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草船借箭:诸葛亮。
2、七擒七纵:诸葛亮。
3、三顾茅庐:诸葛亮、刘关张。
4、舌战群儒:诸葛亮。
5、单刀赴会:关羽。
6、桃园结义:刘关张。
7、望梅止渴:曹操。
8、辕门射戟:吕布。
9、七步成诗:曹植。
10、乐不思蜀:刘禅。
草船借箭:周瑜故意提出限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在大雾天,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了曹军十万支箭。
乐不思蜀: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诸葛亮七擒孟获在《三国演义》中写的比较精彩,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甚简:“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三国志》裴注引《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识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曾诗赞诸葛亮:“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可以肯定地说七擒孟获是有史料依据的,绝非《三国演义》小说家杜撰。
1.驱虎吞狼(荀彧)
计出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意谓令此攻彼也。使之两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不尽相同。
出处:《三国演义》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虚许都
操问荀彧曰:“此计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
2.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章回叙述。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3.七擒七纵(诸葛亮)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三国演义》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三国演义》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三国演义》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三国演义》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4.舌战群儒(诸葛亮)
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5.老骥伏枥(曹操)
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曹操《步出夏门行》第四章《龟虽寿》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山再起确实说的是谢安,但就我个人而言,谢安真实的情况和他的名声和历史地位有点名不副实,我实在难以理解谢安为何有这么高的地位。之所以说谢安东山再起,就是说他被贬以后二次出山,语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谢安的的头号粉丝是大诗人李白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宰相、谢安是东晋最大的门阀世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说的就是门阀谢家。提及谢安必提及“淝水之战”但这场战役的胜利实在是偶然的很,是符坚不走运。他谢安石太走运,除此之外,实在对东晋无尺寸之功,面对桓温篡位没有任何作为,幸亏恒温早死,要不让然谢安肯定是二臣。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实在是过誉了。
淝水之战相当于,北京保卫战里的于谦。采石之战里的虞允文。,公元383年,符坚下令举倾国之兵讨伐东晋,冠军将军慕容垂领兵二十五万为先锋,自己领兵六十万,其中骑兵二十万。有意思的是,在国都长安修建别墅准备安置东晋皇帝司马昌明和宰相谢安。大有必胜东晋的气势。东晋得知前秦倾国来伐,也是吓的不轻,但也得硬着头皮积极迎战,宰相谢安立即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三军总指挥)谢玄为先锋。儿子谢炎与桓伊总计八万大军抵抗符坚的八十万大军。真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从谢安的安排也看出东晋的门阀制度达到了何种地步。具有过程也就不说了,反正是东晋胜的很幸运。再具体分析一下,谢安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利的部署,既没有看出名将挽狂澜于即倒,也没看出谋士扶大厦于倾将。可以说东晋的胜利太偶然,太意外,谢安根本没有做出任何安排,只能说是,东晋的运气,谢安的命好,偶然性的因素太大,谢安不过是走了狗屎运,仅此而已。这里要说的是,公元385年,符坚大帝被缢死在新平寺。符坚死后一个月,谢安也死了,如果符坚晚两年罚晋会如何?更进一步说,如果王猛不死,谢安会如何?有人说: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但谢安差的太远。
谢安绝对有装X的成分在,世家又很自恋,谢安则是太自恋。各大世家是相互扶持,一荣俱荣,彼此吹捧也正常,但谢安有一定本事,又加上好运道才有的后世的名声,对比之下其他世家没有他的好运气罢了,桓温之所以名声不咋滴,是因为他失败了,如果成功呢?淝水之战前东晋几乎姓谢,哥哥谢毅官拜安西将军。弟弟谢万官拜豫州刺史,弟弟谢石,官拜大都督,淝水之战中东晋方面权力最大的人、谢玄都督江北军事,领兖州刺史。淝水之战以后谢安比桓温更煊赫。淝水之战大家只知道谢家,不知道司马氏,这也正是谢安后来不敢在朝廷住。淡泊名利,护住自己的家族、跑到地方,恪守人臣之道也是谢安留下好名声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