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科举和举孝廉中国为什么要有考试。
不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就得通过选举或者推荐。现如今都快没有直接选举了,农村的村主任也由支书兼任。推荐的话,参考两院院士,到时候会出来很多烟酒院士,而屠呦呦们争取不到所需的推荐院士。可以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是不是被垄断了?可能有人会说,当今制度的优越性,不可否认,但是具体执行者还是人,他们政治素养未必跟得上,只有不敢腐不能腐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不会腐!
至于为什么进入体制后的后续操作不通过考试呢?我认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意图。举个极端例子,建国同志归化我国了,通过个人不懈努力,考取公务员,然后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各项达标,准备成为正部级干部,请问,全国人民能放心么[捂脸]。当然也有通过考试的,比如很多地方的萝卜坑遴选、竞选。
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念ABC,照样干革命。虽偏激浅见,但仅为了不到10%的人使用英语,设置各种考试关卡——特别是高考,阻挡绝大多数人的上升通道,强行绑架全国人民学英语,这是对母语文化的极不自信和对其它学科的严重干扰!是当今教育本末倒置,最大的浪费和不公平!严重阻碍了强国复兴的道路。英语应尽快改为选修,根据爱好和专业需求,实施精准教学。同胞们,我们既不能做井底之蛙,也不能让英语成为捆绑我们的绳索,甚至崇洋媚外的帮凶、文化殖民的枷锁!
你好,感谢朋友的邀请,这两天正好非常关注高考。
你要知道,大多数人关注高考,不止是关注今年有多少考生忘了带准考证,铁骑开道护送到考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青春。
每到高考这两天,无数人关于奋斗,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就被唤醒了。相较于成年后工作世界的忙碌与诸多复杂情绪,高中就冲着一个目标刷题山题海,熬白天黑夜拼到底的信念太纯粹了,简直像混沌世界的光。
有些这样的感情冲击,关注这件事奇怪吗?谁都会下意识的说“我那时候...”。
另一方面,很多人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关注这件事,可能是为了多提供一些帮助,可能是为了教他们避开一些自己走过的坑。
你可能会说,那些没参加过高考的人怎么也这么关注?
且不谈有多少人没参加过高考,你知道今年参加高考的多是2000年出生的。2000年新生儿1700多万,今年高考生有975万,过了一半。
根据六度分割理论,1个人应该是和6个人串联的。1位考生身后可能有6位关心他高考的人,975万你算算,就算有一半的人为了他关注高考,加起来用“国民热度”来形容高考也不为过了。
所以,我们关注高考,可能是想起了那段热血的青春,可能是关心亲友,可能是随大流。无论哪种,希望都能自自发做一些于考生有用的事情吧。
6月7日,在中国,915万年轻人走进高考考场,当他们开始奋笔疾书时,整个国家甚至都因此安静下来。商业和军用航班纷纷改变航向,考场附近道路被封锁,司机被禁止鸣笛,建筑工地停工,网吧关门,葬礼为其绕道而行……等欧美媒体一一历数这国度以何种方式,倾情投入这场大学入学考试。当然,学生们也没有闲着,为确保高考顺利,有人吸氧,有人打点滴,“高考房”与“高考保姆”受到极大欢迎,还有女孩为此服用避孕药或者注射激素……这是前两年《》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中对中国高考的形容。外国人不理解高考为什么对中国人如此重要,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词典里没有“高考状元”这个词汇。谁让国人历来有“状元崇拜症”?“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是自古以来读书人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家族光宗耀祖的最大梦想。而现实中,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又强化着人们对“高考状元”的追慕。于是,每年各省各县都重复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这一幕。尽管教育部一直要求“高考成绩不排名、不公布高考状元、不炒作高考状元”,但每年高考过后,有关高考状元的新闻铺天盖地的传来,每个省、每个市、甚至于每个县都会产生自己的“状元”,接着就是采访、座谈、出席某个活动。可以想见,这些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荣登其母校的招生广告,或是成为某商品的代言人。全国除少部分地区外,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都会占据地方性新闻报道的重要位置。所谓的“高考状元”不过是临场发挥较好而已,“高考状元”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偶然产物。上大学之后,乃至将来毕业、工作,第一名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强?不见得。若干年前有研究课题组公布“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结果表明:“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稀有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名单,也很少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基本上没有高考状元”,这说明,改变命运的是知识,而不是状元或一次考试。可以说今日之热炒高考状元,则已经成了某种商业手段。它实际上和选拔人才无关,和教育制度无关,和激励人才无关,甚至于和高考状元本人无关。人们热衷于它,因为从中可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相比中国,在美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的情结。为什么没有?主要在于这些国家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仅仅“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而这种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完全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国学生很乐于参加慈善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打工赚钱是家常便饭。国内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状元崇拜,说到底是有关何为“成功学生”的社会取态,与“高分低能”、“文科无用”一样,症结在于评价标准太单一。反观欧美国家不会像中国那样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当总统和当掏粪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获得丰厚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劳动保障。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这样,人们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技工、司机等行业,同样有优秀人才加盟。反观我们,行业差别和歧视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进入名校,而只有进入名校才能获得“高人一等”的发展机会。一个公平的社会能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机会,考场无处不在、博弈无时不有,高考不会固化一个人的命运,更多的风景还在“社会”主战场呈现。过分的宣传高考状元,是在人为的“拔苗助长”或摧残人才,是在人为的扭曲人才教育机制。不仅于高考状元们自身发展不利,令人担忧的是,它还会导致更多的人追捧高考状元,以高考状元为目标为榜样。长此以往,便会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培养出一个个考试机器,却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所以,与其关注高考状元一个人,不如关注所有考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