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以诗文功夫推选出来的八大才子,流传于世的诗词歌赋是咱们小时候的诵读重(泪)点,一旦出现,就会被打上“背诵加默写”的硬性标签,让我们对这八大名字终身不忘~
但除了诗文了得,这八位大大还是许多小朋友的“书法老师”,他们的墨迹,被翻印成不同版本的书法临摹本,供孩子们学习。
小时候学书法那是被逼的,叛逆的心情让我们无从了解字帖中那一笔一划的精妙。如今,有了一点社会阅历,审美情趣增长之后,再回过来看这些大师的书法作品,个中趣味,真是妙不可言。
— 韩愈 —
虽然韩愈不是唐宋八大家里最有名的,但他确实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领导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一洗魏晋以来骈散文重形式轻内容的艳丽文风。因为是开风气者,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文起八代之衰,加上他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地位高是自然的。
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看到全貌实属一大遗憾!
苏轼这一网络当红大咖,光他一个人的故事就能说到明儿早上,本文篇幅有限,我们直接看其字:
因为有个超级能博公众眼球的哥哥,苏辙这个大才子貌似没那么出彩。但实际上,了解了苏辙本人的事迹后,你会对他刮目相看。
其实苏辙也是少年成名,18岁的时候苏辙和哥哥苏轼参加科举,还没开始,当时的宰相韩琦就发话说:“这苏家两兄弟都来了,其他人还凑什么热闹?”听了这话,还真走了不少人。
两兄弟准备许久,临近考试,苏辙生病了,韩琦找到皇帝:“官家,真正的人才也没几个,如果苏辙不参加,肯定会大打折扣,咱们能不能把考试时间往后推一推?”皇帝说:“好。”一个18岁的小伙子生病了,竟然能让国家把考试往后推?你们不干脆提前破格录取他算了?
后来,苏辙果然不负众望,官职比哥哥还高,一路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
这么有才的人现在却不出名,为什么?还是因为性格,苏辙内敛稳重,寡言少语。他闲居在家的时候从不见人,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宅男”。
提及苏轼和苏辙的才德,再推及后代,大家肯定会想到,是谁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后代?实在有过之啊!他便是二人的父亲——苏洵。
苏洵自小聪明,没有家庭经济的烦恼。但据说,苏洵27岁才开始真正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识大进。因为几次考试,不中。他开始更加下定自我决心,把以前写的文章都烧了,只闭门读书,从此通六经,百家学术。
苏轼一家的家风,受苏洵的影响极大。”三苏“在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来自于“苏门家学”及精神的秉承。无论身在怎样的官场政治变化与风波中,”三苏“父子都始终站在“为国”治世、为民发声的一边,严谨治学,顺其自然,自成其道。
说到欧阳修,其实也是位书名为文名所掩的大家,他除了丰富的文学修养外,与其时的书法名家交往也甚密。蔡襄就很喜欢欧阳修的文章,两人为至交,常谈书论文。
由于他的作品传世较少,后人只以文学家视之,然此翁作为书家绝对当之无愧。从欧阳修传世的书法作品《集古录题跋》墨迹来看,用笔工整,笔画遒劲,超逸绝俗。
常听人说,天天学习、上班那么忙,哪有时间练字呢?你再忙,恐怕也没有王安石忙。
他21岁前忙着考进士,作为生在一个小地方官家庭的学子,必须很用功才可能在科举大军中脱颖而出;终于在庆历二年,也就是他21岁时高中进士。之后进入官场,官至参知政事、主导整个国家的改革、相当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宋神宗是组长。
因为太忙,他几乎没有把书法太当回事,毕竟作为一名叱咤风云的改革家,他的心中装的是朝廷和天下。但尽管如此,他的字还是几经波折流传下来,现存公认的真迹只有两幅: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过从帖》,一幅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楞严经旨要》卷。那么,这两幅字怎么样呢?
王安石的字,也完全可以用开放尚意的审美观来鉴赏,其“斜风细雨”之势体现出一位思想开放的大改革家的非凡气度,极具个性特色,可以说是开了宋代“尚意”之风。
说到曾巩,大家本对他很陌生,但自从《局事帖》以破2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后,他就一举成名了。
曾巩师从欧阳修,书法风格也受到欧阳修影响,有很高的书法素养。与其他七大家相比,曾巩的书法树立了一种新的典范,那就是端正的字体,严谨的章法以及纯正的风格。这种书法特色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的魅力,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