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教程 > 新闻资讯 >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2022-02-06 07:03:09 来源:天空软件网 我要评论()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查看并分享给您的朋友

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明天,日积月累不断总结经验,对天气的变化 和时间的计算进行了初步的测量和探索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

一.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二.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实行计时。讨论太阳光影是怎样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

古人最早用太阳来计时,曰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们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确定出一天后,慢慢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实行划分。例如:古埃及人在确定时间时,是把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确定为白昼,从天黑到天亮这段时间确定为夜晚,白昼和黑夜各被今为12小时。后来古人又学会了更准确的计时方法——用光影来计时。如: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动。后来人们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时。每个时辰为二个小时,所以计算出一天一夜为二十四小时。后来,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发明了分钟、秒!

可见,发明与创造离不开生活和实践。

三.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谢邀,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发明用天干,地支演变为六十甲子,用于一年四季,月,曰,时。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每个月二个节气,前后推转相差不到一两天。而一天当中古时用十二时辰来推算的,与十二地支密切相连。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一年分四季十二个月,月分上旬,中旬,下旬,日分早,中,晚,时分上中下三刻。而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都与天干地支有直接关系。

老百姓用最土的办法观天来判断年月日时,一年四季春暖夏热秋凉冬冻,万物生长发育状况。月有圆缺,日可以根据太阳的变化,树影的移动来判断,在十二生肖中根据动物的活动来判断,总之,劳动人民智慧是从实践中摸索而得来的,网图。

古人言: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一句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台词。这句话代表了一个古代的特殊职业,这种人在古代被叫做更夫。更夫是古代专职夜间巡逻,同时兼任报时的人。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最确切记载,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古人是怎么看日期的,古代人没有太阳怎样判断时间的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其中的“鼓角”、 “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其实,古人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也有着自己的计时仪器,除了通过沙漏、燃香(古时的计时工具大多是线香。古时指"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两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三十分钟)等来计时,古人还发明了日晷、漏刻、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等。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也是后来钟表的雏形。

日晷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 ——日晷[guǐ]。

日晷是我国历史最久远、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天文仪器。公元前1300到前1027年,在中国殷商时期就已经有日晷的使用记载了。而日晷又分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日晷需在阳光下使用,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时刻。遇上有风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古代诗文中常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如贾岛的“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等。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我们能体会到古人计时智慧,击鼓声落,画面出现了日晷上书“大荒落,巳正”,《长安十二时辰》与时间赛跑拯救长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开。整个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都发生在十二个时辰里,从天宝三载正月十四的巳正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结束。

圭表圭[guī]表是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周易》中就有记录,它的原理也和日晷一样,利用太阳射影来计时,日晷还是在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算是一家亲了。

圭表中的“表”是指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圭”则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圭表可以计时还可以用来测定节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劳苦人民的一天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掌握节气变化对古代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夏至日行极北,正午时刻表影最短,冬至日行极南,正午时刻表影最长,春分和秋分太阳出没于正东西,正午时刻表影适中,进而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圭表在古代还有一些象征意义,古人崇尚“至信为时”,也就是诚信,作为测量时间的圭表自然是被认为是诚信的表征。作为臣子、妻子都得恪守圭臬法则,“臬”是表的另一个名称。奉行“男子之蘖"和"女子之蘖",核心就是为人臣,为人妻必须诚信、忠诚。

漏刻圭表、日晷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立竿见影”的效果来发明出的计时工具。但这两种计时工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们需要太阳,一年365天,总不能天天大太阳吧?假如没有了太阳,比如碰上阴雨天、夜晚,日晷、圭表就失去了作用,这时一种突破太阳光限制的计时工具——漏刻应运而生。据记载,西周时候就已经有了漏刻,也称滴漏。所谓“漏”就是壶,可以用来装水也可以泄水,“刻”是记有刻度的箭。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从漏壶中滴出,水位下降,壶中的箭刻也下降,从而确定时间。

早期都为泄水型漏刻,受水压力的影响较大,水位高时,水滴下落过快,水位低,水滴下滴过慢,造成误差。后期的受水型漏刻以恒定的水量注入漏壶,提高了记录时间的精度。为了能使滴水更加均衡,古人还创造性的采用多级漏壶以来平衡水的流速。

水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条件限制的重大进步,但水是一种流体,存在多种形态,受到温度和空气湿度影响,这些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记录的精度,白天和夜晚需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来调整。但是刻漏在寒冷的冬天容易结冰,所以也有了用流沙代替水流的刻漏。

浑天仪在学会运用水流动来计时的基础上,以水作动力的计时器也问世了。相传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就是用水作动力,可以准确记录日出星辰。唐朝的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了第一代水运浑天仪,它可以模仿天体运动,也可测定时间。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浑天仪上装有日、月两个轮环,以水击轮,令其自转,浑象转一周即为一天,日便环转1/365周,仪上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这是一个设计十分精妙的机械,媲美现在的挂钟一样准点报时,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有了这么一个开端,后面的发明自然是接踵而来,北宋的苏颂等人发明了水运仪象台,相比水运浑天仪,它的齿轮机构更加复杂,精度也更高,意义最大的是在仪器上装有一擒纵机构——“天衡”,这一机构可以让齿轮由连续运转转为间隔运转,即减少了机械疲劳,又提高了精度,一举两得。

以水作动力的计时装置,虽然水易得,但在冬天夜晚温度很低,水极易结冰,那岂不是这些计时装置都失效了。纵使古人可把几种计时器结合使用,也不至于影响生活,但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这时古人又采用流沙作动力,明代詹希元发明了五轮沙漏,由沙池、斗轮、减速齿轮组和刻度显示器组成。但五轮沙漏易堵塞,后由周述学改进,《明史·天文志》:“厥后周述学病其窍太小,而沙易堙,乃更制为六轮,其五轮悉三十齿,而微裕其窍,运行始与晷协”,成为六轮沙漏。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利用水作动力制造了大明殿灯漏,它可以“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计时工具的发明很大程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是很多现在历法计算的基础。

热门软件

  • 电脑软件
  • 手机软件
  • 手机游戏
更多>

用户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