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马鞍山千古人文地 举笔赋新诗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
采石矶景区。
马鞍山和县霸王祠景区。
第30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全景。
第十一届马鞍山李白国际户外旅游节铁人三项自行车赛。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报网讯 丹桂飘香的季节,中国诗歌之城马鞍山再次以诗为名,摆开文化盛宴——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以“诗润生态福地 相约智造名城”为主题的第31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开幕式将于今晚恢弘上演,并由此开启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会。
诗韵绵长,见证这座城市始终不变的情怀——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朓开始,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此为标志,千百年来,歌咏马鞍山的诗文蔚为大观,垂声后代;连续举办31年、常办常新的诗歌节,更让这座城市始终涌动着浓浓诗意,彰显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诗意沃土,正劲笔挥写新时代壮阔的诗篇——今天,在这片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的山水间,马鞍山市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30万马鞍山儿女,正以奋斗作笔,酣畅书写“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全新诗篇,携手开创如诗般绮丽美好的精彩未来。
A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生态福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顺江而下、行至天门,被眼前壮丽山水景色震撼,提笔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望天门山》。千百年来,一江两岸的山光水色,更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览胜抒怀,留下了一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斯人已逝,但青山绿水、诗意栖居,却成为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坚守。
万里长江穿城而过,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诗画风景,更赋予了马鞍山“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马鞍山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秀美画卷正在一江两岸徐徐铺展。
薛家洼,长江奔腾到此流速放缓,逐渐形成了渔民、渔船聚集的渔港。几个月前,这里还是非法码头林立、乱搭乱建严重的“环境痛点”。如今,通过综合整治,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喧嚣渔港,已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流连忘返的生态游园。
从“环境痛点”到“网红打卡地”,薛家洼的变化,最能生动反映出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努力和成效。
长江之美,在江更在岸。过去,宝贵的岸线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不仅让马鞍山人“临江不见江”,更让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如今,“铁腕治江”让沿江生态万象回春,马鞍山乘势而上,通过精心雕琢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重塑城市“外滩”,让百姓尽享近江亲水之乐,感受生态福地之美。
有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关键看入江河流清几许。作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近年来,马鞍山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内容,一条条黑臭水体变成了滟滟碧波、垂柳依依的景观公园,沿河信步已成为很多马鞍山人每天的“必修课”。
生态环境是有机整体,治理保护需要系统思维。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马鞍山打响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天上到地下,布起生态保护网;同时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草一木都有专员管理;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用“赔偿利剑”守护绿水青山;引入“环保管家”,精准发现、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绿色发展持续发力,一城山水生机盎然。马鞍山坚持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仅一举甩掉了“傻大黑粗”的帽子,更让城市散发出愈发迷人的“绿色气质”,从曾经工业三废排量居安徽省各市之首,一跃成为中部地区、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马鞍山宜居竞争力排名全国第25位,位居安徽省第一位。
B
转型闯出新路 迈向智造名城
1964年,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正式投产,结束了中国火车车轮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今天,不断升级的“马钢跑鞋”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跑出了“中国速度”,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从为国争气到驰骋全球,“车轮上的巨变”正是马鞍山制造业加速“智”变,快马扬鞭由“大”奔“强”的生动写照。
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靠制造业起家、以实体经济见长的马鞍山,聚力创新,乘“智”而上,大刀阔斧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大市正向智造名城加速转身。
20台高精度数控加工机床整齐排列,智能AGV小车来回穿梭……走进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汉马动力发动机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线行云流水,智能高效。以制造业为基础的马鞍山,如何为传统制造业嫁接新技术,是打造智造名城的关键。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岗……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投身智造浪潮,一批走在科技前沿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智能方阵。
传统产业以“智”求变,新兴产业借“智”登高。
走进奥克斯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当涂奥克斯智能家电产业园,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令人震撼。以奥克斯为龙头,当涂智能家电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跻身安徽省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正朝着百亿级产业基地的目标阔步迈进。
近年来,马鞍山以壮大规模、创新驱动、引领升级为核心,大力推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25.8%,既跑出了加速度,更彰显了高质量。
转型升级,既要提升产业层次,更要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马鞍山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明确主导产业之纲,有力促进了县区、园区经济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撑起了智造名城的“四梁八柱”;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接续产业,更使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有力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打造智造名城的关键一招。马鞍山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实践,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马鞍山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6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40家。在去年发布的首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蓝皮书》中,马鞍山创新竞争力排名安徽省第三。
当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如何提速转型步伐,加快迈向智造名城?马鞍山向东看齐,先学先试,今年陆续出台企业、县区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在安徽省地级市中率先建立起“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县区、开发园区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之路。
招商引资算好“亩产账”、“腾笼换鸟”让“寸土生寸金”、企业聚力转型提升发展质效……用发展新逻辑提速“智”变、加速转型,一幕幕生动实践正在一江两岸不断上演,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聚新动能、拓出新空间,更由内而外重塑马鞍山工业气质,推动马鞍山制造向马鞍山智造加速跃升。
C
诗意千载传承 文化美润城市
每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气质。马鞍山的城市气质若用一句诗来表述,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是一座从诗词韵律中走出的城市。千百年来,谢朓、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曾巩、王安石、李之仪等600多位诗人雁阵般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成就了马鞍山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马鞍山十分珍惜这一历史遗产,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诗歌文化在全市传承,遍地绽放。
从1989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到2005年承办第一届中国李白诗歌节,30多年来,马鞍山围绕广大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在海内外叫响了“李白诗歌节”的城市名片,让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更通过诗歌节的文化活动,实现全民共享,让整座城市始终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既一脉相承,又常办常新。今年诗歌节,马鞍山围绕把“李白”文化品牌树起来、走出去、用起来,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诗歌节将开展万名市民进剧场、十万游客进景区、百万诗歌爱好者在线互动等文化活动,真正将诗歌节办成“诗歌的盛会、市民的节日”,真正实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同时,马鞍山还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从诗歌之城到诗歌之旅”的蝶变,着力打造“课本上的马鞍山”“跟着李白游马鞍山”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让诗歌成为马鞍山与世界交流的载体,让越来越多的朋友与诗结缘。
诗仙终老地,造就了一座诗歌之城。如今的马鞍山,遍地山水、遍地诗歌:从文化艺术到经济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素养,诗歌元素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诗歌已融入城市肌理,成为这座城市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从深入挖掘诗歌等文化资源禀赋,到筑牢文化阵地;从丰富文化服务供给,再到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马鞍山又从中国诗歌之城向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不断迈进,日益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人民幸福感最强的城市之一。
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千载传承的诗意,丰润的文化滋养,积淀了马鞍山文化自信的丰厚底蕴,更让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不断丰盈,驱动着这座城市在文明路上大步向前——马鞍山不仅成功摘得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连续四届蝉联,文明之花正在这片诗意沃土上越开越娇艳、越开越芬芳。
本版图文供稿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