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参加海峡两岸布袋木偶戏艺术节的数支两岸木偶艺术团队,同台演绎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图为来自台北木偶剧团的吴声杰为观众们表演布袋木偶戏。本报记者 王毅 摄
台海网6月1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刘深魁)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历届海峡论坛的动人旋律。
海峡百姓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海峡影视季、两岸同根文化艺术节……本届论坛文化板块精彩纷呈,在一幕幕精彩演出、一场场非遗体验中,两岸民众的心贴得越来越近,“携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同胞心灵契合”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上,厦门青少年宫的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唱诵《游子吟》,将活动推向高潮。
百余位专家头脑风暴,为的是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在“国学热”大潮中“让先贤家教诗词更接地气”,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我热爱中华诗词,既来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眷恋和深情,也是我深厚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奥林匹克体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吴经国说,两岸青少年细品、参与古诗词中的运动项目,如蹴鞠、斗茶、赛龙舟,既能开阔视野,也能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先贤家教诗词中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正平和理念,可以带来正面和谐的社会风气。以诗歌为‘桥’,有助两岸青少年形成相同的价值观,有助两岸家庭养成相似的好家风,长此以往将实现人心的契合。”厦门理工学院台湾教师赖钰匀说,两岸应联合开发形式多样的读经班,结合《诗经》与汉服,让孩子们在揖让间习礼,在吟咏间习诗;推出六艺主题研学营,让小朋友体验射箭、投壶,这种形式更有效。
让传统文化接地气有人气,也是台湾教育专家王凯琳关注的方面。在闽创业的她,将精力投入到家庭教育课程上,并与多个社区开展合作。“我们办了古诗吟唱、趣味运动会、家庭阅读日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王凯琳说。
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两岸嘉宾观点不谋而合。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刘曙初、新国风诗社社长赵缺等人作主题演讲。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向来重视家风家教,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的《治家格言》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当前两岸教育界和家庭都注重用经典诗词启蒙教育少年儿童,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需要两岸进一步创新载体和形式,打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误区,“让传统的有趣又有料”。
深化两岸家教交流,为青少年厚植中华文化根基,福建一直不遗余力。近年来,我省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祖地文化优势,开展两岸青少年“朱子文化研习营”“中华姓氏源流知识竞赛”以及研学游学、书画笔会、经典诵读、非遗体验等活动,激发了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进了民族认同、情感认同。
高山族舞蹈《福满高山陀螺飞》、畲族医药、畲族服饰刺绣……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活动现场,充满畲族风情的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两岸各民族代表不由得手拉手,话起家常。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通过交流探讨,两岸嘉宾达成共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两岸共好、富裕共享’不单是活动主题,也应是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的目标,融在一起才有更美好的未来。”中华台湾少数民族文旅事业交流协会秘书长帝瓦伍队说,无论是歌舞表演、文创产业,还是非遗文化,两岸少数民族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帝瓦伍队的期待很快“开花结果”。在他见证下,中华台湾少数民族文旅事业交流协会与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签订合作意向书。未来,双方将引进台湾休闲农业、民宿酒店,在南洋村打造森林文化旅游康养项目,唱响闽台“最炫民族风”。
两岸各民族文化交融,青年人显然更关注“流量”,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自然不可或缺。“多利用年轻人喜欢的线上影音平台,像抖音、B站、小红书等,发挥短视频海量传播优势,将两岸少数民族的节庆风俗、饮食起居、衣冠服饰等制成优质内容,用短视频去推广,让全世界看到两岸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盛况。”台湾少数民族青年陈冠中在大陆打拼多年,非常看好数字技术对民族文化的推广作用。
随着两岸各民族交流热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渐成共识。17日,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和台湾少数民族历届乡镇市区长策进协会签订了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闽台实践基地”协议。台湾少数民族历届乡镇市区长策进协会负责人杨米丰就是签约人。
杨米丰说,台湾少数民族抗日电影《赛德克·巴莱》在两岸热播,说明闽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期待未来两岸的文化、经济、农业、体育、观光等交流更加紧密,多开展项目合作,推动产业技能培训、实践研学活动,把两岸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