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列举所有出现过的手枪子弹口径不太现实,因为历史上美英德法俄日都曾有过自己的弹药体系,口径当然也不尽相同任山河战斗遗留大量子弹。要是一次性把手枪的口径和种类列出来,那真能让人绝望,从19世纪定装手枪弹出现至今,有超过200种弹药,同一种口径药室容积不同还能搞出好多种出来。
所以别扯了,还是精简着说一下吧。我们来看看美国市场上现在最流行的几种弹药,每一种嗲表一个口径。从左到右,口径和药室逐渐增大,分别是:.22长步枪弹,.380ACP,9mm鲁格弹,.38 Special,.357马格农,.40史密斯威森,10mm Auto(手枪/冲锋枪弹),.44 Special,.44马格农,.45ACP,.50AE,.500史密斯威森马格农。
美国军用和民用市场最常见的几种手枪弹
当然了这里指包括了美国和欧洲的口径,没有包括苏联/俄罗斯的。要说苏联的手枪口径,最有名的就是这个托卡列夫7.62x25mm手枪弹了,TT1933/国产54式手枪用的就是它,由于初速高达450m/s,这弹药穿透力相当强。托卡列夫的口径之所以这么特立独行,和欧美任何一种口径都不同,是因为它是从德国的7.63x25mm毛瑟弹的国内仿制版。
托卡列夫手枪,俗称大黑星
当然了,苏联也是有好几种9mm手枪弹的:
从各国军警手枪配发情况看,9mm口径属于是大势所趋,其中又以9x19mm鲁格弹最为常见。一是这种弹威力适中;二是后坐力相对较小。伯莱塔92,格洛克19,西格绍尔P229。我国也不例外,比如我们的92式手枪警用版就是9mm的。不过军用版本就比较有意思,是5.8mm,为了增强穿透力还选择了尖头弹。这个也算是比较罕见的一种做法了。
伯莱塔92f
格洛克19
西格绍尔 P229
92式手枪
首先得说你观察很仔细,也愿意思考,注意到了弹药的问题。另一方面影视并不代表真实。
拿红军甚至后来的八路来说,缺弹是常态,甚至比少枪都严重。因为子弹是消耗品,并且是一种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没有全套设备你手工连个弹壳都做不出来,更别提量产了。
所以当时子弹供应的大头还是靠缴获,要求不打无利的仗,因为如果缴获的军械填补不上损耗,几仗之后就赤手空拳难以为继了。
后来有了兵工厂,子弹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复装子弹。战场上的空子弹壳,捡回去重新装药加个弹头再用。八路当时后勤要求交多少弹壳领多少子弹,战士打了的空弹壳都要收集起来。其实就连日军也是要求收集空弹壳的。
记得以前看129师战时新闻报道,里面有几个战例让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在辽县的一次伏击,地方干部和群众要求经过的部队干鬼子一下。部队了解情况后觉得可以打,理由之一就是他们之前捡了一批阎锡山部逃跑时遗留的弹药,供应充足。有多充足呢?他们的机枪有140发子弹。因为子弹受过潮,机枪手把每一发子弹都在火边烤过,然后一发一发合膛。开打以后指挥员就守在机枪旁边,看着机枪把那140发弹全部打出去了才算放心。
另一个是攻击某村中的日军。当时供应紧张,平均每支枪只有两发还是三发子弹,但边区造手榴弹比较多,于是号召部队不开枪,节省子弹,打手榴弹。结果重伤抬下来的战士看到指导员说的还是,我打了多少颗手榴弹,打倒多少敌人,没有打一颗子弹。
老电影有时候会对此有所体现。《董存瑞》里面,进了主力部队也就是5发子弹,老兵打了两枪就站起来冲锋,他傻乎乎把5发子弹都打了,这下傻了。
至于现在的片子基本就别指望这些细节了,其实要表现也很简单。当时战场上子弹无非三种状态,散装、插弹夹或者子弹带里、装弹药箱里,多弄些木箱堆着抬着就表现了。
不过作为观众,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非要影视里演出来你不怕为难死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