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09-16
用手机看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艺术装置
以及如过眼云烟般的作品中间
反响最大的艺术作品是哪些?
又是哪些影响了艺术圈的话语
具有持久的魅力?
1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生于1955年
美国和瑞士视觉艺术家和作曲家
致力于探索声音和影像间的关联
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将过去百年电影史上
所有“显示出时间的钟表镜头”重新剪接
整整24小时的每个特写镜头中
显示时间都与现实时间完全吻合
任何时间点走进放映厅
影像中的画面时间都与此刻重叠
这件浩大到“夸张”的艺术装置本身
就是一个时钟
电影片段中镜头的时空存在
既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
促使我们对自己此刻当下的存在
产生异样的疏离感
在呈现古今社会多样化状态的同时
《时钟》时刻提醒我们
对应的现实时空中
同样存在的丰富和无法穷及的可能
这是一种残忍而深刻的复杂
《时钟》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
而马克雷是首位用艺术方式采样影像
从而呈现了其艺术特质的人
通过技术上的“同步性”
深入揭示了观念上的“平行性”
2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此》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当代行为艺术家、导演、编剧、演员
擅于探讨表演者与观众间的微妙关系
身体的极限与想像的各种可能
创作风格狂野大胆、癫狂自由
被誉为“行为艺术教母”
《艺术家在场》表演时长达736小时
在两个半月的跨度中
玛莲娜在开馆期间保持端坐、凝望
而正对面另一把椅子上
依次有1500多位陌生人与她相对而坐
彼此毫无阻隔的深情凝视
这种目不转睛的深情凝视
通常只在亲密关系中发生
意味着一种“关注”和“爱”的无限循环
“我在这儿,完全忠于你,此时此刻”
这种“被【唯一】爱”的潜在信息
会激发和感受巨大的安全和信任感
带来难以言喻的触动和震撼
因此对面依次就坐的陌生人
在玛丽娜完全的信任和专注的目光中
看到自己的心灵史
是鲜衣怒马少年狂
抑或苦酒寒灯独憔悴
。。。
所有曾经无视和回避的情绪和能量
都在“专注的爱和包容”中释放和交付
无论对面的陌生人情状如何
玛莲娜的目光始终宽容而深情
似乎可以轻松吸蓄一切正负能量
静待世象煮沸而指针丝毫不颤
沉舟侧畔千帆过
唯一人出现让她不抑形色、泪眼婆娑
那是她相恋过12年
合作过大量作品的艺术家乌雷
1988年
在共同的最后之作《情人-长城》中
二人分别从山海关与嘉峪关相向而行
历时三个月于山西二郎山尘世相逢
然后就此分手挥别
光轮瞬转,20载时光流逝
白发苍苍的情人不期落座
四目相对的刹那
无穷尽的悲喜如响箭般遽然飞驶
俯身桌上、双手相扣
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
在完成这短暂温存之后
乌雷起身离开,一切依旧如前
玛莲娜调整呼吸
重回原本如镜如石的慈悲秩序中
方才的变数却振荡的如同宗教仪典
为这本来便充满象征与隐喻的作品
增添了更让人动容的维度
通常而言
我们很难对陌生人敞开心扉投入情感
但在两人专注而视的此时此刻
所有注意力都限制在彼此之间的“场”里
感情的流动自然而强大
陌生的心灵可以完全的交付和释放
毫无保留
在这种宗教精神中“博爱”的“凝视”下
熹微的“专注”居然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
融化所有心灵之间的隔阂
原来从陌生到亲密
不过一段凝视的距离
3
蒂诺·赛格尔《这次进步》
Tino Sehgal,This Progress,2010
提诺·赛格尔1976年出生于伦敦
英裔德国艺术家
艺术创作以“情境建构”为核心形式
由表演者按脚本在展览空间内现场排演
用非物质的形式制造某种氛围
具有转瞬即逝的随机性
赛格尔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这次进步”
空置的螺旋式展览空间宽敞空旷
只有寥寥几个“阐释者”和参与的观众
观众和表演者间有意无意的对话
构成了这件展品本身
《这次进步》以谈话推进
进入展厅后
观者由年龄递长的四位“阐释者”带领
一边在空旷的螺旋展厅中行进
一边与对方探讨 “什么是进步?”
