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农村天价彩礼的三大根源
秦玉龙/文
从2013年起,笔者就开始着手调查陇东乡村天价彩礼现象,跑了很多的村庄为何甘肃庆阳农村彩礼这么高。每到一个乡村,都要详细一下当地嫁女彩礼钱是多少。一路下来,原先认为的“越穷越偏远的乡村彩礼越贵”的观点被彻底颠覆了。
从数据对比来看,经济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乡村彩礼并不低,如泾川县北塬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彩礼普遍在20万元以上。偏远贫穷的地方彩礼并非都是天价,如庄浪盘安乡彩礼普遍在十万元以下。所以,“贫穷催生天价彩礼”的说法有道理,但非主因。至于所谓“传统民俗说”更不靠谱,试看从古至今,哪个朝代彩礼动辄几十万元?
《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问题是,这一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习俗,仅靠一纸法令,是很难禁止的。
农村嫁女彩礼钱的飞涨,与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大幅度上涨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期,崆峒北塬乡村的彩礼钱为1000元左右,相对偏远一些的乡镇则为1500——2000元左右。到了2000年后,彩礼一年一个台阶往上涨,2013年涨了200多倍。一个小伙子娶个媳妇,彩礼钱加上修房子、买衣服、金银首饰、办婚礼酒席等一应开支,至少需要二十几万元。到了2018年,农村彩礼普遍20万元以上,最高达30万元,农民娶个媳妇回家,各项费用基本上在四十万元以上。2017年,平凉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000多元,相当于一个四口普通农家10年的总收入。
彩礼钱该不该要?要多少才算合适?女儿的身价高就意味着未来婚姻生活幸福指数高吗?在农村,很多父母都认为,要的彩礼越多,女儿的身价就越高。于是,在男方上门求婚时,女方父母便“狮子大开口”。这种“卖女儿”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这种老祖宗留下来的“陋习”应该革除。
陇东农民有句老话:“你不心疼媳妇,你还要心疼钱哩么!”这里的钱,就是指彩礼。彩礼是“从夫居”的产物,因为女人出嫁后和娘家割断了一切经济联系,所以女方父母有充分的理由在嫁女之前向男方索要一笔彩礼,以弥补这些年在女儿身上的投入和失去女儿的损失,这也是彩礼存在了几千年的合理基础。
问题是,如今无论城乡,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都是“主人翁”,多数女性都有工作或收入,即便没有工作和收入,也可掌控支配家庭财务,要想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并不需要向丈夫伸手要钱。鉴于此,女方父母向男方索要天价彩礼养老的说法,有点牵强。
笔者调查发现,催生农村天价彩礼的原因有三。
一是亲朋之间相互攀比,你家女儿彩礼要10万,我家就要15万,因为钱代表“身价”。
二是黑心“媒婆”哄抬价格,索要彩礼数目越高,媒人抽成越多,一般为5——10%。
三是敦厚乡风不再,农民眼里只有钱,根本不考虑女婿债台高筑,女儿去了怎么生活,只顾眼前利益:抓到手的才是真金白银!过不成了离婚,再嫁一次女儿依然可以收一大笔彩礼……
虽然彩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高昂的彩礼钱和女子的高身价,导致农民经济负担加重,很多家庭都是贷款或举债娶媳妇,婚后背井离乡去打工来还债。双方一旦闹离婚或女方悔婚,男方的彩礼要不回来,就可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继而引发血案。
笔者在这里向所有待字闺中的女孩提个醒:身价可以掰,但千万别让彩礼“绑架”了你的爱情和婚姻。也向为人父母者奉上一句忠告:不要打着传统民俗的幌子“卖女儿”,摸着良心想一想:天价彩礼能买来女儿一生幸福吗?能买来父母安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