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田径冠军赛落幕不久,在多达20余个单项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偏爆发类,如短跑、中跑、投掷等项目的运动员大多比较强壮;偏耐力类,如长跑、竞走等项目的运动员大多比较精瘦。
乃至有网友调侃“短跑壮如牛,长跑瘦如猴”,这也不免提及大众跑者心中的一个疑问——长跑会“掉肌肉”吗?
从而也引发另一系列的延伸问题,为什么力量训练对跑者很重要?需要刻意增肌吗?又该如何增肌呢?
先说结论,对普通业余爱好者来说——几乎不会。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人体供能原理,在进行长距离耐力运动时,身体消耗主要有糖原和脂肪,运动时长越长、运动强度相对较低时,脂肪功能的比例升高。
简单来说,除非每天跑量特别大,或者身体没有其它“燃料”可以提供,否则消耗肌肉来供能的比例是很小的。大众爱好者的运动量,远没有达到会掉肌肉的程度。
对于更多此前没有运动习惯的大众跑者来说,跑步反而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腿部力量。当然,肌肉力量增加不意味着会增加很大的体积,也就是视觉上不会看着像健身爱好者那样肌肉维度很大。
大部分专业运动员、精英跑者看起来都非常精瘦,这一点或许是产生“跑步掉肌肉”这一观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事实上这是一种因果缪误。不是因为他们跑那么快才精瘦,是因为精瘦的身材有助于他们的成绩提升。
对超长距离的耐力项目来说,相对轻的体重,小一些的肌肉维度,能让跑者在进行马拉松比赛中消耗小一些,更具“经济性”,从而助力成绩提升。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体重,相比同等身高的普通人会轻一些。这是项目特点决定的,这种身材对于这一项目就是“好”的身材。
当然,如果你有以下习惯,跑步是有可能掉肌肉的:在不进行任何能量补给的情况经常完成单次2小时以上的训练;经常空腹跑步;日常饮食碳水比例非常低,几乎不吃主食……
还是先说结论——需要。
大众跑步爱好者随着跑量、强度的增加,对身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量训练可以防止受伤,也是追求成绩提升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跑者的力量训练,并非要锻炼成健身人群那样的“大块头”,而是专注于小力量、多组数、小肌肉的锻炼。
不同部位的力量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能帮助我们跑得更高效、健康,也体现在成绩的提升上。例如锻炼小腿、脚踝力量,能在应对转弯、落地的过程中更具稳定性;锻炼核心力量,能让我们减少过程中的身体晃动、跑得更稳、跑姿更优美;锻炼膝关节力量,能应对地面对膝盖的冲击;锻炼上肢力量,帮助更高效的摆臂。
一些以减肥、健身的目标的跑者认为不需要练力量,这也是不对的观念。相对更大的体重意味着关节承受更大的压力,强大的力量肌肉力量更为重要了。
锻炼肌肉力量对跑步好处多多,同时打消了大家对跑步掉肌肉的担心。针对性的训练在日常必不可少,以下也列出一些针对业余爱好者不错的方法。
将力量训练纳入课表:训练计划不是精英跑者的专属,一个有条理的跑步规划能让我们跑的更健康,也能提升成绩。如果你以每周为单位安排跑步计划,别忘了增加1-2次专门的身体素质训练。可以是单独拿出时间练力量,也可以安排在跑步之后。
核心力量可以是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下肢力量可以做一些分腿跳、自重深蹲、提踵等。
增加上坡跑的练习:对于那些不喜欢做力量的跑者,上坡跑是非常好的增强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的方法。它能极好地锻炼到下肢肌群、臀部、髋关节,对很多肌纤维的锻炼,是在平路跑中练不到的。
建议选择可以跑起来的小缓坡,而不是把“跑”坡变成了登山。坡度太大很可能根本跑不动,也持续不了太长时间。最初尝试可以选择1-2公里的小缓坡重复段落即可,也可以利用跑步机的坡度调节来实现。
一定比例的速度训练:速度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并且发展快肌纤维。要知道,长距离耐力发展的是我们的慢肌纤维(红肌),而速度训练可以锻炼爆发性的白肌。
当然,在速度训练之前要做好充分热身。每组有所保留,不要达到“拼尽全力”的状态。进行速度训练完的后一天可能会感到肌肉很酸痛,事实上那已经锻炼到了你不常用的肌肉。
注重蛋白质补充:肌肉修复合成与补充蛋白质的关系,相信不必再赘言,锻炼后摄入多一点蛋白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鸡蛋、鸡肉、牛肉、鱼类、豆制品都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
回到最初的疑问,业余跑者的运动负荷,完全不用担心会达到掉肌肉的程度。如果你只是跑步的话,不太可能像健美、健身运动员那样有维度极大的肌肉,但不意味着你肌肉力量会很差。
为了跑得更健康、更高效,你应该将跑步训练和力量训练有机结合。科学而规律的锻炼,跑者也可以拥有外观轮廓分明的肌肉线条,并且这些肌肉会帮助你越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