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医美的概念最早兴起于2014年欧洲医疗美容领域不良医美商家诱少年入坑,2015年开始逐渐在中国普及。轻医美是介于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专业医疗美容项目,指用无创或微创医学疗法,用先进的产品、器械、医学手段等满足求美诉求。目前轻医美项目主要包括四类,注射类、无创年轻化、激光以及线雕等其他项目。与传统手术整形相比,轻医美意味着更“轻”的实施方式、更灵活的操作手段,具备简单、便捷、安全等特点。基于此,本报告中所述的“非手术类医美项目” 可认为是轻医美项目。
《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轻医美行业研究及产业链分析报告》
:///i6966883392499565070/
作为一个皮肤科医生,用过无数的医美面膜,比如可复美、敷尔佳、创福康、uface、薇诺娜、绽妍、斐思妮、奕森、美帕等等等(因为是试用,一两片那种,品牌太多记不住了)。
先谈谈结论,对敏感肌、痘肌而言,医美面膜绝对是首选,至于烂脸救星这个称呼嘛……
如果你确实是护肤品皮炎,不管用不用医美面膜,只要停止过度护肤的行为,你的皮肤都会变好。
以前只接触过创福康的情况下,真觉得创福康打开了面膜的新天地,原来还有这么简单的面膜,没有香精、色素、增稠剂,用完之后感觉对皮肤非常友好,不像日系、韩系的那些爆款面膜(什么美迪惠尔、春雨等),对比起来真的很lj,全是香精的味道,和增稠剂带来的假滑感(用习惯了医美面膜,你基本上不会再看得上这些面膜)。
再后来,基于行业的便利(皮肤科大会有各类医美厂家赠送面膜),开启了各类医美面膜的体验之路。
再加上对护肤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习,发现宇宙最好并不是创福康,甚至任何一款面膜都不可能说自己是“最好”,因为,对于不用的肤质、喜好而言,你适合的面膜是不一样的。
当然,大部分人不可能都能开启不停的试试试之路,这样太浪费了。我的建议是,韩系、日系、欧美系的面膜完全可以弃掉了,总之使用了太多的添加剂,没那功夫去细扒,保不准你会踩上某个坑(而且国货那么好用,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以及各种号称自己有美白、抗衰等功能的面膜也别买了,属于浪费钱不讨好的行为,面膜只要能基础保湿就不错了,别指望它能翻天。
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敏感肌、痘肌首选医美系的面膜。为什么呢?
安全无伤害。医美面膜—特别是械字号的面膜,对面膜的要求非常高(生产环境、功效要求都很高),且成分简单,对于“一有点风吹雨动就翻脸”的敏感肌而言,是最好的选择。
能不能治痘不说,但它至少不致痘。成分精简到个位数的医美面膜,可以安心到你不用细致的去扒它是否含有闷痘的成分,这是其他面膜绝对做不到的。
普通耐受的皮肤,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面膜毕竟你们的皮肤没那么“脆弱”,对比起来医美面膜,成熟的大牌配方会给消费者更好的使用感,如果你喜欢他们的味道和肤感,当然可以选择它们。
但放到我自己身上,还是愿意在医美线的面膜选择,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习惯,个人不喜欢香味、粘稠剂太多的面膜,医美面膜(包括械字号和非械字号)在这方面做的会更好。
另一方面,秉承着“小心为上”的原则,虽然很多成分暂时是“号称无害的”,但基于减少风险的原则,我更愿意使用风险更小的医美面膜(哪知道某一天会发现,XX物质长期使用后,有导致XX的风险呢?且商人逐利的特性,决定了没有人会把那可能的“一点点”风险告诉你的)
当然,微商的夸大宣传大家是大可不必相信的,不过这也是所有销售的管用伎俩了,大家看看就好,没必要信以为真……
也有人会问,医院拿的和微商买的,真的是一样的货吗?不仅你关心,我也很关心是不是一样的。
只能说,有人会觉得医院的面膜比外面的更“正”,我自己实际使用对比(医院VS朋友圈),基本没有差别,至少我感受不到太明显的差别。
要说如果真的有所谓的“供医院”专货,我想最多也就是浓度、精华含量的差别而已,用到皮肤上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确实有人反应,医院的货精华更多,不过也没必要专门做两批货去卖吧?)
还有人担心的假货问题……要说假货,没人比得上日韩系的面膜吧?香港那边一堆“水货”,反观这些国产品牌,因为拿货渠道多且方便,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假货(只是市场确实太乱了)。
至于大家说的医美面膜“贵”、“坑”的问题。不仅是医美面膜坑,任何一个护肤品,或者任何一个行业都“坑”。
你会甘之如饴的为香奶奶、迪奥、coach买单,是基于它的品牌效应,或者是你的“情怀”。对于这些国货,它们也是一样的呀!它们的暴利甚至比不上大牌的一根小指头,可为什么你甘愿为大牌的“情怀”买单,却不愿意为这些辛苦研发的品牌买单呢?
这属于是国有品牌的“歧视”,或者说很多人接受不了国货从低—高的价格差(很多人还停留在美加净、标婷等大白菜国货的价格上,能接受相宜本草、百雀羚这类价位都不错了,更不说比起来“更昂贵”的医美品牌)。
另外一点,这些医美品牌自己也有原因,内部管理机制太差。对外的渠道、价格不统一,大量微商涌入,导致你能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价格买到这些产品。
当你发现以低价也能购买到原本昂贵的产品之后,自然会觉得“太坑了!我上次居然花了XX钱来买!”
当然,行业内部的整顿是品牌自己的问题,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只需要关注产品本身就好,犯不着因为品牌策略的失误,而不去购买他们。相反,如果你能以低价购买到他们,你应该是“占了便宜”,而不是之前的高价“吃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