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木头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从古至今,木是国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大到房屋建筑,小到一桌一椅,一碗一筷,木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息息相关。
木头是深深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一种记忆和传承,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那时候的古人就开始用木结构来构筑房屋。
远古时期,人类并没有房屋的概念,他们住在洞穴。后来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野兽的袭击,穴居这种居住环境很难维系人类的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居住方式,据传:上古圣人有巢氏,受到鸟巢的启发,在树上用草和木头搭建成鸟巢的样子,以此遮风挡雨,驱寒保暖,躲避群害。
“构木为巢”奠定了人类房屋的最初框架结构形态,也是人类现代建筑文明发展的起源。
后有燧人氏,其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华夏灿烂文明。
而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木”被更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农具,如耧犁,筒车,杵臼……据传“神农氏”发明的木耜,更是被后人尊称为“农耕之祖”,木制农具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再到周天子时期,进行城市规划、搭建房屋都做了详细规划,木头更是被利用到建筑上去了,木结构的房屋:“易砍伐、施工神速同时抗震性又好,因此也被古代的君王常常一代又一代比赛建筑宫殿。
“木”与五行,主东方,代表春季,其色轻,其味酸,于人体代表肝脏,木是五行中唯一有生命的元素,代表一切生发的事物,与人的关系也最为亲近。
五行盛衰,天地万物随之改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五行与阴阳是中国古代最核心的哲学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此消彼长。
中国“木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承载了不同时期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信仰,中国木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坚守。坚守的是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