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数感所谓的数感是什么意思,一定要从实物入手,让孩子可以快速建立数量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这里分享两个利用实物,让孩子迅速理解物品数量关系的游戏:
1、谁的积木更多?乐高积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颜色鲜艳,如果将积木叠放在一起,视觉对比效果会非常强烈。
选择几块形状大小一致,但颜色不相同的积木,以叠放的形式,随机拼成两列,放在孩子面前。
在积木下附上一张白纸,先问宝宝,这两列各是几个,带着孩子一起数一数,记录下每一列的数量,最后对比积木高度,写下大于>/小于<符号。
从具体的积木数量,到抽象的数学符号,让孩子可以更直观的看到两者间的相互对应情况,更好理解数量大小关系。
2、谁的扑克牌更大?收集10以内带方块/梅花图案的扑克牌,随意扔出两张牌,问问孩子哪张牌代表的数量更大。
相较于乐高积木来说,扑克牌的一个好处在于,可以更直观的看到10以内数量情况。
孩子可以直接点数牌面上的图案,根据点数的结果,直接比较大小。
尤其是扑克牌的对角线上,会直接写下符号代表的数学符号,孩子在点数的时候,可以对应到数学符号上,一举两得。
欢迎大家关注我,跟我一起挖掘更多数学早教方法。
有的人或许天生对数字不够敏感,但是经过一定的锻炼和重复记忆是可以改善的,孩子们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她们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是人一生最好的时候,所以我觉的数感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1.给孩子具体的活动中体会数字的含义,比如:数人头、拿筷子……
2.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多写、多听、多练习,日积月累效果也很显著
3.可以去兴趣班,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方面的教育,更加系统
“数感”这个词已经出现在了新课标的小学教材里,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得到重视,从我们力所能及的方便去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孩子,新时代接触新事物,家长们很紧脚步啊!!
从事幼儿教育有十几年,主要也是主攻幼儿数学和美术这一块,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幼儿的认知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4点去培养
⭐️利用生活化的情境,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学龄前的孩子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孩子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只能看到具体的东西,我们培养他的数感,就要把握生活中的机会,鼓励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探究各种与数学有关的的事物。
比如你拿一个数字“2"叫宝宝认识这个2,单独拿一张字卡,叫他认识相信他要记特别久,而且也容易忘,如果你先拿2个苹果来告诉他,2个苹果宝宝对应的就是数字宝宝2,再亮出对应字卡,幼儿就能快速记住,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数字是很抽象的东西,但是拿实物苹果,它是具体的东西,是符合了他们的这个年龄特征去学习记忆的。
⭐️通过各种游戏中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兴趣美国著名学者拉夫·科斯特游戏的定义认为: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这一定义非常直白的告诉了我们,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因为就孩子天生爱玩游戏。
比如我们在教孩子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开超市",幼儿扮演收银员,爸爸妈妈扮演顾客,幼儿是很乐于参与其中的,爸爸妈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引导幼儿正确找零钱,也可以轮流转换角色扮演。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便于了幼儿更好的掌握。
⭐️让孩子自主探索,主动来内化数学概念让学龄前的儿童从机械式的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向主动构建为主的学习,孩子通过自主实际操作学习体验到了学习过程,在各种操作活动中,主动内化数学概念。在亲历操作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较为深刻的经验,有着较为深入思考的机会,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
如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整点”时,可以通过让孩子拨弄时针,认识时钟的构造以及时钟和分针的运转规律,他自己在操作中感知的结果,远远比我们机械式教给他的更容易掌握。
⭐️学习过程中拓展数学能力培养孩子学习数感,其实也就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化。我们培养孩子的数感,不仅仅是培养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和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过程能力的发展,也是能起到提升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我们教学龄前儿童认识,按规律排序时,可以从简单的ABAB规律中,逐步让孩子拓展到ABBABB或ABCABC。
我们在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数感时,要遵从幼儿身心发展,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