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什么又被称为“明妃”王昭君是哪里人?王昭君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施,三国时期的貂蝉(明代文学人物)和唐朝的杨贵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美貌明艳动人,足以“落雁”。
王昭君出生于平民之家,既然巧合下,被选入宫中成为汉元帝宫女,虽然其容貌,倾国倾城,美艳动人但是可能是由于其性格的原因不愿随波逐流,坠入世俗所以十名多年里一直不见经传,直到汉元帝为何匈奴和亲,才在后宫里发现了她。《汉书》中说王昭君,名嬙(或樯),字昭君。但《后汉书》中却说王昭君,名昭君,字墙(或嫱,樯,穑等)。其实不然。
在古代,不要说一般平民家的女子,就算是书香门第或者贵族世家的女子,也很少有自己的名字。古代女子起名多以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依序而称,或者以“招弟”,“再招”,“又招”,“绝招”等名字泛称。昭君有可能是王氏女子,在被选中和亲匈奴之后,汉朝政府赐予她的封号。“昭,大明也。”寓意汉朝的雄威像光芒一样照耀着匈奴。
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森严等级的阶级社会,按照封建等级社会的礼法要求,人们必须辟讳,通常是为长者讳,为尊者讳。西晋时期为了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后被封为“明妃”。以后历代文人,多称王昭君为明妃。比如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就曾作《明妃曲》(二首),本人曾依据王文公格律作和诗一首,自我感觉不错,现摘录如下,以供大家欣赏:
明妃倾国色,汉宫再无双。
若言君王重颜色,何故咫尺芳华雪里藏?
君王若不重颜色,只道区区画工恃何狂?
岂不知汉宫佳丽三千人,翩翩红袖美如云。
纵使延寿心地善,一年又能摹几真?
王蔷自矜高格调,反使无辜做恶人。
苍天若不睐青眼,汉匈征战起烽烟。
红颜宠冠单于庭,黄昏青冢有谁见?
——季赛争《遥寄王荆公和明妃曲》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事实上如果时光倒流两千多年回到中华民族初生的秦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张骞、刘解忧、冯嫽、常惠、郑吉、傅介子、冯奉世、陈汤......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见证的一段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岁月。而在这个血脉贲张的年代和亲被一些人视为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他们的逻辑是:帝国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反而要靠弱女子去向异族乞求和平。事实上西汉历史上和亲的女子何其之多,不过在这些女子中王昭君似乎成为了她们的代表,其实王昭君在历史舞台上的走红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或者说就像其他答主所说的那样她是一位历史网红。
先介绍一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当时匈奴出现了五个单于争位的乱象,其中以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最为强大。为争取汉朝作为自己的外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为人质,汉朝都接受了。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汉朝方面以宾礼而非臣礼接待了呼韩邪单于——让其在朝见时的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倍感汉朝恩遇的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联姻的请求,不料恰在此时汉宣帝驾崩,于是和亲一事被暂时搁置。汉元帝继位后呼韩邪单于再度向汉朝求婚,这次汉元帝决定同意匈奴的联姻请求。当时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名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两千多年来的无数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描写昭君出塞的艰难困苦,殊不知昭君出塞和汉初以送女子换和平时不同的,此时的匈奴不再是汉帝国的威胁,而是盟友。昭君出塞就民族大义而言:不是屈辱地乞求和平,而是作为安抚盟友的手段。当然就其个人境遇而言:出塞之时的确是千辛万苦,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她不去和亲呢?要知道汉宫之中从来不缺美人,多少深宫怨妇“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和亲匈奴再艰险,可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正是昭君——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传奇女子。此后汉朝和匈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而王昭君自己也备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从这个程度上而言:昭君出塞于公于私都实现了双赢。王昭君的结局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悲惨,应该说是她自己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和亲女子中比她命运悲惨者大有人在: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奉旨远嫁乌孙,遗憾的是这位公主未能完成联合乌孙的重任,反而在终日的郁郁之中英年早逝,只给后世留下一首《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尽管刘细君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却也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公主,却落了一个英年早逝客死异乡的结局,相比之下深得韩邪单于宠爱的王昭君难道不算幸运吗?如果王昭君留在汉宫之中也许就此埋没于史册之中也未可知。
