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熊猫是食肉动物吗。
生物进化的定义就是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演化过程。而熊猫的祖先始熊猫是纯正的食肉动物,到了现在熊猫就变成了主要以竹子为食的动物,这算不算一种进化失败呢?我们认为不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始熊猫复原图)
熊猫的进化史我们了解一些远古的物种,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这些物种的化石。通过动物化石的C14(碳14)的衰减度,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种动物生存的时间,通过头骨化石牙齿的结构与现在动物的牙齿结构的相似度能判断其食性等等。
在与现在熊猫最接近的就是在我国云南地区发现的一具“类熊猫”化石了。从化石的研究看,这种类熊猫的与现在的熊猫相似度很高,而且根据化石体内残留物的化石以及头骨化石分析,这种动物是食肉动物,生物学家们将这种类熊猫命名为“始熊猫”,它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
之后,我国的生物学家又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发现了一种小型熊猫的化石,根据化石研究发现,这种小型的熊猫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它的体型仅有现在熊猫的一半大,从化石的头骨化石看,那个时期的熊猫已经具备了杂食性动物牙齿的特点-犬齿比始熊猫退化,而臼齿发达。
虽然熊猫食性的改变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亚热带竹林的生存环境),熊猫的体型逐渐变大,成为了现在的“国宝”大熊猫。
也就是说,大熊猫的进化史是从大到小再到大的进化过程。
(始熊猫化石)
那么,大熊猫从肉食到以素食为主的进化过程是不是一种失败的进化呢?我认为,大熊猫从食肉动物进化为以竹子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并不是一种失败的进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01 进化的本质
动物的进化,从表面上看确实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但是,进化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在800万年前,始熊猫生存的时间段内,是哺乳动物空前发展的时期,各种哺乳动物从大到小应有尽有。在这种环境下,始熊猫拥有足够的肉类来源。所以,仅靠吃肉它就能存活。
到了距今300万年前,地球上的环境由温暖到了寒冷,这个时期就是上新世的晚期,由于气候寒冷,许多植被的削减,熊猫为了生存体型开始变小,而且食性也有肉食变为了杂食性。
到了现代的大熊猫,原本竹林生活的小型熊猫因为没有竞争者,而且在竹林中天敌较少,所以慢慢的它成为了以竹子为主的杂食性动物(99%的食物都是竹子)。
因此,每一个时期的熊猫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从这方面看,无论是始熊猫还是小型熊猫还是现在的大熊猫都是在进化。而大熊猫依然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进化成功最好的诠释。
02 身体结构
虽然大熊猫是个表面上只会吃竹子的“萌货”。但是,从生物学的分类上看,它依然是食肉目下熊科动物的成员,并且大熊猫的牙齿并没有退化的痕迹,消化道也没有任何的改变,也就是说,只要大熊猫想吃肉,它就能再次适应以肉食为主的生活。
只不过,竹林中没有天敌而且没有同食物的竞争者,所以,大熊猫习惯这种“无世无争”的生活罢了。
总结其实,进化本身就是为了生存,而大熊猫正是凭借食性的改变生存到了现在,所以,大熊猫的食性改变是一种进化,而不是进化失败。
你认为呢?
提到熊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但其实熊猫这个名字不属于大熊猫,而属于小熊猫,而且大熊猫和小熊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并且二者几乎没有亲缘关系。那么,“熊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它是熊还是猫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熊猫”的由来早在1902年,英国动物学家迈克尔·罗杰斯·奥德菲尔德·托马斯来到中国,在四川收集到了一个动物头盖骨的标本,他发现该头骨与家猫有些相似,但是比家猫大,部分特征与现存的浣熊头骨有些相似,因此托马斯将其命名为“小熊猫”。这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次出现“熊猫”这个词。
不过,小熊猫刚被发现时,曾经被放入了浣熊科和熊科,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通过系统发生学对小熊猫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它与熊科动物没有太大的关系,与浣熊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二者分化时间较长,所以小熊猫之后被分成了单独的科-小熊猫科。
那么,大熊猫又是怎么来的呢?
