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活动,即种植、饲养活动,既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园所生态自然区域的构建。如何为幼儿创设能够自主探索和体验自然的生态区,是幼儿园自然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
我们认为生态区的建设应以幼儿好奇之视角,去探索自然之奥妙,在视线与思维交汇之处,创造能够滋养幼儿生命的动态、赋能场域,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种养活动的教育价值。
未亲近泥土的童年不是快乐的童年,远离大自然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自然像是一块白板,孩子们可以在上面任意挥洒,重构文化的幻想,诞生探知的力量。
将自然作为幼儿园生态区设计的切入点,深度发掘大自然的运作模式,对种植园地与动物饲养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寻求环境-生物系统的生态平衡和动态发展,将自然资源转换成可以让孩子们探索学习的生态农场。
生态农场里蕴含着有序的相互关系。种植区的作物可以用来喂养小动物,而养殖区产生的粪便则可以作为肥料混合到种植园的泥土中,优化土壤质量,使种植区的植物生长的更加茂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机整合体。
以幼儿园内的生态农场作为撬动幼儿自然教育的支点,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孩子们不仅能够快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依存关系。
借助生态农场,让空间设计与课程组织样态有机结合,创建个性化的自然生态区域,能更好的实现幼儿园内的自然教育。
种养活动的课程设计离不开幼儿参与,生态区的建设也应立足幼儿本位的思考,在种养殖区域适度“留白”,能够赋予幼儿更多思考与选择的权力。
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能支撑课程发展的要求,也能提高幼儿与教育活动的融合度,提升幼儿责任意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此外,教育的发生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马克·杜德克指出:能力并不是以一种单纯的线性方式发展的,而是一种复杂的、内部之间相互影响的极其丰富的网状结构的方式来发展的。
因此,从整体性教育视角出发,生态区的建设需注意与其他区域的贯通连接,尝试走出边界,与美工区、阅读区与花园课堂等区域灵活结合,追求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共同发展。
《指南》指出“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建构的生态区不仅仅是幼儿园内的小农场,也是幼儿的户外探索体验场,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机会与场景去实践习得的知识。
幼儿通过参与植物从播种到成熟的生长全过程,记录动物外观形态的变化,去探索与感知真实的世界,在发现、观察与体验中思索自然与生命的意义。
户外探索体验场的核心在于将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幼儿,赋予空间以感官教育意义,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样式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建立。
创设多元且沉浸式的体验区域,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多的增加可供观察与触摸的自然元素,为幼儿提供复杂丰富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为幼儿的实践提供记录与交流区域,帮助他们捕捉自然的流逝与变化,从而引发思考的深入与精神世界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