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人对于中国功夫的认识中国功夫真的存在吗,大部分来自于影视作品和传奇小说,真实的武功对抗和表演,许多都是程式化的套路,与我们想像的功夫水平差距极大。
现实如此,古代功夫的真实水平又如何?我们当然无法看到,传说中的宝典、秘籍我们更无缘一览,惟一的办法就是从文本当中探究一二。
这里我们就以唐朝为例,看一看当时的武功水平。
先看看唐代传奇中的几则记载。
《太平广记》中,昆仑奴磨勒有一身轻功,可以穿墙越户,把一对青年男女从深宅大院中背出来,如履平地。磨勒使用的武器是一种鍊椎,用它杀死一条巨大的猛犬。
磨勒暴露之后,五十名甲士把他团团包围,他“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翕,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
另一位韦生,擅长使用弹弓发射铜丸,极为精准。他要帮助一位神僧除去一位年轻的徒弟,二人在堂中交手,徒弟手持一支短鞭,在梁间、壁上腾挪飞跃,把韦生射出的铜丸全部敲落,十分厉害。
第三例就是神乎其神的聂隐娘,跟一位神尼学习异术,使用一把三寸长的羊角匕首,能在闹市当中轻松取人首级,来去无踪,玄而又玄。
那么,现实中的唐代武功又是什么水平呢?
我们以隋末唐初为例,当时天下大乱,豪杰蜂起,大家都看到了机会,不管有没有武功、有没有资本,都想成就一番大业。
翻看《旧唐书》中的记载,关于豪杰们的武艺,很少有细致的描述。比如说到薛举的武功,“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他的大儿子薛仁杲,“多力,善骑射,军中号为万人敌”。
罗艺的武艺是“勇于攻战,善射,能弄槊”。
另一位高开道,最大的特点是跑得快,“走及奔马”。还有一位山东人阚棱,擅长使用陌刃,“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
唐太宗李世民帐前的几位大将,尉迟敬德最擅长避槊和夺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程咬金非常勇武,但只说他“善用马槊”。
秦叔宝使一杆长枪,“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归纳一下,这些人的武艺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一是力量和勇气出众,二是骑术,三是射术,四是擅长使用长兵器,比如槊、枪和大刀。
所有这些都有相同的一点,就是非常实用,兵器的体量比较大,重量大、速度快,杀伤力强大,适合在千军万马当中发挥威力。所以这些人最终成为唐初的名将。
初唐时最高级的功夫,就是这样简单粗暴。那些轻灵、神奇、玄而又玄的匕首、弹弓、轻功即使都是真实的,也是太平年代慢慢磨练出来的。
中国传统武术当然是真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有句古话叫“天下有两难,读书和打拳”,需要日复一年的练习,以前的习武之人,除了吃饭睡觉就练武。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存环境,最求的目标也变了,很难做到除了吃饭睡觉就练武。
无论外家内家,少林武当,只要这个人学的是真东西,基本的格斗能力都是有的,很多武术的格斗思想还很先进。很多拳术里所谓的呼吸法、守中、整体发力的思想,在现代搏击技术中同样存在。但是第一,人的四肢大致一样,再高水平的武术家,打起来也和拳击散打泰拳差不多,想打出武侠片那种效果基本不可能。第二,武术固然有实战能力,但是为什么会有人产生武术是假的、武术是花拳绣腿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从武术自己的角度来说,有几个原因。很多武术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武术界流行的一句话是“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用来强调身体素质在格斗中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很多武术流派走向极端,将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身体素质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格斗中其它同样重要的素质。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或者开班授课,哄俩学费。任何一样东西一旦失去它原有的目的和作用,都会出现退化,这是必然的。反观现代搏击运动,借助现代科学的训练模式,有成熟的市场需要,打完之后,受伤之后身体短时间内能恢复,有专业的训练队伍,有强大的医疗保障和商业团队,搏击竞技在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完善,反观传统武术则一直在退化。
千年前的任何学问、技术,今天一定都已经过时了,什么叫传统武术,打死不论,这就是传统!由于传统比武方式容易造成伤亡,且没有了战乱割据的时代背景,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提倡民间练武,尤其是有杀伤性的武术。传统武术诞生的目的和作用没有了,久而久之,传统武术就慢慢发展成了强身健体和花式表演的体育项目。没有了这个传统,还能称之为“传统武术”吗?所以武术没落,就可以理解了。现代人谁会天天练那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