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都考试了,为什么不努力去考个正式编制,非得考编外岗位编外人员是什么意思?机关事业单位现在聘用编外人员,只要使用财政资金,按程序必须报财政、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才能对外招聘。招聘的岗位类似公益岗,一般都是从事辅助性工作,录用后签订聘用合同,合同三年一签,到期自动终止重新招录。部分表现出色的,经单位综合考核可以续签。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只要经过公开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的,和编内人员一样都享受基本的五险一金待遇,但工资水平比较低,基本上相当于正式人员的一半,甚至更多。
以小公所在的西部三线城市为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8级职员,每月收入扣除五险两金及30%的绩效后,实际到手三千五左右。而临时聘用人员扣除五险一金(有的没有公积金)后,实际到手一千八九,有的两千出头,差不多是正式人员的一半。这只是月收入的差距,除了这部分收入,正式人员还有餐补、物业补贴、各项工会福利以及年终的考核性绩效、奖励性绩效,这部分收入总计平均到每个月也有两三千。也就是说,事业在编人员每月实际收入有六七千,而非编人员除了到手的那两千,其它所有的待遇都不能享受,相当于正式人员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差距。这个差距还是低的,如果是在东部地区,因为工资基数比较大,编内和编外的差距可能还要大。
事业单位非编岗位作为过渡可以尝试去考,比如有些人想进体制,一下子又没考上或者找到合适的岗位,可以通过类似的临时聘用岗位先行过渡,一来解决吃饭问题,二来也可以增加多体制工作的了解,便于下一步考试。如果想长期干,不推荐。
现在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反正都是要经过笔试面试,横竖要过考试关,为什么不努力一把考个公务员,再不济也考个事业单位,为什么一定要去考要钱途没钱途、要前途没前途的临时聘用岗位?
政府、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一般有两种身份,一是公益性岗位人员,二是劳务派遣人员。
这部份人员有何体验?我不清楚,但我与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熟悉,因为我所在单位就有许多这样的″编外”人员。他们的月收入约3000左右,交纳社会保险后到手2000多元。与他们聊过这个话题。看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看法吧。
甲,女性,50岁,某国有企业下岗女工。主要做科室的内勤工作。她说在机关做事,工作压力不大,同事之间互相尊重,氛围好,每天8小时,双休,很满足了。再过5年退休了,找份其他工作,要从头学,压力还大,工资不见得高很多,现在这样可以了。
乙,35岁,女。大学毕业,科室内勤。家境较好,老公收入较高。她说,女儿读初中,在政府机关做事有时间陪女儿和料理家务,很满意这样的生活,既照顾了家庭又没脱离社会,特别是工作氛围好,没必要去拼事业。
丙,男,28岁,大学毕业。家住城郊,家里有地有房,老婆家条件也不错。他说现在赚钱不是他当下的主要任务。现在一是学习,争取考公务员,二是积累人脉,万一考不上,还可以去企业谋个好点的岗位。
以上三人的观点是否有一定的代表性?
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相比正式职工,虽然干的工作并不少,有的甚至工作岗位相同,工作内容都是一样的。但首先是工资收入低,正式职工走的要么是职级工资路线,要么是职称工资路线,即使是工勤人员,也走的职业资格工资路线,按年限晋升级别,工资稳定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编外人员的工资实行的是合同制,由地方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平均工资,定期不定期增长。这几年社保政策正规化,五险一金慢慢有了保障,前些年就只有工资,没有社保,根本无保障可言。
其次是编外人员永远就是编外人员,没有转正的可能。即使可能在同一个单位,干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但临时工的身份却没有什么变化。机构改革的时候,如果规定“一刀切”统一下岗,也就下岗了,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无固定期限”也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经济补偿或者赔偿,要看当地政府的统一政策。
第三是临时人员永远没有晋升机会,社会地位低。干的再好,这一份工作仅能糊口,没有任何发展前途。唯一可取的,就是背靠大树,相对稳定,只要不是大规模的人事制度改革,都可以混一辈子。另外就是大多数人图的就是离家近,可以工作生活两不误,相互兼顾。
第四是除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在编在岗人员享受的福利补贴、奖金等,和临时工无缘。每年拿的就是规定的固定工资,别人发补贴,发奖金,第一条就要求在编在岗,而这正是临时人员所没办法满足的。
机构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临时人员,如果能保留下来,将由人事部门统一招聘,或者指派专门的劳务派遣公司统一派遣,完全实行合同制。和以往相比,稳定性大不如前,好的一点是现在社保政策规范化,五险一金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