提问与作答在行进中反复传递
直至最终
顶层的花甲老者作为最后的阐释者
告诉你“这件作品叫做《这次进步》”
旅程也结束在与这位阐释者的讨论中
观众与不同背景“阐释者”间
肢体和语言的即兴互动
缔造了充斥螺旋式空间的展览本身
既是对展馆空间的完美使用
又是我们在人世之旅的绝佳寓言
如同一面镜子
映射出我们从年少到衰老的过程
这些预设否定了博物馆环境的传统情境
将重点放在互动中过往经验的传递
仅依靠语言,动作和体验去实现
而不涉及任何物质实体
“情境建构”将艺术的话语权交给观众
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与创造者
以“人类的能量”为材料的创作形式
通过无形、非视觉化的方式
来掌控艺术的表现形式
见证这种艺术唯一方法就是亲自到场
体验他对时空和关系的全新演绎
而艺术的内涵和意义
也酝酿在这参与和构建的过程之中
即转瞬即逝,又深刻永恒
4
艾未未《葵花籽》
Ai weiwei,Sunflower seed,2010
2009年至今
艾未未的《葵花籽》先后在9个国家
11个城市的12间画廊和美术馆展出
“沉思与讽刺”“简单与复杂”并行
被称为“希望之种”“半威胁半预言”之作
《葵花籽》是一粒粒“分子”组成的整体
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
是Magasin3的“谷堆”、泰特的“沙滩”
安达卢西亚艺术中心满铺的“地毯”
2010年泰特美术馆《葵花籽》达到顶点
1亿颗150吨重的陶瓷瓜子
以10厘米厚度铺满漩涡大厅千平的空间
称为“精湛工艺与史诗般规模”的结合
1600多景德镇工匠耗时两年半
把高岭土经30道工序、1300度高温
变成1亿多枚陶瓷瓜子
纯手工绘制使每枚瓜子独一无二
“也许是所有艺术作品中造价最高的”
层层叠叠堆积的瓜子形式简单
却蕴含了多层含义
每颗瓜子都是独立而精细的雕塑
是由1亿件作品组成的一件作品
每颗葵花籽融合在千万亿个雷同之中
如绘制它们看似重复的每一笔
如1600多做相似工作的景德镇工人
如13亿沉默在汪洋人海中的中国人
如这个数字时代每个被碎片化的个体
艾未未用葵花籽投起波澜般连锁效应
把制作的繁复与精巧放大了一亿倍
以超出想象的耐心、时间、精力
诠释了独立个体的含义
以及当他们群聚时排山倒海的阵势
《葵花籽》和中国社会现状息息相关
也是只能在中国才可以完成的项目
影射了在全球化的环境下
中国迎合消费社会和市场的规模生产
以及处于生产链条最末端的微小环节
巨大的工厂流水线上成百上千的工匠
廉价的劳动力,单一枯燥的流程
荒谬的是
作品制作解决了景德镇1600多人生计
过程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再现调讽
5
达米安·赫斯特《为上帝之爱》
Damien Hirst,For the Love of God,2007
达米安1965年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
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其代表之作《为上帝之爱》
是颗镶嵌了8601颗钻石的铂金骷髅
《为上帝之爱》造价高达2000万美金
堪称世界造价最高的艺术品
后来以1亿美金的天价售出
创下在世艺术家作品最高价格纪录
达米安的作品一贯以死亡为主题
弥漫着恐怖、伤感和绝望的气息
无论生前多么才华横溢,成功富有
多么权位显赫、名扬天下
如同这满铺的钻石般璀璨耀眼
最终的最终
我们,也不过会成为这个骷髅而已
这足以令所有生命心寒绝望
在必将到来的死亡面前
所有人不得不心生敬畏,止步思考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
意义的焦虑感、人生的虚无感
甚至灵魂的漂泊感
是所有艺术试图表达的永恒主题
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轻)
6
马克·渥林格《大不列颠》
Mark Wallinger,State Britain, 2007
马克·渥林格,英国当代艺术家
深受英国左翼思想传统的影响
专注于对英国在20世纪晚期的身份
历史神话,传统礼节,和社会体系
作出幽默和讽刺
晚期作品更关注道德和哲学问题
尤其是宗教和死亡
使主题超越讽刺的范畴
创造出更为深远的含义
2007年的作品《大不列颠》
创作背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
强烈抗议伊拉克战争的布莱恩·霍尔
曾在伦敦国会大厦外和平示威长达6年
终以《有组织犯罪及治安法案》为由
被政府强迫停止
马克·渥林格
再现和复制了当时的抗议示威情景
将当时强制移除的布莱恩·霍尔收集的
600件反战旗帜、照片、条幅和卡片
重新安置在伦敦泰特美术馆
这场名为《大不列颠》的装置艺术展
呈现了当代艺术的政治性指向
是对现成品传统机制政治化的处理
既是一种抗议
同时对抗议的究竟意味进行反思
在被授予世界上最具争议的“透纳奖”后
渥林格说:
“布莱恩・霍尔是最了不起的人
他坚持抵制政府荒唐傲慢的外交政策”
“在长达六年半的时间里
他在国会广场上的立场始终是坚定的
这是英国最后的反对之音”
“而我,只因为英国的状态而得奖”
7
Voina《被国安局逮捕的x具》
A Dick Captured by the FSB,2010
2007年创建的无政府主义艺术组织
「Voina」“战争”
因异常牛逼的街头涂鸦走红全球
旨在表达一些艺术家的政治意愿
攻击普京的政策中“新苏联式”的一面
2011年Voina在莫斯科国安局对面吊桥上
画了一只高64米的巨型x具
当吊桥在夜间升起时
对面联邦安全局FSB的政治警察们
发现自己正盯着这副配图的评论
内容包括民众如何看待他们的活动
作为颠覆性街头艺术家
“抗议活动”在影响力上更加民主
他们模糊了艺术和革命间的界限
作为异见人士为数不多的表达途径之一
在俄罗斯维持了重要的“道德权威”
尽管文化部用“令人作呕"来形容
作品获得10万美金的创新艺术大奖
8
谢泼德·费尔雷《希望》
Shepard Fairey,HOPE,2008
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
美国艺术家谢泼德·费尔雷为表支持
为奥巴马创作了波普风肖像《希望》
由国旗主色红白蓝构成的背景里
奥巴马目光深沉,望向远方
那时候
他身上寄托了美国改变命运的憧憬
这种始于半官方的游击艺术
迅速成为竞选中最重要的宣传工具
并成为近代史最受欢迎的政治肖像
“你的作品对人们影响至深”
奥巴马获胜后致信给菲尔德以示感谢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8年的执政期过后
无论是奥巴马的全民医保还是外交政策
都在一步步损害着美国的国家根基
回头再看这幅人物肖像
这到底是艺术的胜利,还是讽刺?
