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18:18
作者:张曦
双十一刚过,小新就学到了一个新词——
重度强迫性购物障碍。
这个病的症状很简单,就是不停地买买买。
最近,浙江杭州42岁的朱女士(化名)就被诊断得了这个病。双十一还没到,她就疯狂下单了100多件商品,花费了10多万,看着家里如雪花般涌来的快递,其丈夫直接崩溃。
在家人的劝说下,朱女士来到浙江医院灵隐院区精神卫生科,被诊断为强迫性购物障碍。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这条新闻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对号入座,认为自己“病入膏肓”,并开始自我诊断。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但也有网友表示,因为客(太)观(穷)原因限制,自己患病的几率几乎为零。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不过,大家可以不必过于担心。
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吴万振副主任医师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碰到不少“购物狂”患者,但不能简单地将“剁手族”和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划上等号。
强迫性购物是指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吴万振医生还分享了一个案例:
在灵隐院区精神卫生科住院的陈大伯(化名)今年62岁,最近忽然变得很爱买买买,而且买来的东西无一例外都送了人。
他买了批量多肉植物要送病房小护士,又购置了高档香烟送到病友……大方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要知道他从前可是买块猪肉都要跑好几公里去批发市场的人。
经诊断,陈大伯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目前正处于躁狂发作的阶段,需要接受情绪稳定剂治疗。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事实上,强迫性购物并非近年来的“城市病”,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Oniomania(购物癖)的概念。
多个研究显示,购物和美食一样可以激活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以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陷入越买越上瘾的循环。
据说,这个习惯自人类早期就存在,因为对于依靠狩猎和采集的祖先来说,任何有利于生存的稀缺东西都值得囤积。
电影《购物狂》里,张柏芝饰演的芳芳就患有强迫性购物障碍,经常买一些根本没有用的东西。
最后,她因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不仅经济陷于困境,更连番失业,最后只能去看精神科医生。
电影《购物狂》截图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里《托尼瀑谷》里描写过一个患有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女性。
她说,“一有漂亮衣服摆在眼前,我就不能不买。至于有必要没必要、数量多还是少,那根本不是考虑对象。只是想买,欲罢不能,简直中毒了似的。”
小说里,妻子意外去世后留下了满满一房间7号尺寸的时装,光鞋就差不多有两百双,丈夫不得已只好雇一位有着相似身材的女性,来穿这些失去主人的衣服。
托尼瀑谷对女子交待说:“工作本身没什么难的……但有一个条件——其实我刚刚丧妻,妻的衣服很多很多剩在家里,几乎全是新的或相当于新的。希望你在这儿工作时间里当工作服来穿。所以才把衣服号码和鞋码作为录用条件。”
在每晚电商直播间里,充斥着大量呼吁买买买的声音:
“所有女生!准备好了吗?来,上链接!”
“宝宝们,这款可以给老公买,这款可以送老妈,这款超级适合送人!”
有网友感叹,明明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去看直播,最后居然买了个沙发。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看上了一件东西,就算没钱,“贴心”的商家也有策略:可以贷款买,可以分期买,可以先买后付款……
如果你还犹豫,商家会祭出各种法宝,“还有1000套”,“卖完不再有”,“最后一分钟”……
在紧张气氛下,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不买才损失一个亿”的想法。可是等冲动下单冷静下来才发现,其实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图片来源:电影《购物狂》截图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买买买呢?精神科医生提出了四点建议:
1、不要饿着肚子逛街
饥饿与购物欲的关联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最近正垂涎某种奢侈品,有可能因此食量大增。如果空着肚子去购物,很可能会花掉比计划中更多的钱,因为移动终端无处不在。
2、寻找其他兴趣爱好
从心理入手,寻找健康的兴趣爱好,内心充实之后,就不会拿着购物当慰藉了。
3、不要在晚上购物
人的自制力,在晚上比较弱。忙碌一天后,到了晚上,人的理性思考能力降低,对情绪的抑制能力也下降,于是情感容易战胜理智,人们更轻易做出冒险、不理性的决策,比如豪赌、喝酒、在网上购买一大堆东西。
4、可以适当买买买
我们把钱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当花钱时等价于消费掉自己另外的私有物(情绪)一般,花了钱,情绪也就往下降了降。花钱能平复情绪,也可能是购物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而这个时间足够让情绪平复些。所以买买买并不全是错。
你今天买买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