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在地图上看到的波兰,不是“真正”的波兰。
波兰是二战后领土变迁最大的国家,整个国家仿佛向西平移了几百公里。首都华沙原本位于波兰的中央,如今却成为东部城市。由于部分德国领土在战后被割让给波兰,所以现在一些波兰城市的前身实际是德国城市,例如以后会写的弗洛茨瓦夫。
在更遥远的年代,波兰不仅是欧洲最大的国家(排除当时还是“野蛮人”的俄罗斯和异教徒奥斯曼土耳其),而且是响当当的东欧霸主。
1569年波兰贵族和立陶宛贵族签署卢布林联合,两个东欧国家正式合并,即波兰立陶宛联邦。联邦贵族共同选出一位国王,虽然国王是联邦的领导者,但贵族才是真正掌握权力的群体。实际上,只要花足够多的钱贿赂贵族,外邦人也能被选为波兰国王,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就是一个例子。
波兰立陶宛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但本篇要讲的不是波兰立陶宛的“威水史”,而是它的前传。有关波兰立陶宛的历史,留到介绍华沙时再详写。
波兰王国的国徽是一只头戴王冠的白鹰,因此波兰被誉为“欧洲白鹰”,本篇主角克拉科夫则是欧洲白鹰的古老王都。
无论是蒙古人呼啸而过的战马,神话中喷火的巨龙,亦或笑傲宫廷的犹太人,地底世界埋藏的秘密,都是克拉科夫传奇历史的一部分。
中世纪波兰编年史学家、克拉科夫大主教温森蒂·卡德鲁别克(Wincenty Kadłubek)在编写波兰历史时特别留意波兰南部的神话传说。在他的书里,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传说人物:波兰国王及克拉科夫的建城者克拉库斯(Krakus),克拉库斯之女万达(Wanda)公主。
在克拉科夫瓦维尔城堡脚下,有一头会喷火的恶龙雕像,它是克拉科夫著名的打卡点。在史学家卡德鲁别克的记载中,瓦维尔山原本居住着一头凶恶的西方龙。波兰国王克拉库斯带领波兰人在此处建造国都,他们的到来惊扰了瓦维尔恶龙,于是波兰人经常受到恶龙的骚扰。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波兰人明知道这里有恶龙还要在此建城,但传说记载确实如此。
瓦维尔龙喜欢吃少女,因此许多波兰少女被献祭,成为恶龙嘴里的食物。为了解决恶龙之患,克拉库斯招募勇士,希望能击杀恶龙。可惜大部分勇士都被恶龙喷出的火焰烧死了,直到一名叫Skuba的鞋匠学徒出现。
Skuba将一头塞满硫磺的羊放在洞穴外,瓦维尔吃下羊后感到口渴难忍,于是疯狂饮用瓦维尔河的河水。它的肚子越来越膨胀,最后“砰”的一声爆裂,恶龙当场惨死。Skuba得胜归来,迎娶波兰公主万达。
时至今日,当初好食人肉的喷火恶龙反而成为克拉科夫的标志与吉祥物。每年六月举行“克拉科夫游龙节”,届时会有灯光烟火秀。
瓦维尔城堡有一个景点名为龙穴(Dragon's Den),据说是以前恶龙居住的巢穴。在阴暗潮湿的山体内穿梭,直到眼前豁然开朗,在洞口等待我们的不仅是刺眼的阳光,还有传说中的喷火巨龙“瓦维尔龙”。
克拉科夫城郊有一座克拉库斯土堆(Krakus Mound),相传是克拉库斯国王的墓地,不过事情真相还要等待考古学家们的调查研究。
万达公主的事迹是以身殉国,她的传说与本文想要介绍的关系不大,所以我不做细说。
事实上,克拉库斯和万达公主的事迹尚未得到证实,所以只能归为传说故事。
从神话传说归来,回到真实的历史。
克拉科夫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年代久远的建筑中隐藏着波兰强盛时期刻下的印记。
克拉科夫早在1038年已经是波兰首都。然而到了12世纪中叶,波兰王国陷入封建割据的混乱时代,蒙古大军的入侵更让摇摇欲坠的王国雪上加霜。
1241年,蒙古人摧毁了这座城市。为了抵御屡次来犯的蒙古大军,当时的克拉科夫统治者修建大量城防设施,终于将蒙古人挡在城墙之外。始建于1307年的圣福里安门就是当时抗蒙前线,最初只是一座塔楼,后来改建为城门。
圣福里安门是克拉科夫皇家之路的起点,以前王室、贵宾、外国使节,及游行队伍进城都必须经过此门。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克拉科夫迅速扩张,城市面积早已跨出城墙范围。19世纪初,大部分城防设施被拆除,仅仅保存圣福里安门和门外的瓮城。城墙被拆除后,政府在原址上建造公园绿化,即普兰提公园(Planty)。
波兰数学家Otto Nikodym 和 Stefan Banach 在公园里促膝长谈,长椅上还有他们演算的公式。
