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生态城 凉都无处不飞花——六盘水市旅游发展工作回眸(下)
春秀木岗。罗潜阳 摄
编织希望。大奇 摄
来一张合影。王述慷 摄
丰收的喜悦。王述慷 摄
□乌蒙新报记者 李佳凤
始终觉得“凉都”这两个字,不是一个区域或地方,而是一种味道。它有山水,有人文;它有历史,有风情;它有民俗,有记忆。它不是一个狭隘的地理空间,它也不仅仅属于生活于此的当地人,它吸引着那些有“六盘水”情结的人们。灵动的水城河水、悠远的“三线”文化、承载厚重人文和古老传说做载体的“水车大观园”、落别浓郁的民族风情,妥乐万株的千年古银杏……六盘水以旅游为支点,用智慧与创新,撬动了城市发展的未来——心居何处,自在凉都!
特色:以文化自信塑造城市形象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走进凉都六盘水,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座昔日的资源型城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为这座转型发展的城市增添着浓浓魅力。
“三线”文化是六盘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盘水新型工业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上世纪60年代初,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工人建设者,随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的百万大军,投身到六盘水三线建设中来。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开启了六盘水工业文明新时代,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留下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财富,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因此,“三线”文化与“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弘扬“三线文化”,唱响新时期“六盘水精神”,对于打造六盘水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面临新一轮发展的凉都六盘水,立足“文化是灵魂”主线 积极弘扬“三线”文化精神,以文化自信塑造城市形象,做好文化+旅游,市场+产业,效益+经营,走特色路,打特色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六盘水三线博物馆、“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旅游线路的惊艳亮相,将“三线”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再现,让游客、群众在游览的过程中感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记住最美乡愁、熏陶爱国情怀,使六盘水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并借以拓宽市场,提升效益。
发展六盘水的文化产业,就是要把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和有效整合,使文化产业品牌化。于是,我市将“三线”文化与社会、经济、文明、生态建设进行对接,进行超规模的打造和提升,为六盘水文化产业提升改造发展探路子、闯路子、摸路子,打造出了六盘水独有的“三线”文化产业特色和“三线”文化精神地标,增添腾飞之翼的同时,还按照“三变+棚户区改造+扶贫”、“三变+劳务+扶贫”的模式,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扶贫:“旅游+”唱响全域旅游发展大戏
2016年2月,位于钟山区的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开门迎客,来自广州、云南、重庆、贵阳及本地的滑雪爱好者在此掀起了雪域狂欢,而守着这个巨大“聚宝盆”周边的村民们,却因为这源源不断纷至沓来的游客,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我将自己的10亩土地入股到梅花山旅游公司进行开发,拥有滑雪场股份,当年分红时,我就分到24000元。”大众冰雪体育助力了高炉村的精准扶贫,如今在梅花山旅游公司当保安的涂昌云实现了他的冰雪致富梦。
借着六盘水打造梅花山景区的契机,在巍峨挺拔的梅花山脚下,周边一批村民加入到开办农家乐、农家小旅馆的大潮中。
不挖山,不砍树,靠旅游,能致富。这是六盘水市经过几年潜心深做旅游扶贫文章后,用绿水青山换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伴随着全市乡村旅游近几年如火如荼地开展,旅游带户、旅游带村、旅游促业的良好态势,已经在旅游区周边的多个乡镇、多村农户、多个行业中显现出来,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唱响的一出“大戏”之一。
“有资源不开发,就等于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打造全域旅游、全景凉都,实施旅游扶贫就是为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市旅游发展委主任幸雪梅如是说。
近年来,我市旅游发展委围绕“旅游+”的发展思路,按照“五全六化”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完善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田园综合体等旅游业态,积极争取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旅游扶贫子基金,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项目;落细、落小、落实与大连市旅游发展委签订的框架合作协议,切实开展旅游互动,深化帮扶机制,整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让广大群众尤其是山区群众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宜居:山水相依绿满城
凉都六盘水,确实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一座景色怡人的城市。
当中东部地区在为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侵袭倍感焦虑时,六盘水空气质量多年保持优质,2015年六盘水市环境监测站对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365天的监测,其中优良天数为36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6%。
“三池三湖”的娟秀、古村天门的沧桑;梭戛铜鼓千年的呐喊、娘娘山的深情守望,“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这四幅图画见证着见证了六盘水一次次美丽的嬗变。
