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第一人”东汉蔡伦与西汉古纸的出土
——社会紧急救助报道学文物考古案例解析(一)
刘荣庆
纸出现以前,竹简、木简曾是中国人纪事、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汗牛充栋”、“韦编三绝”,反映的正是秦汉之前中国人用竹简、木简追求知识与交流思想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公文,“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一石(120斤)当然指木简、竹简,而非绢帛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缣,即双丝的细绢、素帛。从公元前179年-前143年西汉发明纸,到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再到8世纪造纸术引入大食帝国,方始向全世界逐步传播。12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家造纸作坊,西方人告别了用莎草纸、“羊皮纸”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
[美]麦克·哈特说:“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造纸术,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一项伟大技术。从此,人类知识和文化交流、新闻信息传播插上了翅膀。造纸术在中国经过了从创造实用到普遍推广的历程。现代造纸史界与新闻传媒为确定造纸术首创者,曾经发生过一个又一突发性事件——伴随考古发掘古纸实物出土的问世,出现的争论尤其激烈。媒介超脱于学术门派之见与权势功利,直面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公正传播科技信息报道案例,丰富了社会紧急救助报道学的探索范畴。
(一)“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引发的争论
化学家袁翰青(1905年9月7日—1994年3月2日)在《科学通报》(1954年第12期)上首次提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许多古代的发明创造都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到的,往往无法归功于哪一个人。造纸术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在蔡伦之前已经有纸,这种说法将更合乎历史的真实情况。袁翰青认为,像造纸这样一门多原料、多工序、多品种的技术,由一人发明,似乎不大符合实情。尤其是蔡伦作为一个太监,知识面有局限性。袁翰青《造纸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这篇文章,引起了围绕“西汉是否已有纸”这一问题的争论。1955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工作的张德钧,撰文反驳袁文观点。
袁翰青的说法,其实并非标新立异。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书法家、书画评论家张怀瓘就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也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均认为蔡伦是造纸术改良者。
1979年主管造纸局的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1915年9月19日—2001年7月8日)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东京造纸博物馆时,发现展览说明中说“蔡伦以前的西汉已经有了纸”非常生气,认为这与中国的历史定论不同。代表团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媒体报道陕西扶风发现蔡伦之前的西汉麻纸。轻工业部从这时起正式介入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论战。轻工业部指出,主管造纸行业的造纸局对全国纸史研究拥有管辖权,与此相关的作品自1979年起应报造纸局审批,“取得正式批文后才能发表”。轻工业部造纸局是“全国唯一权威、合法的”检测出土古纸的技术中心,其它所有单位和个人的检测,如与造纸局有不同的判断,“在法律面前是无效的”。
1987年9月11日,中国造纸学会举行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大会。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副主席周培源(1902.8.28-1993.11.24)说,“决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大会最后宣布:“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为期30年的纸史争议自即日起告结束。”1987年9月12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纸史争议的“官方定论”。《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消息《专家确认蔡伦发明造纸 西汉的“灞桥纸”是废麻絮》。
《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中国人》(段继刚 民间微信号 gh5101e68d68d4 2022-11-16 22:23)说:“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蔡伦发明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造纸方法,首创出了以植物纤维做原料的纸,被国内老百姓尊奉为‘造纸祖师’,也被海外人民誉为‘造纸第一人’”。
《文史哲》原编辑部主任、《蔡伦造纸与纸的早期应用》的作者刘光裕说:“中国东汉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由于他发明了纸,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蔡伦不是最早造纸者,而是东汉造纸的最终成功者。资料表明,从最初造纸到蔡伦获得成功,经历了漫长时间。而纸的发明者,就是在这漫长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所有人组成的一个无名群体。作为最终成功者的蔡伦,是该群体中唯一留下真实姓名者,是集造纸技术大成的杰出科学家,他把中国造纸技术提升到成熟阶段。称他的功绩为‘改良’,与史实不符,有掩盖历史真相、混淆视听的消极作用。”
2005年10月,湖南省岳麓出版社出版了《纸祖千秋》。这本近55万字的文集收录了100多篇文章,清一色地由坚持蔡伦发明造纸术观点的人撰写。2008年10月,北京奥运会过后不久,有人提出,将蔡伦故里湖南省“耒阳市”改为“蔡伦市”,做好蔡伦这篇文章,用好蔡伦这块瑰宝。
蔡伦墓所在地、国内首家纸文化博物馆——陕西省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馆长高尚认为,直至目前尚无人能完全证实蔡伦不是我国造纸术发明人,而造纸术不管是蔡伦受前人启示、借鉴还是独创,他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都是功不可没的。就目前资料看,蔡伦之前尚没有加工植物纤维制成的纸浆,而蔡伦是有意识采用植物纤维来加工纸浆并规模生产的。考古工作也可能会出现纰漏,比如在西汉的遗址上,也有可能出现东汉时期的物品,要证实其年代,还需要做 细致的工作。虽有文物出土,提出观点前也应进行严谨的论证。
几十年来有关西汉纸的争论,主要发生在文物考古学者、自然科学史(纸史)学者与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蔡伦故里与蔡伦墓文管机构领导人(也有些纸史学者)之间。
