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里连襟和连桥是什么意思,娱乐场所两个先生共同认识一位小姐,那么这两位先生之间亦可戏称"连桥"!
东北话指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等),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若干小片。
东北官话很接近普通话,比如长春话和哈尔滨话 (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过多的儿化音、北京话特有的方言词等等;辽宁话有较大的的变音)。
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其实往往是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的"东北话",有较重的东北味道。
拓展资料
一般情况下,连桥也叫连襟,指女婿之间的互称。
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亲姐妹的丈夫之间叫亲连桥,叔伯姐妹的丈夫之间叫叔伯连桥,姑舅姐妹的丈夫之间叫姑舅连桥。连桥之间可以说笑取闹。
东汉末年,孙吴政权拥有江东六郡。吴主孙坚的大儿子孙策,少年英俊,武艺超群。孙坚死后,他凭借士族势力承袭父业,赖乃父一些旧部袍泽辅佐,成为江南一霸,号称吴侯.
孙策幼时有一同窗好友,名叫周瑜,此人与孙策同龄,只是生辰比孙略晚几个月,彼此一向以兄弟相称.两人精通文韬武略,被誉为东吴儒将。太尉乔公(乔玄)深慕二人才华出众,先后将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许给孙、周二人为妻。一日,适逢文武群僚聚饮,席间孙策举杯到周瑜桌前敬酒,仍按往常的习惯,道了一声,"周兄,请"。话音刚落,谋士张昭趁机打趣说:"老皇历用不上喽,如今二位以然结成姻亲,看来公瑾(周瑜的别号)兄,只能屈尊作妹丈了……"。
一句话逗得众人哄堂大笑,孙策倒没感到怎样,周瑜却颇为尴尬。他年少气盛,又有点大男子主义思想,不甘心屈居姻亲地位而改口叫孙策为"姐丈"。
最后还是以老好人著称的参军校尉大夫鲁肃出面解围,顺口赋打油诗一首道:"妹丈哥哥辈份同,弟弟姐夫何须争,阁老青睐聘二女,连(联)桥(乔)立业保江东"。这样一打圆场谁都不丢面子,众文武齐声叫好,宴会乃尽欢而散。
从这以后,"连桥(连乔)这个称呼就流传下来,直至今日。
连桥也叫连襟,指姐夫与妹夫的互称或合称。
雅言或书面语言作”连桥“或“连襟”,而在民间各方言区,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 一担挑",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担子”,还有的地方称为“挑担”、“一根棍”。
拓展资料
“连襟”据说最早是出现在 杜甫笔下。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 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 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著名诗人《 容斋随笔》作者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 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 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里边便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 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 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由此可见,宋朝时流行的称呼已经具有了今天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