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忆起《死亡搁浅》中的旅程,即便是被誉为“传奇快递员”的山姆,想要从美国的东部走到西部,那也得有几样趁手的工具 —— 小到皮靴和水壶,大到摩托跟皮卡。
往夸张了说,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从公元前 2400 年埃及人的“徒手递石板”,到汉代书信的“箧封”和“囊封”,再到欧洲汉萨同盟的定期骑马信使,配套装备早已成为快递员的生命线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游戏中这种开罗尔网络发达至极,人类可以用它来打印物品的未来,有几样道具还保留着原有的形态:背包依旧是那个背包,至多加上了几块电池,除了外骨骼让人眼前一亮外,常用的交通工具同样没有多大变化。或许小岛秀夫本能的认为,这些“原始物件”恰恰是快递员身份的象征之一。
快递的兴起往往与国事、战争相关,比如《周礼》中介绍的职业“行夫”,主要负责传达邦国福庆丧荒事件时的王命,讲究一个“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大约公元前 400 年,小居鲁士征召了一批职业跑者,向王国各地传达重要旨意。你或许还听过费迪皮迪兹的名字,马拉松战役结束后,他奔行了 40 多公里,只为向雅典人传达战胜波斯的喜讯。
最初人们还只是送送口信,随着更复杂的需求登上台面,古人们开始寻找能够装载货件的道具。若是想要找出一款留存并发展至今的器物,“邮差袋”恐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最早用上的罗马人不这么称呼。
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征服达西亚后,于公元 113 年建立了“图拉真凯旋柱”,建筑师在上方刻下罗马信使(士兵)用到的包裹。那是一种被称 为“Loculus”的皮质容器,长宽约为 30~40 厘米,由一整张羊皮或牛皮缝制而成,会用斜带和青铜环加固。当时的雕刻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这些背包是可以被改装的,比如行军时为了便携就串上带子,休息时取下带子,直接拿青铜环扣住帐篷的固定绳,一包两用。
改装功能,同样是《死亡搁浅》中凸显的背包元素。你可以在背面开几个安置手雷的空间,绑上存放血袋的收纳包,挂上一件安抚 BB 的饰品,或是把架子展开为“运送尸体”腾出位置,而不是傻乎乎的将这些东西都放到箱子里。
“Loculus”类型的改装容器在日后被广泛应用。大约在 19 世纪 60 年代,驿马快信(Pony Express)承担起了美国西部拓荒时期的通信重任,其中诞生了不少传奇故事。
著名骑手如“水牛比尔”,58 小时内不眠不休穿行 560 多公里,过程中还得经过敌对势力的领土。“小马鲍勃”则创纪录的在 40 小时内走完了 580 公里,为了递送包裹、邮件、报纸,那个时代的快递员,通常会用结实的帆布和羊毛,制作可以挂在马鞍上的大邮差袋,从而缩短更换马匹的时间。
横跨大陆的货运,往往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马匹渴死、饿死、被打死的情况并不少见。“水牛比尔”曾经不得不徒步走完 50 多公里的道路,因此在 1860 年代,有人还为邮差袋设计了一套能固定在人身上的外部框架,目的是载重 20 公斤以上的货物,和《死亡搁浅》中的背包已经非常相似了。
也有人认为,带有外框架的背包早在青铜时代就有人使用过,证据是阿尔卑斯山脉附近出土的“冰人”遗物,但不少科学家认为那只是雪鞋的一部分,因此并未实证。
到了 1861 年 10 月,横跨美国东西的电报线完工,驿马快信很快就衰落了下去。西欧的情况也差不多,这种纯靠脚力和马力传送邮件的方式变得不那么流行。
但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1918 年)时,情况又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战地电话使用的铜线经常损坏,无线电通讯又有被监听的忧虑,古希腊时期被誉为“跑者”(Runner)的快递员再一次登上了台面。
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在一战期间就是德国巴伐利亚军团的跑者,还因此获得过铁十字勋章。这其实无可厚非,他们的工作相当危险,需要穿行于不同的战壕、地堡和掩体,由于运送的货物主要是纸质文件,这些人携带的背包往往走轻便路线,因为战时的物资紧缺,帆布成了缝制的主要材料。