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说的依据,最早载于《后汉书·蔡伦传》:“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行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二十史[2]后汉书卷一百八·列传第六十八蔡伦传》第10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6年第1版。)
“缣贵而简重”,言简义赅地概括了纸的价值。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前140年),齐人东方朔用三千枚竹简给武帝写了一个“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奏本,由两个人抬进宮去。汉武帝依次阅读,用两个月才看完(事见《史记滑稽列传》)。缣帛柔软、平滑、轻便,易于运笔等,但价钱昂贵,不易久存,难以普遍推广使用。汉代一匹缣帛(2.2×40汉尺)的价钱当时可买六石(720汉斤)大米。
所谓“蔡伦发明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造纸方法”,指的主要便是这个历史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不要小看这17个字,它可是人类造纸史上的分水岭。蔡伦首次采用树皮作原料造纸,是一重大创造,由树皮而树木,开创了近代木浆造纸的先河。
《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时(58年—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桓帝之命,在元嘉元年(151年)补写的,距离蔡伦去世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堪称信史。《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价“(蔡)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虽则涉及才学,但重在资政上的贡献。
2004年7月5日人民网中国造纸学会顾问余贻骥教授撰文《“西汉纸”不属真正纸 蔡伦造纸术不容推翻》。2019年11月27—28日在安徽泾县2019纸史和手工纸研讨会上主编两部专著——《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和《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 (原轻工业部制浆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纸史和纤维形态平山县~9了)析专家王菊华《从放马滩纸地图的再观察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记载不能改变》的报告。
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潘吉星(1931年-2020年8月23日)在《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中称,模拟实验表明,从东汉麻纸的质量来推断,其制作过程大致是:首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等原料切碎,煮烂,使原料里所含纤维分离出来,成为纸浆。然后,再经过捶打,加进粘汁,溶在浆中,成稀糊状物,再用细竹帘一张张地均匀地捞出,从帘上取下,铺平,晾干,而成为纸。当时已经具备了原料处理、制浆、打浆、抄纸、干燥等主要工序,其基本工艺原理沿用至今。特别是蔡伦首创的石灰碱液蒸煮新工艺,加速了纤维的离解净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这正是后世化学制浆技术的雏型。潘吉星的代表作品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国火药史》《天工开物译注》《中外科学之交流》,主编《李约瑟文集》等。1987年,潘吉星在日本讲学时,曾对纸下了这样的定义:首先是植物纤维;第二,这种植物性纤维是单个的,即一根根分散的纤维,它们被分散、提纯,然后再交织组合起来;第三,表面平整;第四,具有实用性,例如包装、书写用;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物理强度。以此标准,潘吉星认为,无论是陕西“灞桥纸”,还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纸”,都具备了纸的要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潘吉星也由此得出“蔡伦前中国就有纸”的结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李晓岑,将揭示传统造纸的不同工艺体系,作为研究早期古纸起源和发展的突破口之一。2012年,为研究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和早期的造纸工艺,李晓岑到甘肃文物考古所,用实体显微镜对放马滩纸进行观察和照相。“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纸张没有帘纹,较厚,纤维分布不均匀,这正是中国传统造纸法中浇纸法的技术。这种技术如今在云南的傣族、新疆的维吾尔族中仍然有应用。”(另一说,现在“浇纸法”在中国西南、西北以及东南亚和南亚仍有广泛分布。)他提出传统造纸有两个技术体系,一为浇纸法造纸,二为抄纸法造纸。应重视对我国各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早期古纸都属于浇纸法生产,工艺上具有明显的特征。2016年11月25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的第14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首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晓岑表示,浇纸法造纸是中国最早发明的造纸方法,在陕西灞桥、中颜,甘肃悬泉置、金关等地都曾出土浇纸法西汉古纸,又称之为非蔡伦系的造纸方法。目前最早的西汉古纸是在甘肃省放马滩出土的,据墓葬的年代推算,早于蔡伦造纸250年。而蔡伦是另一种造纸术即抄纸法造纸的发明人。浇纸法和抄纸法造纸的原料选择、所用的工具以及工序、制作工艺和所造纸张特质,存在不同,说明传统造纸存在浇纸法造纸、抄纸法造纸两个技术体系。(新华网2016年11月25日《蔡伦前两百五十年,中国就出现造纸术?》原载中国教育报)
“媒体贯彻突出民俗个性与精华的报道原则,存在自身对民俗新闻题材的选择和信息传播的自证预期,在传播流程中又与新闻控制密切关联。因为,保护民族民俗文化个性与精华,不仅是媒体在传播流程各个环节中要贯穿的信息内容和新闻从业人员自觉、自律的职业行为,也可能转化为政府行为、社会公共行为。”(刘荣庆 刘婷《新闻民俗学》上卷第260—26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刘荣庆,笔名卜元,号新丰醉翁,1940年农历10月16日生于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创建学科有新闻民俗学(同名两卷本专著于200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社会紧急救助报道学(两卷本100万字已结集待出版)。散文随笔游记四卷本300万字《从新闻黑洞跳进又跳出》由作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两卷本《诗画比翼》已结集待出版。中国民俗学会员、陕西民俗学会顾问,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和电影质量检测中心专家库成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顾问。
如今——
八十老翁血气衰,
电脑练笔防痴呆;
疫情施虐奈如何,
《双子星》里寻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