9
暴动猫咪《救主大教堂的演出》
Christ The Savior Cathedral performance 2012
Pussy Riot “暴动猫咪”
本身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
常穿着鲜艳的头套和毛茸丝袜演出
最多时候有11名参与者
致力于用艺术号召和促进社会变革
在普京继任者梅德韦杰夫上台后
Pussy Riot“意识到国家需要军事化的
朋克女性主义的街头乐队
动员公众的力量,打倒普京集团
丰富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对抗”
因为公开批评和普京及精英阶级
暴动猫咪逐渐成为了话题焦点
2012年“暴动猫咪”在莫斯科救世主教堂
进行了一次“朋克祈祷活动”
演唱《圣母把普京赶走》等抗议歌曲
明确的反普京和反教会的等级制度
莫斯科救主大教堂本身
就是腐烂的新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象征
“暴动猫咪”宣称此次演出的本意
是要凸显“宗教和政权的亲密关系”
但因为“亵渎神灵”5分钟后被强制制止
警方随后逮捕了乐队的三名成员
以实施“流氓行为”并判处2年徒刑
意味着”严重破坏公共秩序
并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敬”
同时引发俄罗斯和国际社会巨大反响
“暴动猫咪” 绝非仅是哗众取宠
许多国际艺术家、政治家和音乐家
都曾经公开表示过对暴动猫咪的支持
例如麦当娜、比约克和昂山素季等
甚至邀请她们同台演出
彩色头套也迅速成为政治独立的象征
在感谢这些支持者的同时
暴动猫咪的成员却发表了如下的声明:
“我们唯一会参与的就是非法的演出
我们拒绝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部分
出席一场他们会销售门票的演出”
10
阿罗拉&卡尔萨迪拉《田径运动 》
Allora & Calzadilla,Track and Field, 2011
“田径运动”出自波多黎各夫妻档艺术家
阿罗拉和卡尔萨迪拉之手
是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
美国展厅“Gloria”奉上的首件作品
美国展厅的展览“Gloria”(荣耀)
展示由Allora & Calzadilla定制的作品
结合了表演、雕塑、视频和声音元素
利用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以及双年展本身
探索竞技、武力与爱国主义的概念
“田径运动”设置在美国展馆正前方
展示一辆军事坦克
并在其右侧履带上添加功能跑步机
跑步者将按时间间隔在跑步机上跑步
战争机器被改装成健身器械
另两件作品“飞起的身体”
男运动员在木制的飞机商务舱座位上
表演双手倒立和旋转
两位女运动员则在航空家具上展示体操
染色的木质雕塑取代平衡木和鞍马
为全新运动语言创造与众不同的平台
展览“Gloria”把布置和表演相结合
探索艺术实践,物质与视听的独特体验
充满意境而又难以预料
反映了当今世界不完整、不稳定
以及自相矛盾的特性
这些荒诞、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姿态
促使我们对官方的叙述提出质疑
并深入的思考艺术、战争、民族主义
以及运动竞赛间的隐秘关系
艺术的目的是打破已知的感官边界
创造和穷尽前所未有的各种可能
无论是意识状态还是生命本身
当代艺术早已超越纯粹的感官诉求
进入到更广阔也更深幽的人性
甚至只是单纯政治诉求与情感寄托
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触及人性深处
既是超越现实,不被理解的创造奇观
又是一切本质问题的变现和显示
从直接的理念表达到疯狂的激进之举
无论最终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
他们都以极特殊的方式
引起了观众对其所属社会背景的共鸣
重点在于它能够真正引发问题
并引起更大的反响
这才是艺术恒久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不是吗?