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就是人类当下标准的进食频率虎鲨鱼有多强悍。相比较人类的进食频率,野生动物的进食频率就要低很多了,比如大鲵(娃娃鱼)可以连续一年以上不吃东西,在非洲马拉河中的尼罗鳄也可以在吃下一头羚羊的情况下连续一年不进食,除了这些“抗饿高手”外,即便是像老虎、鲨鱼这种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也可以在吃饱的情况下,连续一周以上不进食(一个月太夸张,而且没有科学依据)。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每天吃东西,而这些野生动物却可以长达一月、甚至是一年不进食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眠”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很强的抗饥饿能力,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动物采用的方法是“冬眠”或者是“夏眠”,通过这种方式,一些无法自己调节体温的动物既能够躲避严寒和酷似,又能“省下粮食”,可谓是一举两得。在这里冬眠(夏眠)的动物中,可以坚持时间最长的应该就是非洲肺鱼了,它可以在干涸的土块中一眠长达3年之久,而且还是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
我们上面说到的尼罗鳄之所以可以长时间不进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夏眠。其实尼罗鳄的夏眠与温度的关系不大,因为它们在流动的水中,而水既能保持尼罗鳄的湿度,又能维持尼罗鳄的体温不发生大的变化。
无论是冬眠还是夏眠,动物都会进入类似于假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动物的体温将到最低,新陈代谢也将到最低,而且由于不活动,新陈代谢的速率降低,它们对能量的消耗也低到了极致。
因此,“眠”是许多动物能够坚持很长时间不进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进食量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列举了两种可以长达1年不进食的动物,这两种动物之所以能够坚持如此长的时间,靠的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简单的说就是不活动。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进食量。
一条成年的鳄鱼能够在抓住一头成年羚羊时,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利用“死亡翻滚”的方式将羚羊全部吃下,一头成年羚羊的体重为50公斤左右,这就是妥妥的100斤,去掉骨头,也至少能够剩下六七十斤。
而老虎的食量虽然在正常的情况下,仅有10公斤左右,但是这只是在人工饲养下,有着稳定的食物来源的情况下。在野生环境下,即使是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它的捕猎成功率也只有2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可能几天都不会捕猎到食物。因此,如果此时一头成年老虎捕猎到猎物(通常是野猪、鹿等),它1-3天内就可以把猎物吃完。
因此,较大的短时间进食量,也是动物能够抗饿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进食方式食肉动物,顾名思义就是主要以肉为食的动物,而肉是一种非常难消化的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吃的都是生肉,它要比熟肉更难消化。而且食肉动物的犬齿比较发达,用来咀嚼和切割的臼齿和门齿退化,这也就意味着食肉动物通常都是无法咀嚼肉的,它们只能将肉切割成适合吞咽的大小,然后“囫囵吞枣”。
本身就是难以消耗的食物,再加上没有经过咀嚼,这让食物在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中,需要待很长时间。比如蛇的进食只能是整只吞下猎物,所以,吞下一只与自身体型接近的猎物,蛇通常会长达几天,甚至是几周的消化时间,如果吞下的猎物大于自身体重,像一些大型的蟒蛇吞鹿,则需要长达1个月左右的消化时间。
其他的食肉动物也是如此,食物大量的进入消化系统,没有经过咀嚼,食物会在消化系统中待很长一段时间。所以,食肉动物能够不进食的时间也会拉长。
第四,自然选择在整个自然界中,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有着能够抗住较长进食周期的能力,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因为,在野生环境下,食肉动物的食物没有保障、尤其是在温带和寒带的冬季,食肉动物的食物会大幅度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动物不能适应长时间不进食,那么它就会被自然淘汰掉,剩下的就是那些能够忍饥挨饿的动物了。
其次,在同一生境中,不可能只有一种食肉动物,而只要存在多种食肉动物,那么食肉动物间必然就会存在竞争。那么如何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呢?捕猎能力和战斗力固然重要,但是有一个能力更加的必要,这就是适应能力。非洲的斑鬣狗体型不如花豹大,群战能力不如狮子,但是它们在非洲大草原上是优势种,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斑鬣狗的适应能力极强,它们是肉就吃的习性,让它们成为了优势种。
同样的,在食物都匮乏的情况下,自然是哪些更能忍受饥饿的物种更容易存活,而它们应对这一难题的方法,除了我们上面说的几点外,还有尽量的吃。在食物不匮乏时,不浪费任何的食物,尽量的提升自己的体重,这样也能够应对长时间的不进食。
人类为什么需要每天进食?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忍受饥饿并不是野生动物的本意,只是在极端的环境下,它们不得不具备了忍受饥饿的能力罢了,而导致它们不得不有这样的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食物的不确定性。
但是,人类则不同,从300万年前开始,南方古猿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人类的地位在不断的提升,这使得人类有了充足的食物,并且作为杂食性动物,人在极端环境下并不挑剔,只要是吃的,几乎都能成为人的“救命稻草”。
食物的保障性,让人类拥有了可以一日三餐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
其次,人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单次能够装下食物的胃以及消化系统的工作频率也逐渐地稳定了下来,这样人类一餐可以吃下的食物就有了限制。这一点从我们小时候大人可以轻松吃下好几个大馒头,而现在的人一个大馒头都很难吃下,就可以对比得出了。也就是说,食物越趋于稳定,人对食物的单次需求量就会越低,相对的,人需要进食的频率也会变高,最终人类才从最早的食不果腹,到一日一餐,再到一日两餐,最后到了一日三餐。
当然,人不是完全没有抗饿能力,在极端环境下,人只喝水不吃饭也可以坚持一周左右的时间,即使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人也可以坚持3天左右(不同人的情况不同,决定了时间的长短)。
但是,人没有必要这样,毕竟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食物是最有保障的。
总结野生动物之所以被人抗饿,是因为野生动物生存至今都是通过了竞争活下来的,而在竞争中,它们的食物一直都是不稳定的,所有那些无法适应食物不稳定性的野生动物就被淘汰掉了,剩下的都是可以吃一顿能够坚持一周以上不进食的动物了。
而人类最初也是这样的,不过随着人类的地位的提升,人类的食物越来越稳定,慢慢的不进食能够坚持的时间也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