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制造业工作了十七八年的人,一直在制造现场,这些年的感慨颇多8月份制造业扩张力度有所减弱。
02年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进去得早,慢慢升职。开始招工都要求本地人,但是因为劳动强度大,离职率很高。没有办法,去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招工,都是一批一批的人进来。后来招工到甘肃、贵州、云南等等。
当时的公司是订单超级多,来不及做。生产线加了一条又一条,主要就是做人员培训,上线,集装箱等在码头上,满一车马上拉走。供销两旺。
现在的单位是民营企业,五金加工行业。主要做通讯行业的订单。09、10年的时候抓住了机会做得很好。客户都是行业里的老大,因为拥有技术优势,企业利润可以。员工稳定,工龄十几年的员工比比皆是。
最近两年,形势明显严峻。客户工艺要求越来越高,但价格却越给越低。质高价次的情况非常普遍。你不做有的是人做,其他企业抢单厉害,只要保本就有人做,甚至稍微亏点也有人做--期望后续订单。
还有就是资金的问题。金属材料价格变动较大,买材料很多供应商要求现金结算,就算是长期合作的,基本上只拖一个月要求付款。但客户的货款,至少60天结算。结算也不是现金支票,三个月承兑汇票算好的,还有的是六个月承兑汇票。这样资金至少占用八个月。但公司要运转,老板有时贴钱去兑换,这里面利润又少一块。
最近国家大力注重环保,当然,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对企业的影响也挺大。我们公司环保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产品要求电镀,电镀厂因为环保整治,从当地搬到临省。运输费用增加较大。且电镀费用因为企业规范化后进行涨价,而客户不可能全部承担这一部分,利润进一步减少。
最后说到员工。十几年前的务工人员,吃苦耐劳,希望多加班多增加收入。现在的员工,很多80后、90后,从小衣食无忧的长大,出来打工的目的不再是钱,很多一部分是出来见见世面。工作环境要求高,动不动就离职,招呼都不带打一个。本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某一天几个人突然就不来上班了,车间主管的头都大。
而且现在员工的工资年年上涨,社保医保这一块都要交,企业的成本增加也较大。
总的来说,现在的制造业我的感觉是要求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急切需要更新观念,升级换代。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设备升级、机械手、机器人代替人工迫切需要。
举个栗子,公司冲压车间引进一台多工位冲床,最多时可以十二幅模具,原来需要十二台冲床十二个人,现在一个冲床搞定。而且连续冲压,机器控制。效率比人工提高50%以上。相当于以前十八个人的活现在一个人搞定。
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但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大海行舟,不进则退。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甚至于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很好的活下来。
一点愚见,供参考。谢谢。
作为深圳的企业HR,深感用工压力以及员工的结构变化,我们曾经做过一些调研,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先将我们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成立之初,深圳的企业多以港资的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按照现在的术语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低附加值企业。当时为了搞活经济,在深圳开设工厂的门槛很低,基本上没有一个科学的准入标准。因此当时的深圳可以说到处是工厂,大量的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形成了内地大批务工人员蜂拥而至,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时代也跨入二十一世纪,这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出现了题主提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圳企业升级转型。今时今日,深圳已发展成一个以创新为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各种高科技企业竟相崛起。过往的三来一补企业低附加值,不注重环保,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深圳鼓励企业升级转型,否则,就以各种严格的措施来规范企业行为,加上现在企业的人工成本大涨,造成了大批这类企业迁出深圳,甚至关闭,因此深圳的务工人员总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二.内地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刮到内地,内地的经济也开始展翅高飞。早先在深圳务工人员饱尝了离乡背井的痛苦生活,当在老家也有工作的机会,大多数的务工人员就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再说,家乡也采取了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因此,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减少,深圳也不例外。
三.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劳动力短缺。随着第一代务工人员差不多接近退休年纪,其二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多年的务工,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其子女基本上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大部分已在各地从事了不同于父辈的工作,不一定非得来深圳才能发展。因此,一线的员工已后继无人。
综合以上几点,深圳的务工人员总数相对于前十几年前是减少很多,但是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已不能同日而语,相反其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了以前。企业的升级转型,淘汰了原地踏步的企业,为了生存,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深圳是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