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鹅埠镇红罗村,山明水秀,绿草如茵,不少市民来这里游玩拍照。
从一个高山狩猎的落后村落,到一个少数民族网红景点;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脚,从与世隔绝到现代化田园新村,变化一直是红罗村的主题。红罗村也成为深汕合作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蝶变的一个真实案例。
图为红罗村文化广场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深汕合作区将红罗村列入乡村振兴首批“八村示范”之一,通过党建引领带动村民参与,构建和谐幸福美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区前列,2020年红罗村村庄规划被年省自然资源厅作为优秀典型案例推广。今年7月,红罗村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图为红罗村一角
一个有故事的少数民族村落
红罗村是一个“有故事”的少数民族红色村庄。以前,老村深藏于罗裙山深山老林之中,不为世人所知,自称为嶂背村。1928年,徐向前率领红四师在周边作战,多次经过罗裙山一带宿营。村民从不泄露部队行踪,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粮食,还用草药为伤员疗伤,书写了一段红色历史。红四师离开这里时,将嶂背村命名为“红罗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动员村民搬迁,畲族村民告别深山里的艰苦岁月,迈向新生活新未来。
图为美丽的红罗村
据了解,红罗村共实现了两次搬迁。1958年,红罗村往山下搬迁了1.5公里到达半山腰位置,那里有一块大平地。现在仍保留了一个祠堂,村里逢年过节会前往祭祀。
图为红罗村老村。
现任村支部书记蓝壬生就出生在那里,回忆小时候的情形,他依然很清晰,“那时候条件差,只有泥路,老村有一个红罗小学,只办到三年级,一个老师,几名学生;耕田很少,产量低,都是比较瘦的梯田。”
图为红罗村老村。
2000年,台风吹倒了很多老房子,政府决定出一部分钱,实行集资建房,将整个村子再次向山下搬迁了1.5公里,来到了山脚下。“那一年,村民们在新家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蓝壬生回忆道。
近年来,红罗村又有新变化:整齐的柏油路,红色的步道,绿油油的草坪,可同时容纳数百人活动的大广场,充满畲族文化特色的牌坊、艺术墙……“比以前好了何止100倍!”蓝壬生感慨说,如今家家户户建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由深圳巴士运营的现代化新能源公交车也开进了村里,村民出行越来越便捷。有线电视、多种宽带网络纷纷“飞入”这个少数民族村落。距离深圳市中心百公里远的村民们,享受着深圳一体化的民生配套。
图为红罗村污水处理设施
一个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村落
红罗村的美丽嬗变,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
据悉,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红罗畲族村支部委员会(后简称“红罗村党支部”)成立于2011年,党员11名。村支部大力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加入村“两委”队伍,据统计,新一届“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5%,团结和谐干劲足。
支部副书记蓝玉霞就是一名从红罗村飞出去、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畲族“金凤凰”;1998年出生的蓝丽斌2015年光荣参军,在部队锻炼了五年后,去年9月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红罗村“两委”队伍一员;黎伟峰是红罗村第一个大学生,2010年考上了广州一所大学,毕业后便在广州工作,如今也在考虑回村发展。
图为美丽的红罗村
今年,深汕合作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干旱,村民生活用水困难。针对这一情况,红罗村新一届“两委”干部组织党员群众顶着烈日三次上山实地调研考察,从山上寻找最优水源,进行引水管道安装,把山顶的美丽传说的“美人泉”山泉水输送到山脚下供村民使用,及时有效地解决了村民群众没水用的困难。
与此同时,深圳标准的红罗党群服务中心正加快建设,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项目由罗湖区委组织部结对共建,总投资452万元,3层建筑面积共710平方米,将于10月建成投入使用。
7月的红罗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红罗村党支部正带领乡亲们大力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活动、打响畲寨文化名片,致力于将红罗村打造成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为亮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
【策划】甘雪明
【统筹】杨磊 崔璨
【记者】陶清清
【作者】 陶清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