虽然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物种,但是它与小熊猫一样都是外国人最先研究的。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法国的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同样是在四川发现了全身由黑白毛发覆盖的类熊动物,他将该动物命名为“黑白熊”。由于戴维德是第一次见到该物种(那可比吗,这可是我国独有的物种),所以就从当地带走了一个标本带回了法国。
戴维德将标本带回法国后交到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手中,通过爱德华兹的研究,他发现该物种虽然与熊科动物很像,但是牙齿和骨骼结构更像是浣熊,因此,他将黑白熊改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思就是与浣熊相似的兽),而这正是现在大熊猫所用的学名。
之后随着小熊猫的被发现和命名,一些学者根据大、小熊猫的相似性主张将大熊猫也划入小熊猫科中,此时大熊猫的中文名才被确立。具体的时间从一些记载看,大约在1938年,因为早在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对熊猫进行了描述“熊猫、兽名,似猫而善升木”,最关键的是从配图看就是小熊猫而非熊猫,而到了1938年出版的《辞海》看,熊猫就成了如今大熊猫的描述。由此可见,大熊猫的中文名就是在1915-1938年之间被确立的,而它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小熊猫最先被命名,而大熊猫恰好与之有相似的性状。
“熊猫”是猫是熊?熊猫还有一个别称“猫熊”,这个名字其实是学名翻译而来的,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来历,而从上面的介绍看,熊猫其实是指大熊猫和小熊猫,只不过,在我们现在的固有认知中,大熊猫早已把小熊猫取而代之了,所以熊猫在如今成了大熊猫的代名词。既然熊猫是指两种动物,我们就分别地来说一下吧。
小熊猫既不是猫也不是熊,根据基因测序,它与现存的熊科动物相差甚远,反而与鼬科、浣熊科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它们分化时间较长,所以小熊猫是鼬总科(包括小熊猫科、浣熊科、鼬科、臭鼬科)小熊猫科下的动物。
而大熊猫就不同了,它不是猫,而是熊。对于大熊猫是熊,小伙伴们之所以有疑问就是因为它与其他熊科动物有着较大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食性,大熊猫的食物99%的是竹子,而其他熊科动物,虽然在食物中也有植物性食物的占比,但是占比大都在40%以下。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大熊猫的演化史,就对它主要吃竹子的习性不意外了。
首先,在熊科下一共有三个亚科熊亚科、眼镜熊亚科以及大熊猫亚科,而大熊猫之所以独成一个亚科就是因为它与其他熊科动物分化时间较早,独立演化时间较长的缘故。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大熊猫的祖先与其他熊科动物早在800万年前就分开演化了,在这时期,大熊猫的祖先叫做始熊猫。始熊猫是一种主要以肉食为主的动物,不过它算不上凶猛,因为它的体型只有狐狸大小(比狐狸胖一些)。
较小的体型加上食肉的习性,让始熊猫必然会处于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冲突中,而从食肉动物的演化史上看,此时正值猫科动物(尤其是剑齿虎亚科,因为猫科从10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高速演化)兴盛的时期,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生态位,势必会与猫科有很大的冲突。但是当时猫科动物体型较大、还有着短刀一样的犬齿,在竞争上始熊猫必然会被淘汰掉。因此,为了减少冲突,始熊猫开始向高海拔的森林深处迁徙,不过这个选择让始熊猫躲过了残酷的竞争。
到了距今约300万年前,始熊猫演化为大熊猫小种,此时大熊猫小种的体型比始熊猫略有增加,从化石复原看,就像一只胖胖的狗。这是改变生存环境的结果,而且从大熊猫小种的牙齿磨碎以及出土环境看,此时的大熊猫小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食物是竹子了。
高海拔竹林的生活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避开大部分的食肉动物,毕竟在竹林中,除了竹鼠外,几乎没有中大型食草动物生存。靠着食性的改变,大熊猫小种体型逐渐的增大,此时到了大熊猫演化史上体型最大的阶段-巴氏大熊猫。巴氏大熊猫的体型比现存大熊猫要大10-15%之间,由于体型变大,竹林生活的安逸,大熊猫彻底留在了这里,并于距今约1万年前演化为现代大熊猫。与此同时,随着食物中竹子比例的逐渐增加,大熊猫由于极少能吃到肉,所以它的一个可以感受到肉鲜美的基因失活了(T1R1基因)。
因此,从大熊猫的整个演化史看,它们的祖先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竹林生活,并且逐渐的适应了粗纤维的竹子,才让它们在竞争中成功地存活了下来,而正是这一系列的改变,让大熊猫与其他的熊科动物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比如生活在竹林中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再加上不需要要经常捕杀猎物,所以它的毛发不再是伪装色、再比如由于进食粗纤维的竹子,其牙齿磨碎严重等等)
总结大熊猫的名字其实是来源于更早被命名的小熊猫,之后大熊猫凭借着“国宝”的身份,成为了熊猫的“代言人”(小熊猫已经哭晕在树上)。不过,从物种分类上看,小熊猫被拿走“名字”也不冤,毕竟它不是猫科动物,也不是熊科动物,而大熊猫就不一样了,它们与其他熊科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只是因为在竞争中,大熊猫的祖先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才让它看起来不太像熊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