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搞清楚鱼苦胆为何让人中毒,然后再谈水鸟的事儿。由于中医中的诸多典籍认为,鱼胆具有清热解毒基本功效,还附送明目乃至壮阳更具诱惑的能力,并且在中医经典如《千金方》《本草纲目》中更是明明白白地写着鱼胆有毒吗:鱼胆无毒。
于是每年都有被愚弄的国人,妄图通过生吞鱼胆来获得健康上的好处,或者治疗一些隐疾或者一些小毛病,主要是皮肤病。结果非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还常常为此丧命,即便有现代医学提供古时候绝不可能有的保命支持治疗,生吞(有毒)鱼胆的死亡率依然高达20%。当然,死亡率这么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生吞鱼胆差不多是中国特色病,西方人不这么干,不会中这种毒,也就没有去研发西药或者现代药物来专门解(有毒)鱼胆之毒。因此,我们也就没有现成的可解鱼胆之毒的特效药可用,不得不说,我们的药物研发能力还很落后。
除了中国之外,东南亚受到中医熏陶的一些小国或地区,也有人尝试生吞鱼胆,导致中毒。通过现代药学的仔细研究,日本人率先破解了鱼胆为何让人中毒的关键原因:
那就是某些鱼的鱼胆中含有一种对人来说可致命的物质鲤醇以及鲤醇相关的化合物,如鲤醇硫酸酯等。之所以称为鲤醇,是因为这种有毒的物质,主要见于鲤科鱼类。因此鲤科鱼类,又可称为胆毒鱼类。
目前已有确凿证据的胆毒鱼类共计12种,它们的鱼胆中都含有鲤醇或相关化合物,让我们记一下它们的名字吧,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和鲤鱼、鲫鱼。
然后是鲮鱼、圆口铜鱼、团头鲂、翘嘴鲌、似刺鳊鮈和赤眼鳟。
当然,我要说句公道话,不是每种淡水鱼的鱼胆都有毒,但这救不了中医。因为中医典籍中明确提到了鱼的分类,这让人就算想给他们辩护都很难,当然还有些人会说,古时候这些鱼的苦胆无毒,是现代环境污染才让鱼苦胆有毒的,是这样吗?
的确,有些鱼的毒性并非自生,而是受到养殖环境的影响才会有毒,比如大名鼎鼎的剧毒鱼——河豚。由于河豚肉味极鲜美,因此自古就有人愿意拼死吃河豚。现在我们知道,河豚自身其实并不生产毒素,它只是和某些细菌(如溶藻弧菌等)共生,才成了剧毒鱼类,它给这些细菌提供生存所需的营养,细菌则分泌毒素保护它免遭其它鱼类吞噬。因此,养殖在缺乏这些细菌环境中的河豚是无毒的。还有些鱼类则可以蓄积环境中的有毒重金属等变成毒鱼,有毒物质蓄积在鱼肉和鱼脂肪中,吃多了会让人重金属中毒,比如汞中毒等。但这主要涉及食物链上游的大型肉食鱼类,如金枪鱼等。
但是,鲤科鱼类的毒素物质,不是因为和外界细菌共生也不是蓄积的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而是其自身胆固醇代谢产生的一种物质,鲤醇分子式酷似胆固醇,在人的肝脏中,我们的身体也将胆固醇代谢为胆酸,石胆酸等物质,协助机体完成对脂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图示:这个类似胆固醇的分子,叫鲤醇(胆汁醇),它通常和硫酸根结合形成鲤醇硫酸酯钠盐的形式。它抗热耐酒非常稳定不易分解,所以不管是生吃还是熟吃还是泡酒甚至外用,都能让人中毒。甚至还发生过,剖鱼时胆汁溅入眼中致盲的案例。
鱼胆中的鲤醇硫酸酯钠,在吸收进入人体后,通过破坏细胞中的溶酶体与线粒体的膜性结构,导致这两种重要细胞器功能障碍,溶酶体破裂会导致细胞自溶,线粒体膜被破坏会导致细胞缺乏能量或者诱导细胞自杀,总之都能让细胞死亡,当多个脏器的细胞开始死亡,脏器功能也随之紊乱失调甚至衰竭,只死20%的人,已经算现代医学给力了,可以通过透析除去鲤醇硫酸酯钠,通过支持疗法等待脏器细胞再生,恢复脏器功能。
图示:人体细胞通常都存在许多分工明确的细胞器各司其职,溶酶体负责吞噬衰老的蛋白质,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线粒体则是能量工厂,负责细胞中90%的能量供应。
吞食鱼类的水鸟,包括毒鱼类的水鸟,为何不会中毒呢?不会中毒,未必是因为擅长解毒,江河里的大的鲤科鱼吃小的鲤科鱼的时候,可并不会被小鱼胆囊中的鲤醇毒死,而水鸟吃鱼与大鱼吃小鱼并无差别,它们都是一口吞,不像人还要分出肉和五脏六腑,挑三拣四的吃。而水鸟不会中毒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鸟和鱼一样将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醇,而不是如人一样将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
水鸟吃鱼胆没事儿,但是水鸟要是吃人胆说不定会被毒死呢。习惯胆汁醇的动物未必习惯胆汁酸。这正应了一句话,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深度解读健康常识,获得生存优势
谢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