论命运之悲惨王昭君不及细君公主,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则不及解忧公主:太初二年(公元前101年)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继当年的细君公主之后再次踏上和亲乌孙之路,正是和亲乌孙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她个人的命运。公元前121年汉军在霍去病率领下赢得河西之战的胜利,河西走廊被纳入大汉版图,至此前往西域的道路已是一片坦途。也是在这一年楚王府上诞下了一位小公主,尽管是王家的小公主,不过此时她和家人却是处于软禁中的囚徒。这是因为他的祖父正是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中的楚王刘戊,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刘戊的家人就处于软禁状态,这位小公主正是日后和亲乌孙的刘解忧。当年的细君公主未能完成联合乌孙的重任,反而在终日的郁郁之中英年早逝,如今又一位汉朝公主远嫁至此,她会不会重蹈细君公主的覆辙呢?然而解忧公主不是细君公主,尽管和亲之旅的艰辛如出一辙,但解忧公主却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解忧公主初到乌孙时嫁给乌孙王军须靡,被封为右夫人。然而与此同时军须靡还立了一位左夫人(乌孙习俗以左为尊),而这位左夫人恰恰来自汉朝的敌国匈奴。很显然乌孙王是打算在汉和匈奴之间脚踩两只船。由于解忧公主多年没有怀孕,因此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开心。正当解忧公主在和匈奴公主的后宫之战中落于下风时汉匈之间的正面战场也发生了不利于汉朝的动向。就在此时乌孙王军须靡死了,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此时的解忧公主始终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终处在亲汉派和亲匈奴派的矛盾冲突和宫廷王位争夺战的险象环生的逆境中,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志向坚定,极力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致力于乌孙国的兴国之路,一点一滴的苦心经营,站稳脚跟。
解忧到乌孙国后就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的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归靡以后乌孙的经济发展很快:官办的商业和民间的自然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那真是财源滚滚,挡都挡不住,乌孙和四邻国家的和睦关系胜过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来的踪迹,各国民众翘起大拇指赞颂她: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乌孙国走出了一条济世安邦的兴国之路,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如同太阳升到正午一样。
公元前74年当初让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的汉武帝早已不在,继承其皇位的汉昭帝年轻多病,汉朝的国力已不能和汉武帝时期同日而语,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在匈奴贵族心里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面临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一时也左右为难。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难的岁月里,解忧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惊,胸怀全局志更坚。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又和乌孙王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廷,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理应得到有力验证。乌孙王还保证出动乌孙国最精锐的五万骑兵参加东西合击。可是这封上书也很久都没有得到汉廷的答复,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意见甚嚣尘上。
直到汉宣帝即位两年后才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朝的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这一场著名的战事中,乌孙国的精兵更是骁勇无比,乌孙王翁归靡亲自披挂出征打头阵,常惠将军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出谋划策;乌孙的兵马千里奔袭,在汉朝大军远未到来之前,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直捣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带);此战匈奴军败的很惨。不但无数匈奴名王被生擒,连壶衍鞮单于的叔叔、嫂嫂、女儿等亲眷都成了乌孙兵的俘虏,共计三万九千的匈奴将士当了俘虏,乌孙国缴获的战利品大小畜产七十多万头。至此解忧公主成功完成了她和亲乌孙,断匈奴臂膀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和亲女子之中王昭君既不是命运最悲惨者,也不是贡献最突出者,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她为改善汉匈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不过和其他和亲女子比起来她也并没特别突出的贡献,至于和亲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其他和亲女子不也经历过吗?王昭君之所以成为历代和亲女子的代表和她头顶“四大美人之一”的桂冠不能说没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王昭君究竟有多美我们无从得知,但想来其他和亲女子至少应该也不丑吧。至于被毛延寿改了画像这段轶事是真是假也是莫测难辨,只是后世文人一代接一代不断炒作才使她得以大红大紫于历史舞台之上。还有的文人刻意为王昭君编造了悲惨的命运,故意将时间弄错位,把昭君出塞和汉初迫于匈奴淫威的和亲等同起来。王昭君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伟大在于:她具备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和独立人格,不过就命运的悲惨程度和对后世历史的贡献程度而言:她在历代和亲女子中并不算突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