就智慧的搭起了“万字炕”。“万字炕”又叫“蔓枝炕”、“转圈炕”、“围炕”等,早在辽、金时女真就在室内的南、西、北三面设炕相连,用土坯或砖砌成,下面有烟道,与锅灶和烟囱相通,做饭或烧火时通过烟道把炕面熏热用以取暖。在这一点上,东北地区各民族大多学习自满族。
至于这“烟囱竖在地面上”,民间称为“跨海烟囱”、“落地烟囱”,满语为“呼兰”。这样的烟囱来历并非偶然,满族先民原本的屋顶大多是茅草或桦皮覆盖,烟囱如果设在房顶极易引起火灾。
另外,冬季雪大,屋顶容易积雪,在烧火时,烟囱温度升高,烟囱根部的积雪融化,降温之后又会冻住。一化一冻,反反复复,时间久了,烟囱根部便会腐烂,雪水则会漏入房中。在长时间的实践后,满族先民便发明了这种竖在地面的烟囱。
与我们想象中不同,满族先民是以狩猎捕捞为业的民族,早期大多穿着用兽皮缝制的衣服鞋帽。到辽金时期,满族先人的服饰才产生了改变,从用料、样式、做工,各方面都有不少的改进。直到明代时,纺织品出现在满族的生活中,满族服饰才开始丰富多彩起来。
说到我们最为熟悉的满族服饰,当属旗袍。旗袍,满语称作“衣介”,为汉语“长袍”的意思。旗袍的名称与满族的八旗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1615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这一军政合一的组织从此成为满族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所以满族人有“旗人”之称,“旗袍”就有“旗人之袍”的意思。
而与旗袍不同,满族有一个我们不常见、不了解的服饰,但它确实满族民间服饰中极具特点的一件,那就是“靰鞡鞋”。
“靰鞡”源自满语,所谓“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靰鞡草便是垫在鞋里的,冬夏温凉得当。“靰鞡”,这是一种皮制鞋名,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靰鞡鞋一般用猪皮、牛皮缝合而成,专有皮匠铺制作。前脸有手工做出20多道小褶皱,样式独特。一般包括靰鞡脸、靰鞡耳、靰鞡靿、靰鞡绳等部分。鞋腰高者称为“趟土马”。
一般的鞋是按双计价出售,而靰鞡鞋则是按重量出售。穿这种鞋,在冰天雪地中行猎、砍柴,均能保暖,应用普遍。
在我们现代的眼光看来靰鞡鞋也可以说是较早期的“户外运动靴”。
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长白山地区,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多与汉族不同,显示出满族独特的民风民俗。
从满族聚居的各县县志对比来看,满族婚姻风俗虽微有差异,但主要过程和内容基本一致。
惟男女结婚,向不论财,惟于媒定时,媒人与男子之父母,并外请数人,同新郎着礼服,共赴女家,送猪酒等物,富多贫少耳,名曰‘换盅’。
至女家先祭祖,男子焚香献酒,行跪拜礼。礼毕,两家互敬酒,亲事以定。逮归之前月,男家备猪酒、蓝布并金银钗环,交媒人送女家,名曰‘裁衣’,及娶之前三日,男家再送猪酒,名曰‘过大礼’。
至日亲迎,婿乘舆至女家,取所佩之铜镜,与新妇佩之。新妇升舆,婿乘马绕院一周,妇舆亦稍动,名曰领轿。婿下马进屋,行跪拜礼。礼毕,上马引婿至家。
稍待吉时,新妇出舆,新郎前引。新妇身穿红衣,怀抱万年柴一束及宝瓶,两边妇女扶持而行。跃过门限、马鞍,入中堂,转向外行跪拜礼,名曰‘拜天地’。再转向西拜祖先,又转向东拜灶。拜毕,新妇上床稍坐,另饰妇妆。妆毕下地,行配亲礼。
在满族婚俗中最具民族色彩的是打下处、插车、坐青庐、拜北斗等。
打下处,就是新娘在婚前一日去夫家的途中借宿于别人家,第二天吉时才启程到夫家。
插车是新娘从“下处”出发,遇夫家迎亲车时换乘夫家车的过程。
坐青庐,则为新娘到夫家前,夫家在新房右侧以青布或彩布搭建一座帐子,名曰青庐。
新娘到夫家后,不入洞房,先坐青庐,直至娘家人归去,方入室内。
这里恐怕会想到一句歌“大姑娘美哎大姑娘浪,大姑娘坐在了青纱帐。”
(投稿|阿山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