“升级版”的六盘水旅游不再满足于举步皆景的视觉体验,而是以“动静兼宜、乐寿兼修”为己任,更关注对“城市病”、“喧嚣症”、“亚健康”的舒解和调剂,使城市一族在雪上飞舞的竞逐中释放身心,在玫瑰温泉里舒筋解乏,在“负氧SPA”中涤尘洗肺,在静思禅悟中平和心绪,在“三线博物馆”中体验“大三线”文化精神……凉都六盘水依托天赋异禀,整合资源,用好山好水为天下游客精心烹制一道道新概念旅游大餐。
如果说,六盘水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的成功举办会,实现了一地举办、全市联动;一景引领、百景争艳的良好开端;那么连续三年的旅发盛会的先后举办,则有力地助推了全市景区从无到有、旅游产业从小到大、旅游业态从少到多的“嬗变”……
漫步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呼吸着高浓度负氧离子,在亲近自然中放飞心灵;在群峰尽翠的梅花山,白天拥抱蓝天白云,夜晚仰望静谧星空,在徐徐清风中尽情感受神奇乌蒙的自然之美;漫步水城古镇,领略“环山无翳水无波,四望城浮一叶荷”的胜景,时光穿越中;在“三线”博物馆找寻数十万建设大军挥洒热血、战天斗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在盘州市竹海镇的万亩竹林深处,寻觅“竹韵绕梁声声翠”的惬意;在乌蒙大草原,与草原的风儿一起欢笑,一起寂寞;在画廊六枝的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领略多彩民族文化的盛景;在流淌着百年历史的岩脚古镇,探寻独特民风民俗的原真……
蓝天白云常相伴,峰丛湿地绿相融。三池三湖六盘水,以其钟灵毓秀的秉性和大气磅礴的气质,紧紧勾住世人的心神和眼球。
活力:城乡一体浪潮涌
城市显山露水,乡村通达便利,或许是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最理想的宜居家园。
近年来,我市农旅、体旅、水旅、林旅、工旅等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休闲、度假、专项产品日益丰富,一批符合我市季节特征、资源禀赋和游客需求的高原滑雪、温泉养生、民俗风情、生态观光等新产品、新项目陆续推出:梅花山树屋酒店、娘娘山温泉酒店、乌蒙大草原房车营地、野玉海千户彝寨和动力小火车、韭菜坪观景平台等新项目、新景点面市;乌蒙大草原帐篷酒店、刘官温泉酒店、红驿道水上乐园、大河堡花海等新产品为我市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在季节性产品打造上,围绕“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 四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乌蒙云海乐园滑雪场、梅花山滑雪场、刘官温泉等冬季产品一经面市便成为游客新宠。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市共接待游客212.58万人次,同比增长40.7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50.09%。
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全面实施,六盘水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目标,倾力打造美丽乡村,钟山区月照养生谷、大河堡景区;水城县米萝现代农业园、百车河水车博览园等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独特的人文风貌与田园景色、完善的配套设施,激活了我市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近年来,乌蒙大草原房车营地、帐篷酒店、野玉海土司庄园、娘娘山温泉酒店、梅花山景区投入运营,一批乡村精品客栈、农家乐、露营基地、温泉设施陆续面市,初步形成了组合性的发展格局,极大丰富了游客选择。
乐业:活力宜居生态城
在水城县月照养生谷,随口问起身边的居民幸福话题,他们的言语中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当前环境的满意。正如小镇居民李美兰说的那样:“我们在这里生活,幸福着呢。出门就有平坦的公路,招手就有公交车停下,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上哪去都方便。”
随着月照机场建成通航,六六、水盘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杭瑞高速六盘水段的全面通车,六盘水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省外游客逐渐增多,自驾游渐成趋势,六盘水旅游从此旅游告别了“走马观花”的时代。
近年来,六盘水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解决好游客留得住的问题。围绕“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功能定位,启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专项规划编制,用一流的规划引领旅游业发展;加快了野玉海、牂牁江、廻龙溪、百车河、玉舍雪山滑雪场等重点旅游景区深度开发。
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文化、科技”八大体系,加快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住宿、餐饮美食、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服务接待设施及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游憩设施、文化展演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景区的承载能力;注重旅游开发与农业、城镇、特色美食、民族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旅游商品,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快开发提升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慢游产品体系,推动覆盖全市、带动全域、延伸周边的休闲度假精品线路。
其实,无论是浪漫激情同在的玉舍雪山滑雪场、碧波荡漾的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是金风绣锦的千年古银杏村妥乐、千顷碧野的坡上草原,这些都只是凉都风光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光看“农旅一体化”发展基本格局便知道,六盘水优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显然不止于此。有着“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市正在升级换代转型中,城市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一节一会”的举行,还是美丽景区建设打造,或者西线旅游的拓宽,这一切,都将成为这个城市新的产业形态。
志存高远铸就伟业,脚踏实地筑牢根基。凉都六盘水正着力构建出一座活力、宜居、乐业的生态之城。穿行于城市,可显山露水寻见乡愁;脚踏入乡村,可醉美村色彰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