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蒙古人南下建立了元王朝,而这个建立于战争与征服中的王朝虽盛极一时,但也命中注定来的快,去的也快。
当时的宋朝已经发展出资本主义的雏形,正如公知的那样,宋朝的富裕程度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是数一数二的,不仅诞生了世界最初的纸票和银行系统,还有远渡中东、欧洲的跨洋贸易。钱多了,生活条件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习惯了“资本主义”的宋朝人自然对于元朝的封建农奴制非常不满,因此,在元朝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宋朝旧地的叛乱就不曾停息过。
忽必烈自然不能对叛乱放任不管,在连绵不绝的起义之众,元朝廷赶到无比称重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一种专为巩固统治的“行省制”应景而生,并一直沿用至今。
内部腐败到一定程度,制度再优也没多少用处,元王朝最终还是在风雨飘摇中被推翻了,但行省制度却因为太过新进而得以保存。
安徽人朱元璋推翻元王朝后,在江苏的南京称帝并建立了明王朝,起初朱元璋是想将国都定在安徽凤阳老家的,并提出了一堆理由:
南京距离中原太过遥远,不易威慑北方。(这一点在朱元璋死后的燕王谋反中得到证实)而凤阳这个地方,正好就处在明王朝的正中心,且凤阳还有长江、淮河作为天险防卫,运输粮食也很方便。
皇帝难得提出这么多理由游说,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但刘伯温却嫌弃凤阳的风水不好,当然那些大臣也不想搬出奢华的南京城去较为偏远的凤阳重建朝廷,在众望之下刘伯温向朱元璋上书称:
“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刘伯温一说群臣附应。迁都的主意虽打消了,但刘伯温得给朱元璋一个台阶下,便和群臣商议,最终得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将安徽与江苏合二为一组建一个全国最大的省份——南直隶省。此举既可以让凤阳拥有首府地位也可以保全南京的帝都身份。洪武11年,随着南直隶省的规划,南京这才正式成为首都。
自两晋就开始的经济中心南迁在民初初期就已经完善。今江浙一带自宋末开始就已经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称。在明初,南方鄱阳湖水战后就已经没了战乱,再加之南方水稻每年至少两熟,经济恢复的非常迅捷。而北方则要等到永乐皇帝带着大量南方移民迁都北京之后,才逐步稳定。
也就是说在元末至明前中期的一段时间里整个北方连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都没有,再加上元末的黄河水涝并没能完全治理成功,经济和产粮自然差之又差。
也正因南方经济条件稳超北方,明洪武年年间的不止有天下才子半出江南的说法,还有“南北榜案”的闹剧。
永乐年间,永乐大帝朱棣为了远征北元而大量向民间征调人力、物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向各地商人开放贩私盐的资格。不过这需要这些商人将自己的粮食、棉花、煤炭等战略物资送到北方前线来换取盐引。
这一措施本是为了扶持北方的经济,也确实诞生了晋商这一支昌盛明清两代的商队,但位处南方的徽商也看到了商机。他们比起晋商更有大运河之便利、南直隶省做后台,在明中期迅速崛起,并将南直隶省的经济带上一个新的巅峰。
扬州、南京的盐商文化就是在此时发展出来的。据有效文献统计:明前期,南直隶省的税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朝廷官员一半都是出自南直隶省且随着每期科举逐步增加。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朱棣迁都北京后,差北京话为全国通用语,但朝廷中绝大多数的人,包括皇帝、宫中妃子都是以说江淮官话为主(诞生于江苏、安徽两省江淮地区的方言,即民间说法中江苏话、安徽话的官方称呼,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现今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
南直隶省虽强,但似乎明朝统治者并不担心它会发生造反和割据。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南直隶省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由朝廷直接把控的地方;其次这里是全国最富,没有天灾、没有战乱,基本没人会放着好日子不过。
再加之安徽是朱元璋老家、南京是旧都并有一套随时都可以启用的备用朝廷,当地爱国情怀颇高更不容易发生造反事件。反而到了清朝,解散后的江南省光江苏就在200多年内发动了超300次的“反清复明”运动。基本是造反年年有,五年一中反,十年一大反。
清顺治皇帝即位后,开始休整起先帝皇太极打下来的天下。顺治皇帝建都于北京,南京也就被取消了国都的地位。既然南京不再是“京”,那么南直隶省便也没了存在的价值。
这件事在《清史》中的原述为:
“南京著改为江南省。著改为江宁府,设知府,不设府尹。设官事宜,照各省例行。但向来久称都会,地广事繁,诸司职掌,作何分任,听总督大学士洪承畴到时酌妥奏闻。”
说白了就是:顺治二年,清廷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南直隶省同时作废。巡抚衙门设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等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已定,清廷推行行省制,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以保定巡抚王文奎,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淮扬等处,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宿迁兵备道赵福星,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等处,赞理军务。”
据《世祖实录》记载,清初的江南省,因军事、政治形势的需要,亦设有凤阳、安庐(、江宁等巡抚,并最终导致了江南省的分治。不过此时的凤阳巡抚主要是起淮扬总督副手的作用,安庐、江宁同样也只是两江总督手下的“杂役”,没有多少的实权。
江南省设立之初的地区划分与南直隶省无异,范围大致就是江苏、安徽、上海一带,虽略有调整但大致不变。
