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湘绮楼日记》主要讲了些什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表里俱澄澈”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里的词句。全词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全无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不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苍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弦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1132年~1170年),1165年知静江(桂林),1166年受政敌谗害落职,北归经洞庭湖时即兴写下这首成为他代表作的词作。词人借洞庭月夜之景,抒发了自已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上阕第三韵“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的主旨。它意象丰富,不仅仅写了秋月秋水的澄澈之美,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下里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和污染,清澈透亮,仿佛是一个琉璃世界;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扁舟上的我,也如秋月秋水澄明透亮,是一个坦坦荡荡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更是写自己品格之美,并为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埋下伏笔。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形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难道不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吗?有人说这两句可集成一幅对联,细品之,确是一幅好对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
下阕中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呼应了上文的“表里俱澄澈”句,表白了自己内心世界是冰清玉洁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被免职,但心里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做人做事无愧于天地,大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感,但语气中有愤怒、有失望,又有自我安慰、自豪的情绪蕴于其中,情感挚真。
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一脉,他是豪放派词从东坡到稼轩的一个过渡性词人。代表作有《念奴娇•过洞庭》《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等。
原创文字 下载注明
近代上海可谓是一个大染缸,花花绿绿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不过,颜色最深的则又数黑色。
上海,从一个小县城成了一个号称“十里洋场”的繁华都市,是无数人曾经魂牵梦绕的好去处——
有钱有势的人,可以去十里洋场享受人生,感受感受人世间的繁华,过一过一掷千金的豪爽和刺激。
没钱没势的人,也有无数人头也不回的扎进上海,想在这里打出一个前程,挣一个名利双收!
后来,有4个有钱有势的花花公子,在这十里洋场中“玩”出了一个所谓“民国四公子”的诨号,也算是在这个染缸里刷出了自己的声望。
这“民国四公子”,即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皖系军阀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和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儿子张孝若。
张謇在政界虽然没多少影响力,可是在商界,却称得上是一代大家,一生经营,积累家资无数,张謇一出生便含着金汤匙,一个没有任何争议的富二代!
既然是富二代,家里这么多钱,自然要好好享受人生,一个有钱男人享受人生自然也少不了一样——女人!
张孝若生于1898年,此时张謇已经45岁,可谓是老来得子,张家恐怕恨不得将张孝若宠到天上去。
不过,张謇倒也很看重对儿子的教育,张孝若的学历也很高,20岁时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成功拿到了学士学位。
当然,张孝若学历高,却不意味着不会玩,也不好女色。
他有一个小妾——李复初,曾经是上海的一代名妓,他的手下陈葆初和薛秉初为了巴结他,便花钱买了送给他,他收到这份礼物后,倒也很开心,娶她当了姨太太,两人很是缠绵。
1935年10月17日,张孝若搂着自己的姨太太李复初如往常一般,在床上睡得很香,温柔乡里享温柔,的确很让人陶醉和痴迷。
可是,突然有人打破了宁静,闯到了他们的房间,手持着枪,对着床上打了一通,张孝若和李复初双双中枪。
这个人看到张、李两人中枪后,急忙飞身下楼,试图逃跑,却因为打不开门而选择了开枪自尽。
这个凶手也不是别人,正是张家的一个仆人——吴义高。
可是,张孝若的死,矛头为什么会指向上海大亨杜月笙呢?
这事得从杜月笙在金融业站稳脚跟后,向实业界扩张开始说起。
张謇虽然花了不少精力培养张孝若,可是,时间终究太短了,他在1926年病逝后,他的弟弟张察又遭到了国民政府的通缉,张家便落到了张孝若的肩膀上。
只是,张孝若一个花花公子,骤然接受家业,难免应付不过来,从而导致了张家实力的跌落。
所以,杜月笙走向实业界的第一步便挥拳打向了张家!
杜月笙为了拿下张家的大达轮船公司,趁着张家因为经营不善,让大达轮船公司陷入困境的时机,趁着大达股价猛跌的势头,让人暗中大量买入大达的股票,从而聚少成多,让自己一跃成为了大达的大股东。
杜月笙在拿到了足够多的股票后,先是买通上海社会局局长吴醒亚干预,然后又煽动股东要求召开股东大会,重选董事长。
杜月笙这一手,张孝若显然招架不住,于是只能老老实实地召开了股东会议。
1933年的股东会议上,凭借杜月笙的诸多手段,他一放出要竞选大达轮船公司董事长的风声,自然没有通不过的,他也因此顺利当上了大达轮船公司的董事长,而张孝若却只能向他低头,屈居于总经理一职。
可是,这还算不完,杜月笙为了彻底架空张孝若,又让自己的手下杨管北担任经理,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
1935年,杜月笙更是当上了上海船联会的理事长,张孝若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杜月笙一步一步往上走。
这一年,张孝若一死,杜月笙便又迅速以大达轮船公司董事长之职兼任总经理一职,大达自此彻底地落到了杜月笙的手里。
对于张孝若的死,他的母亲竟然声言“不必深究”,也让人惊疑不定,她是不是受到了威胁?否则的话,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死,怎么可能不追究,不还他一个公道?
此外,“张案”凶手吴义高的遗孀和儿女也受到了杜月笙的庇护和照顾。
这么一来,杜月笙为夺张家产业、彻底掌控大达轮船公司而暗杀张孝若的说法便开始流传开来了。
不过,因为张孝若当场中枪身亡,李复初在不久后死去,吴义高也在逃跑无望后举枪自尽,线索几乎断绝,真相究竟如何,也成了一个谜。
也有人说,吴义高原意是想杀李复初,张孝若只是被误杀。
吴义高想杀李复初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有一个儿子,曾在大达轮船公司上班,但是突然被炒了鱿鱼,吴认为是李复初吹了枕头风的原因,所以记恨李,于是寻机暗杀李复初。
可是,吴当时是张家家仆,想杀李复初的机会很多,如果不是为了杀张孝若,他完全可以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只杀李复初而不伤张孝若。
又有人说,吴原本是求李复初给张孝若吹吹枕头风,给他儿子谋一个好差事,不料竟被拒绝,所以怀恨在心,对李起了杀心。
说法芸芸,终究难下定论。
再回头看杜月笙买凶杀人一说,如果杜月笙真的为了夺取大达轮船公司而对张孝若痛下杀手的话,实际上不用等到1935年,1933年时想做便能做的事,为什么要等到1935年?
更何况,1935年的时候,张孝若已经几乎被杜月笙架空了,张孝若在或者不在,对杜月笙掌控大达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杜月笙为什么要杀他?
此时的杜月笙也极爱惜自己的羽毛,想尽办法地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他绝不可能为了一个已经被架空的张孝若去毁掉自己的形象。
至于杜月笙庇护吴义高家人一事,恐怕也只是他在刷声望罢了。
杜月笙庇护过卢筱嘉,能说江浙战争是他在幕后挑起的吗?
杜月笙善待黎元洪,能说曹锟贿选是他操纵的吗?
杜月笙照拂杨度,能说袁世凯复辟是他策划的吗?
显然不能,以杜月笙当时的行事作风,他确实很可能会为了所谓的“名声”去安顿好吴义高的家人。
张孝若被杀一案,已过去近八十几年,真相到底如何,恐怕也只有当事人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