当然,还有一些跑者更喜欢绑着皮带的双肩背包。1944 年华沙起义时,小镇周围遍布着 40 个带有波兰鹰标志的邮箱,波兰童子军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来回传递信件,单日最高的投递量达到过 10000 封,起义期间共计投递 116317 封邮件,这需要运送的容器有一定的载重量,双肩负载是个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打仗时谁还管那么多,很大程度都是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有些快递员需要承担维修通讯线路的任务,为了保证金属工具不戳破背包,就一定得用皮质或者加厚的容器。后来一家名为 De Martini Globe Canvas 的公司觉得有商机可寻,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专门为电话接线员设计了一种背包,使他们能够在高挂电线杆的情况下使用工具,那些产品主要由棉布制成,发展到后来又有了防水内衬。
有趣的是,最为传统的“现代邮差包”,也是 De Martini Globe Canvas 打造的,他们还和两家美国邮递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到了 80 年代,登山爱好者 John Peters 在纽约创立了同名品牌,他在制作邮差包时混入了军用帆布、树脂扣环和尼龙包边,使其变得轻便美观,最终顺利进入了时尚界。
下一页:坐骑与时代
排除用马、骆驼运送包裹的早期历史,为快递员配套坐骑的惯例同样由来已久,自行车和摩托车都是相当常见的工具,甚至在我们脑中形成了一种固有印象。也难怪《死亡搁浅》多次把“倒三轮摩托”作为宣传的重要元素,游戏里衍生的普通型、长途型、防御型摩托也是五花八门。
现实中,当驿马快信的员工们还在不知疲倦的策马前行时,几乎是同一时期,由踏板驱动的自行车诞生了。1870 年代,巴黎证券交易所相中了自行车的潜力,雇佣了一批“报信用”的骑手。而在纽约、旧金山和人口密集的城市,主推金融服务的西联(Western Union),同样聘用了不少“自行车电报员”。
发展到一战时间,日本军方也有了骑自行车的通讯员,他们的形象非常鲜明 —— 背一把步枪用来防身,装满信件的包裹就斜挎在身前。而英国皇家通信兵部队显得更洋气一些,手底下有一批骑摩托的“机车骑士”。但当战争结束时,这些为军方送信的人就成了倒霉蛋,遣返失业的不在少数。
幸运的是,很多民间企业仍然认同他们的价值,其中一批通信兵直接被新闻机构雇佣,作为公司内部的信使,拿死工资,工作时间也比较固定;还有一批进入了战后发展起来的快递公司,按照送货计件来赚取收入。恰巧 1971 年的英国出了件大事,那就是皇家邮政罢工,民间快递业借此机会开始腾飞,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自行车和摩托车骑手早已遍地都是,前前后后贯穿了 100 多年的时间。
至于骑手们的装备,以自行车为例,由于技术和成本上的考虑,早期用的基本都是单速车。像纽约那种地势平坦的城市,固定齿轮自行车(死飞)也曾在快递员间流行过一阵。
摩托车也是一个道理,超过 600cc 的重型机车一般不太实用,250cc 的重量够轻,而且经济实惠,非常适合短途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泰国邮政中有些机车配货的位置,和《死亡搁浅》的“倒三轮摩托”一样放置在后轮两侧,纸质信件就扔到车前的篮子里,以此来维持平衡。
骑手们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打气筒、补胎工具、六角扳手、防风雨衣这些东西往往需要随身携带。由于过去没有手机地图和定位这些方便的应用,如果是刚刚上路,他们通常会买一张城市地图以备不时之需。当然,前文提到过的“现代邮差包”也是少不了的。
因为贴近民众,骑手们最终成了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了城市生活的象征之一。他们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小说、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中,比如 1986 年的电影《银色快手》,就讲述了一位股票经纪人赔光资产,被迫加入自行车快递行业的故事。
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往日的荣光早已不在,“自行车(机车)骑士”到了现代反而是比较困苦的职业。新闻媒体甚至将这个群体作为取材的一部分,大多会将他们描述成浪子或无欲无求的人。
时至如今,快递员与他的用户甚至不用见面,只需发送一条短信通知,货品可以安然的躺在那些自提柜里。就像是《死亡搁浅》中闭门不出、躲在避难所里以全息投影迎人的美国居民。
然而,当我们看到磨损的邮差包和皮靴,以及老旧的摩托车时,脑中还是会闪过一些熟悉的片段。或许正如小岛秀夫所传达的那样,食物、药品,或是独一无二的纪念物,这些有人情味的东西,很难被冷冰冰的科技所替代。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需要历史上那些更有人情味的东西来支撑。
参考资料:
Wikipedia Bicycle messenger
londonmessengers FAQ
From legionnaires to luggage, a history of the messenger b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