集市广场上的圣母玛利亚教堂被称为波兰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最特别的是一对高低不平的塔楼。每当整点时分,在教堂最高一座塔楼上,四名号角手分别站在东南西北四面吹响号角。奇怪的是,每次号角声吹到一半就戛然而止。
蒙古入侵时期,一名号角手在塔楼吹响警报,却被蒙古人一箭射杀,号角声亦戛然而止。多亏他的及时预警,波兰人才能在蒙古人兵临城下前关闭城门。这段故事记录在儿童文学作品《波兰吹号手》里,相传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号角声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特意突然中断的。
不过这只是传说故事。圣母玛利亚号角(Hejnał mariacki)最早记载于1392年,当时波兰王国被匈牙利人统治。它的名称来源于匈牙利语,Hejnał意思是“醒来”。号角旋律也是来自于匈牙利,用来示警,尤其是火警和外敌进攻。
塔楼上的四个方位号的角手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扇城门,他们故意将曲子吹到一半,目的是让四座城门上的号角手完成接力。当城门上响起后半段曲子,说明城门已打开或者关闭。
14世纪,波兰王国逐渐统一,开始走向强盛之路。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位波兰有为的君主——皮亚斯特王朝的卡米齐日大帝。他不仅锐意改革,完成波兰统一大业,而且在克拉科夫兴建许多大气恢宏的建筑,使这座波兰都城成为享誉欧洲的东欧中心。
克拉科夫成为波兰王国首都后不久,当时的国王开始修建主教区大教堂,但因为波兰境内战乱不休,主教堂不幸毁于战火。卡米齐日大帝执政时期,主教堂得以重建,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瓦维尔主教堂(Wawel Cathedral)。
瓦维尔主教堂曾经是国王加冕之地,而且现在仍安葬着众多波兰名人,包括国王、总统、民族英雄。卡米齐日大帝也葬于此处,如果进入大教堂参观,或许能找到他的棺木。
瓦维尔主教堂跟大多数主教堂不太一样,它被“圈”在皇室城堡里。或许东欧首都城市喜欢将主教堂建在皇室城堡内,另一个例子是布拉格城堡的圣维特主教堂。
卡米齐日大帝围绕在主教堂修建了一座哥特式城堡瓦维尔城堡,后来的波兰国王陆续扩建。此后两个多世纪,瓦维尔城堡都是皇室住所、国家象征。
登上城堡塔楼,将名列世界遗产的克拉科夫老城尽收眼底。如果要挑选一座城市,代表波兰的历史底蕴,我绝对毫不犹豫地说出“克拉科夫”的名字。克拉科夫之于波兰,正如布拉格之于捷克。而瓦维尔城堡正是瞻仰波兰文化的绝妙之地。
卡米齐日大帝1364年在克拉科夫建立一所学院,它就是亚捷隆大学的前身。正是因为这座大学,克拉科夫才有波兰大学城之称,因为将近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都是学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曾经就读亚捷隆大学,学园里仍有这位伟大科学家的雕像。
亚捷隆大学的名称来源于波兰立陶宛的亚捷隆王朝,从这个家族开始,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公国实行共主联邦制。大学虽然是皮亚斯特王朝的卡米齐日大帝所创立,但是经由后来亚捷隆王朝历任君主的发展才有现在的规模。
关于参观瓦维尔城堡的tips:
城堡分为Wawel Cathedral,State Room,Royal Privat Apartment,Crown Treasury and Armoury, Royal Gardens,Dragon's Den,Tower几个部分,可以挑选喜欢的景点买票参观。
城堡内有两个售票处,如果看到城堡大门售票处有很多游客排队,可以走进城堡大广场,广场边还有一个室内售票厅,通常这里排队的人比较少。
《克拉科夫(下)》关于克拉科夫著名的犹太社区,以及周边两大世界遗产奥斯维辛集中营和维利奇卡盐矿。另外还有波兰美食探店和交通攻略。
阅读完,别忘了关注、转发,写文章需要大家的支持。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冲向天空的幻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