参考《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中描述,江南一省的赋税收入就与明初一样就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清初的资料因太过久远,难以考证。
可考证的光绪34年,即1908年,清朝全国总收入2.3亿两白银,除去各级维护费用,能存到国库内的约有4500万两白银。其中江苏一省赋税收入就高达4589万两白银,约为全国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同比只有153万两税收的贵州,江苏是其的29倍;现在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州(不足2000万两)的两倍。
可以支撑起整个清廷开销、人才供给的江南省于是显得格外的重要。面对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清政府对江南省的管制必须要慎之又慎。
自皇太极入关以来,清廷东征西讨,打下大片河山。起初满族人团结一片,但全面被汉文化影响后,满族人也逐渐懂得一段汉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利益的交错之下清廷内部出现了许多矛盾,顺治帝也开始不再信任自己的亲族。
除了对亲人的不信任,顺治帝还得面对四方的内忧外患:东南的南明政权依然苟延残喘;西南又有吴三桂随时都会倒戈相向;西北的蒙古人又等待夺回荣光的机会;国外还有葡萄牙、英国、沙俄等殖民帝国对着中国富裕的土地垂涎三尺(至死也未能解决)。
也因为顺治帝对江南各级官员、亲王的不信任,江南省的各地巡抚、总督一直留在汉人官员手上,且处于隔三差五就调动:
安徽等处地方巡抚,于顺治七年起,归并操江都御史(操江巡抚)兼任。操江都御史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七月,主管江防,亦兼巡江,操江都御史驻江宁。
顺治七年(1650),安徽巡抚事务归并操江后。此后两家合并,操江巡抚因此又称安徽巡抚。两家合并于顺治十六年(1659),同年的八月宜永贵被任命为安徽巡抚时手掌权利太多,《清史》中称:提督操江,兼巡抚安徽宁池太广,仍管光固蕲广黄德湖口等处地方军务,兼管巡江。大意就是江宁、安徽的军政均归他管。
因为宜永贵的缘故操江提督、安徽巡抚即被称为“安徽操江巡抚”
顺治十八年,清廷发觉宜永贵的权利太大,江南省又不太平,便开始针对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和老巢(南京)制定分裂计划。将完整的江南省拆成两块,分别命名为江南左(今安徽)和江南右(今江苏);而分治的好处大致有两点:
康熙帝一上任,安徽操江巡抚就不再兼理军务,其操江事务由江南总督兼理,操标官兵亦改由总督管辖。安徽巡抚只管安徽等五府一州事务,此后重新改称安徽巡抚。
“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议,吏部题请裁并督抚一疏:湖广、四川、福建、浙江四省,仍各留总督一员。贵州总督,裁并云南。广西总督,裁并广东。江西总督,裁并江南。山西总督,裁并陕西。直隶、山东、河南,设一总督,总管三省事。其凤阳巡抚、宁夏巡抚、南赣巡抚俱裁去,伊等应驻何地,著确议具奏。”
1666年1月1日,康熙帝根据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提出的方案,凤阳巡抚裁撤后,其所属庐州、凤阳二府、滁州、和州,分隶安徽巡抚管理;淮安、扬州二府及徐州,分隶江宁巡抚管理。
半年后,为了省钱,康熙皇帝将凤阳巡抚正式裁撤,其控制的地方由江宁巡抚暂理。而江南左则也此时取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首字,改称“安徽省”;1667年,江南右则跟着取江宁(南京)和苏州的首字,改成称“江苏省”,设江宁和苏州为双省会,一个管苏北一个管苏南。
此时的安徽、江苏两省共有三省会:江宁,安徽、江苏两省共享的省会;安庆,安徽省会(江宁的“陪都”);苏州,江苏省会。
江南省分治的基本格局,至此乃定。
公元1760年,登基25年的乾隆在多次微服出访、七下江南之后发现了江苏和安徽之间的诡异现象。于是,苏州的省会地位被废除,江苏省会被确立为江宁,并改名为“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省则由安徽南部的安庆府担任。
可这一举措断断续续不足200年,在1938年被彻底终结。
日本侵略军进犯长江流域,从上海沿江西进。有了蒋介石和唐生智丢南京于不顾,导致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先例;安徽省政府闻风丧胆,直接放弃抵抗,匆忙将省会迁驻偏安一隅的六安县,同年6月12日,安庆陷入日军之手。
1943年1月2日,日军进犯立煌,省政府没一点抵抗之心急匆匆的再次迁省会至叶集,5日又迁至霍邱李家圩。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因为弃安庆于不顾的罪证,很不受安庆人的待见,只能将省会迁往合肥。
至1948年8月,解放战争打到安徽,李品仙被撤职,省会再次南移安庆。随着解放战争响彻整个安徽省,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不得不在1949年2月将安徽省政府由安庆迁驻更后方的芜湖,至此,安庆作为安徽省会的历史正式全面结束。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建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会。
右边的江苏则因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南京由省会升级为首都。不过这次没考虑建省会于苏州,而是选择了距离南京比较近的镇江,兵法中称“掎角之势,相互拱卫”(虽然用处不大)。历朝历代的政权,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被戏称为北京七环的天津和石家庄。
建国之初,渡江战役之后,江苏省内并没有完全解放。江苏省被划分成了苏南行署区和苏北行署区,这两个行署区和省会平级。苏北行署区的治所在泰州,苏南行署区的治所在无锡。
1953年,国民党彻底退入台湾,江苏省重新建立,南京成为了江苏省的省会。至此,江苏安徽两省的格局至今未变。
-
参考资料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
《清史稿》:志三十三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刘基传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南京中国近代史》
文/十三幕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